湘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镶”字的读音最有可能与(       )相似。

A.锄

B.像

C.骧

D.衰

2、当细菌在人类的呼吸道内探险时,首先会碰到(   )的“抵抗”

A.肺

B.气管

C.扁桃体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蛇  腔调  讨厌  遭秧 B.成绩  尽职  汤园 歪斜

C.昂首  提供  反抗  侍候 D.警戒  饭馆  京剧 敏婕

4、洪水来临的时候,张大爷(   )指挥得当,拯救了一村子的人   

A.临危不惧

B.彬彬有礼

C.焦躁不安

D.心急如焚

5、对《清平乐·村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B.词的上片描写江南山村的景色,下片描写两代人的生活画面。

C.这首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6、下列句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绚烂的灯光将鸟巢体育场烘托得更加金碧辉煌

B.在我军出其不意的攻击下,敌人惊慌失措,全部束手就擒。

C.他平时不努力,考试时,脑子里空空如也无从下笔。

D.六一儿童节那天,妈妈送给我一件五彩斑斓的红裙子。

7、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公鸡的头上长着像火把一样的冠子。背上的羽毛像穿着深红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套了件金黄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尖尖的嘴,再配上最引人注目的五颜六色的尾巴,显得既美丽又威武。

A.小公鸡的羽毛很美丽。

B.小公鸡的外形很美丽。

C.小公鸡的冠子很美丽。

D.小公鸡的尾巴很美丽。

二、填空题(共1题,共 5分)

8、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然有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阅读(共1题,共 5分)

9、古诗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其十五)

[]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dòu),知有行商来买茶。

注释:

日长:即日头升得老高。

窦:孔,洞,这里指狗窝。

行商:来往各地流动经商的商人。

1借助注释,说说前两句诗的大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茶商来采购茶叶,连_________都为之震动,这反衬出平时极少有外人进村,进一步说明农村_____________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 25分)

10、课外阅读。

老婆婆的手像干树枝,脸像枯树皮,牙齿脱落,两颊凹陷,可她的眼睛又明又亮,像闪耀的星星。奇怪的是:这样穷苦的一个老人,谁都尊敬她。伤心的人不再流泪,心中满怀宽慰,轻松愉快地离去。愤怒的人见了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愤怒的人不再生气,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离开。劳累的人遇到老婆婆,她送一件礼物,劳累的人有了力量和信心,精神焕发,唱着歌儿继续前行。各式各样的人跑到老婆婆那里,每个人都得到了礼物,高兴地回去了。

老婆婆很穷,可她的礼物总也送不完。你猜猜看,老婆婆的礼物是什么?

老婆婆的礼物,是真诚的微笑。

【1】用“﹏﹏﹏”画出描写老婆婆外貌的句子,并写出所画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这样写的好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结构上看是一个过渡句,作用是_________

【3】你觉得老婆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

A.老婆婆是一个有魔力的人。

B.老婆婆是一个慈祥的人。

C.老婆婆是一个善良、乐观、待人真诚的人。

D.老婆婆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4】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见到老婆婆?老婆婆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他们又会怎样离去?

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晚上九点多,我顺着公园边上的环形路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影子突然从树根下站起来,吓了我一跳。

借着路边的灯光,我看了看,是个女孩,十来岁的样子。我镇定一下情绪,正准备继续走,那女孩在我身后喊道:叔叔,你等一等!我停下脚步,回过头去。

叔叔,你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亭买份报纸?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前方五十米的地方果然有个报亭。买报纸?我有些惊讶。嗯,买张《晚报》。孩子边说边将一枚硬币放在我的掌心。我很诧异,心想:举手之劳,自己怎么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不能不满足吧。拿着钱,我走过去,将一元钱递给那个妇女,取了报纸,转身往回走。

那女孩还站在树底下。你怎么站在树底下呢?我问。我怕被我妈妈看到。”“你妈妈在哪儿?”“就是那个卖报纸的。”“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报纸呢?我怔怔地看着小女孩问。

小女孩低着头摩挲(mó  suō)着手上的报纸,说:我晚上给她送饭时,她还剩下一份报纸,她说如果卖不掉,明天就没人买了。我在这里等了她一个小时,看情形她肯定卖不掉了。

看着小女孩,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滚烫的泪水。她的妈妈已在收摊儿了。小女孩把报纸往我手里一塞:叔叔,给你看吧,我回家了。说完,她在树影底下跑走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举手之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惊讶” “诧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这一点小要求不能不满足吧。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从她妈妈那里买报纸,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我去买报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给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1)买晚报   2)最后一份晚报   3)忘不了那个晚上

12、课外阅读。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  ),想把它(  )走。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  ),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  )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掩耳盗铃”的意思?用“  ”画出来。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画“√”。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1)偷别人的东西时,光把耳朵掩起来是不够的。(  )

(2)自己欺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

(3)放在外面的东西一定要防止人偷窃。   (  )

13、阅读短文。

小兵张嘎夺枪记

鬼子们气势汹地向正房,嘎子跟在他们身后。突然,他发现走在后面的鬼子是个官儿,腰问别着一支手枪。嘎子的眼晴一下子亮了起来。自从奶奶被鬼子杀害以后,嘎子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枪,给奶奶报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支手枪,恨不得伸手就把它摘下来。

