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B.“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C.他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D.船长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2、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排列,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丫鬟们拿出各种放风筝的工具 ②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恼怒不已
③宝钗放风筝④宝琴放了大蝙蝠风筝⑤黛玉和众人一起把风筝放飞了
A.⑤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⑤
C.④②③⑤①
D.①④③②⑤
3、下列组词中,没有错字的一组是( )
A.含情脉脉 坚贞不屈 百折不饶 不惜代价
B.杯水车新 精神抖擞 纵横交叉 绞尽脑汁
C.攻无不克 冲锋陷阵 赴汤蹈火 花团绵簇
D.始料不及 放诞无礼 同心协力 废寝忘食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做题。
( ) ( )一笑 手( )脚( ) 冲( )陷( )
彬彬( ) ( ) 大饱( ) ( ) 含情( ) ( )
繁( )似( ) 操纵( ) ( ) 熟视( ) ( )
(1) 加点字的意思是( )
A.满足了食量 B.饱满 C.满足
(2) 写出上面词语中相应结构的词语,并仿写两个。
AABC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ABCC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含比喻: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 上面词语中表现人物温和有礼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____)遇到风沙还是雨雪,(____)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____)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____)人类大量砍伐树木,(____)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3)(____)天气有多么炎热,他(____)坚持把户外的工作做完了。
(4)(____)边疆的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爸爸(____)要带孩子来到这里接受锻炼。
(5)(___)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___) 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2.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 ,子规声里雨如烟。____________,才了蚕桑又插田。
4._____________,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5.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6.________________,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彩丝穿取当银钲。_______________,忽作玻璃碎地声。
8.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_______。童孙未解供耕织,_______________。
9.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字谜谜底。
有火能够煮饭,有口出力把气呼,两点偏旁回回数,又字网页哈哈笑。(打一字) 答案:
8、辨字组词:
似(______) 享(______)
拟(______) 亨(______)
沮(______) 哄(______)
咀(______) 洪(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油布伞
下雨了。小巷深处,涌出许许多多的伞儿,红的、花的……(A)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把油布伞,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一种温暖的感觉……(B)‖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镇上去上学。遇上下雨天,常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以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咱买一把吧!”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穷,队里收成不好,全指望着娘织卖土布贴补家里,换回个油盐钱,还要给我交学费、买书和本子。她能有钱给我买伞吗?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哩哐当”,满屋里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从集市上卖布回来,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眼地说:“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面伞。我撑起,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回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很落伍了,我却合不得扔掉它。熟悉的朋友说我艰苦朴素;不知内情的人,笑我寒酸小气。我都不去管它,只是笑笑,却不知,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在我身边似的,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盼望—(__________) 体谅—(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选择带点的字最合适的解释。(选填序号)
“酸”在字典里的解释:
A、酸味 B、疼痛 C、难受 D、不大方
心里一酸(____) 寒酸小气(____)
【3】第一段中两处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选填序号)
省略号常见用法:①表示列举省略 ②表示语气停顿
③表示主语意未尽 ④表示时间延长
A处省略号应取(____); B处省略号应取(____)。
【4】用“ ”画出与短文最后一句照应的句子。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起码的品质
每逢考试,我总会想起四年级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一次,我数学考试只得了65分,心里十分难过,这次考试考得这么差,爸爸肯定会伤心的,我还是不把考卷给他看吧,可是,老师偏要我们把试卷给爸爸妈妈看后签名。怎么办呢?我怕爸爸看了试卷会打我,又怕老师批评我。我为了不让家长签名,就壮起胆子用钢笔草草地在试卷上写了爸爸的名字。
第二天,提心吊胆地把试卷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一眼看出我使的“花招”。(严肃 严峻)地对我说:“回家请你爸爸重签。”我不敢(违抗 抵抗),只好拿着试卷回去了。
回到家里,我战战兢兢地把试卷交给了爸爸。爸爸看到我签着他的名字后大发雷霆厉声说:“你知道这么做是什么行为吗?这是欺骗,欺骗了家长,也欺骗你自己。”我哭了,哭得十分伤心。爸爸突然说:“把手伸出来。”我害怕极了,手连忙往后缩。爸爸举起大手就要打我,我哭得更厉害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下来我透过泪花,惊慌地望着爸爸的大手。可是,那只大手半空中停了片刻,终于慢慢地垂了下来。爸爸的口气(缓和 暖和)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是诚实,不能因为有缺点百般(掩饰 掩盖)自己的过失。”我听了,泪汪汪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教训,它使我懂得: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就是诚实。
【1】用“/”划掉括号里用错的词。
【2】老师一眼就看出我使的“花招”,这里的“花招”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写了一件这样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划出短文的中心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想说些什么?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片段,完成后面小题。
八达岭长城的四季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每当春临大地,岭上阳光明媚,山谷绿意盎然,有桃花、杏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簇拥着古老的城墙。那时的长城犹如在花海中穿行。八达岭之夏,骄阳似火,但时时会有凉风袭来。如若在烟雨迷蒙中看长城,它好像一条出水的蛟龙。八达岭的金秋更加迷人,那时秋高气爽,万木争艳,鲜红的枫叶,最惹人喜爱,有人说这是筑城者的血染红的,您看多么意味深长。冬日的八达岭,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城墙楼台,轮廓分明,博大雄伟。
【1】短文围绕______________写的。
【2】短文画“﹏﹏﹏﹏”语句采用了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短文画“____”语句采用了_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若在烟雨迷蒙中看长城,它好像一条出水的蛟龙。”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刷子李》选段,完成练习。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照样子,写词语。
(1)稀溜溜 ______ ______
(2)匀匀实实 ______ ______