两个鬼子撞开屋门,闯了进去。一进屋,他们就像狼似的东翻西找,惊动灶边的一只鸡。母鸡咯咯叫着往外跑,鬼子连忙去捉母鸡。母鸡东躲西闪,最后一头进西屋的门窗子里面去了。鬼子兵上前一挑帘子,突然,三把刺刀从里面一起刺出。他号叫一声,翻身裁倒在地。原来区队长和战士们刚才听到了嘎子在院子外的喊叫,已经做了准备。

鬼子官见势不妙,哇呀一声,转身就跑。

嘎子正站在院门口,见鬼子官往外窜。急忙把门一关。鬼子官的一条腿被绊了ー下,身子一栽,跌在了石阶上。他一边在地上滚着,一边往外掏那支手枪。战士们从屋里冲了出来。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鬼子官被击中了。他身子一拱,滚到了嘎子脚下。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为气朝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手枪掏出来了。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狼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鬼子官一翻身把嘎子瑞开,想去夺枪。区队长一用手,又补了他一枪。鬼子官腿一蹬,不动了。

随着一片冲杀声,反攻开始了。战士们从屋里拥出,冲出了大街。鬼子们四不逃,有的被击倒了,有的举手投降…

【1】文中“目不转睛”一词传神地写出了嘎子______的专注神情。形容专注神情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两次写嘎子的眼神,“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目不转睛也着……”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中,作者着力描写一只母鸡,一方面_______;另一方面_____

A.表现了鬼子穷凶极恶的样子,揭示了鬼子烧杀抢掠的本性。

B.表现了鬼子滑稽搞笑的样子,揭示了鬼子伪善的本性。

C.为了引出下文,这只母鸡钻进西屋,区队长在屋里正等着杀鬼子。

D.因为这只母鸡长得肥硕,区队长故意谋划让它钻进西屋吸引鬼子。

【4】嘎子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手枪的?请将要点填在括号内。

(关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夺枪)

【5】读了这篇短文,请你写一段话夸夸小兵张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植物趣闻》,完成练习。

植物趣闻——植物也能欣赏音乐

“听”过音乐的番茄长得又多又大。

这是一株番茄,在它的枝干上还悬着个耳塞机,靠近它可以听到里面传出悠扬动听的音乐。奇迹出现了,这株番茄长得又高又壮,结的果子又多又大,最大的一个竟有千克。原来番茄也喜欢听音乐呢。

那么,它到底喜欢听哪种音乐呢?人们继续做实验,对一些番茄有的播放摇滚乐曲,有的播放轻音乐,结果发现,听了舒缓、轻松音乐的番茄长得更为茁壮,而听了喧闹、杂乱无章音乐的番茄则生长缓慢,甚至死去,原来番茄也有对音乐的喜好和选择。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听懂音乐,而且在轻松的曲调中茁壮成长。甜菜、萝卜等植物都是“音乐迷”。有的国家用“听”音乐的方式培育出2.5千克重的萝卜,小伞那样大的蘑菇,27千克重的卷心菜。

科学工作者还发现,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音乐“爱好”。黄瓜、南瓜“喜欢”萧声;番茄“偏爱”浪漫曲;橡胶树“喜欢”噪声。美国科学家曾对20种花卉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噪音会使花卉的生长速度平均减慢47%,播放摇滚乐,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听音乐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那些舒缓动听的音乐声波的规则震动,使得植物体内的细胞分子也随之共振,加快了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植物生长加速起来。

选自《大自然趣闻》(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奇迹”指什么?( )

A.番茄长得又长又瘦。

B.番茄长得又小又矮。

C.番茄长得又胖又矮。

D.番茄长得又高又壮。

【2】“喜欢”噪声的植物是哪一项?( )

A.番茄

B.黄瓜、南瓜

C.橡胶树

D.玫瑰

【3】第4自然段的“音乐迷”指的什么?( )

A.喜爱音乐的人。

B.音乐促进甜菜、萝卜的生长。

C.从事音乐工作的人。

D.甜菜、萝卜痴迷音乐。

【4】“美国科学家曾对20种花卉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噪音会使花卉的生长速度平均减慢47%”,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一项?( )

A.作比较

B.打比方

C.举例子

D.列数字

【5】番茄对音乐有什么喜好?

答:(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6】“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听懂音乐……”中的“几乎”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1题,共 5分)

15、从你读过的书里,挑选一本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

推荐的书名《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修改病句(共3题,共 15分)

16、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映山红开满了,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特别多,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亮。

17、修改病句。

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老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老师的讲解,使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个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上街买了许多东西,其中有铅笔、笔记本、橡皮、文具及水彩笔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园里到处可以听到悦耳的鸟叫和盛开的鲜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这段话中有六处错误,请修改。

周六下午,华华和星星在一起看电视节目。演员们精致的表演,使他们不禁忍不住笑起来。他俩边看边谈。他对他说:“不讲诚信的人,是种极坏的作风。”华华听了,不住得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19、习作。

你常常有没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你最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别的功能?请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字数在400左右。(自备作文纸)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