【2】这段话作者主要抓住刷子李的______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通过两方面表现他技艺高超: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来自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②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选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第①段中,画“______”的部分是一位________的心声,画“﹏﹏﹏﹏”的部分是一位________的心声。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就是________。
【3】结合以下两则资料,分析主席心理活动复杂的深层原因。
资料一:关于“毛岸英” ★1937年,毛岸英到国际儿童院学习,担任少先队大队长; ★1939年,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 ★随后,他到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秘书,工作积极。 ★1950年,毛岸英主动参战,牺牲时年仅28岁。 ★这已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失去的第六个亲人。 | 资料二:关于“抗美援朝” ★1950年,战争爆发,先后有240万志愿军援助; ★这些战死的人,原则上都葬在朝鲜,亲人难见最后一面。 ★2013年,中朝各地举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中朝友谊永存。 |
【4】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忠骨”指的是忠烈之士的遗骸,在选文中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B.这两句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于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C.“马革裹尸”指的是把马儿的尸体包裹起来
D.这两句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你妈妈知道了,带着你(浑 混)进敌占区,偷偷地靠近了关着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妈妈故意跟哨兵争吵,引出那个班的敌人。你乘机钻进屋里,解开老王身上的绳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 恶)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垛 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
(浑 混)________进 (噩 恶)________耗 脚一________(垛 跺)
【2】小金花和她妈妈是怎样救出老王的?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3】文中划线的“钻”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______”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中国文字博物馆简介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它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馆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dú)、帛书以及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该馆于2007年11月29日动工,2009年11月26日正式开馆。
材料二: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
【1】中国文字博物馆于( )正式对外开放。
A.2009年11月29日
B.2007年11月29日
C.2009年11月26日
【2】下列不是该博物馆以甲骨文“字”为标志字坊的意义的是( )
A.突显出博大精深又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字文化。
B.突出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主题。
C.代表着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D.为河南省的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做宣传。
【3】文文来到该博物馆“汉字发展史”主题馆参观,她想在这里收集“汉字发展史”的相关信息,做一份调查报告。她应该从哪些渠道获得信息?了解哪些有效信息?请你帮她梳理一下。(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获取信息的渠道 | 询问解说员( ) | 拍照( ) | 查看相关的文字介绍( ) |
到高校咨询中文系教授( ) | 到图书馆翻阅相关书籍、报刊( ) | 上网查找资料( ) | |
获取的有效信息 | 汉字产生的时间( ) | 字体演变历史( ) | 当代书法名家作品( ) |
汉字字帖的种类( ) | 历代对字体、字形的统一规范( ) | 汉字载体的演变( ) |
16、课内阅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照样子,写词语。
虚实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从“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理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理解。
威尼斯的小艇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动态静态)描写,写出了行船的__________,也间接写出了船夫的____________。
【3】你能运用上面的描写方法,从下面情景中选择一个试着写一写吗?
课间的校园 群鸟飞过湖面 火车进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位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
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A)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可是,打石锁撂(liào)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B)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C)
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地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张大力听了,道:“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呢!”
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张大力一怔。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于是他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张大力见了, 。
(选自《俗世奇人》稍作修改)
【1】读短文拟题目:________,拟题目的依据是__________。
【2】当时“无人不晓的事”是“张大力____________”这一件事。
【3】(A)句用_______这个词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B)句则是通过人们_____间接写出青石大锁的重。描写石锁的重,是为了__________。(C)句抓住张大力的动作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与神态_____,写出了他的身强力蛮。
【4】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里的办法是指( )
A.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
B.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C.石锁上的文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5】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张大力是个 的人。结合具体的语境,我把短文结尾补充完整。
19、课内阅读。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周瑜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 )
A.作战的需要。 B.军情特别紧急。 C.任务难以完成,可以惩罚诸葛亮。
【2】文中写“周瑜很高兴”,他高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写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在跟周瑜立下军令状之前,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式变换。(6分)
(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改为反问句)
(2)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大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21、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_____________
(2)这件事让人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
(3)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不会忘记。
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田忌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 田忌转败为胜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忌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膑对田忌说:“我不是挖苦你。”(改为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杨万里写田园诗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从以前读过他的田园诗中选一首写下来,也可以写其中印象最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