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bàn)壳   晃晃huāng   miǎo

B.gōu)火   zhuì   ráo

C.yàn)园   gòng   zhàn)污

D.zhòu   yún   yīng)桃

2、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打“√”。

(wū wú)   奄一息(yǎn yān)

(yē yè)   (liǎn liàn)

瘩(ɡā ɡē)    料(zuò zuō)

 

3、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等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表达誓死杀敌的坚定决心的时候,可以引用诗句(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读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手术台上,一向( ) 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 ),他额上( ),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这段话,通过描写沃克反衬出( )

(2)“你是一个真正的( ),一块会说话的( )!你( )军神!”

这段话中的“军神”既表现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 )又突出表现了刘伯承的( )

(3)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为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并从中选择一个造句。

1.她(   )给熟睡的伤病员掖掖被子,(   )为呻吟的伤病员换换药。

2.南丁格尔(   )帮助伤病员解除肉体上的痛苦,(   )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安慰。

3.您带着我走的时候,(   )不许唉声叹气,(   )不许闷头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

珠联________

喜不自________

来者不________

 

 

7、诗文意思。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快来填一填。

《清明》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诗歌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______________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到来了。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外阅读。

一棵小白杨

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的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事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指这座边防哨所。

B.既指优秀战士王克怀,又指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中国军人。

C.象征边防战士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D.指王克怀高超的射击技术。

10、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一支地质勘(kān)探队正在向山里进发。这支队伍翻山越岭,已经走了好几天了。山里的路特别难走,悬崖陡峭、河流湍急。开始时,他们是用马匹驮着设备和食品,但后来的路马已经无法通过了,队员们只得把马留下,把所有的行李都背到了自己的肩上。

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最后,他们来到了一处悬崖下,举目四望,四周峭壁林立,已经无路可走。

队员们筋疲力尽,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

队伍中有一个年轻的勘探队员,叫萨沙。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后,说:“我觉得这儿可以走过去。”

但大家都觉得眼前这座山根本无法翻越。于是萨沙决定自己先试一试,队长勉强同意了。萨沙一人艰难地往山上爬去。过了一会儿,上面传来了他兴奋的喊声:“你们都上来吧!有一块石头上有留言。有人从这里经过。”

所有的人都兴奋了起来。(  )有人经过,(  )说明他们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大家开始努力地往山上爬,(  )一路上险象环生,(  )大家都胜利地登上了山顶。等众人都上来后,萨沙指着一块石头说:“你们看,石头上有留言。”

大家一看,有一块大石头上果然写着短短的一句话:“8月15日到此。”这才是五天前的事。可到底是谁到这儿来了呢?他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队员们看到石头上的留言,都很高兴,信心倍增。

在山中长途跋涉,困难重重,难以想象,所以每当看到前人留下的痕迹,立刻就会感到轻松许多。由此可见,第一个登峰者将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和恐惧。

几个小时后,勘探队终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队员们吃了晚饭,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回忆这几天艰苦的行程。

石头上的留言到底是谁写的呢 大家又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这时,萨沙不好意思地坦白说 留言是我写的我是想让大家都有信心翻过那座山

1在短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在文中“ ”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不得而知:__________  险象环生:____________

4“他们默默地坐在石头上,不知如何是好”的原因是______

5短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短文中的萨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7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填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8读完短文,你受到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被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语。

(1)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_______

(2)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国歌是《______》。由____作词。_____作曲。

(2)我国国歌的开头是“_____________”。结尾是“______________”。

3聂耳是怎样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用“  ”画出相关的句子。

4“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中“最强音”指的是(  )

A.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强拍。

B.唱这首歌要用最高的音。

C.这首歌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坚定有力。把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体现出来了。

5唱一唱国歌。说说你唱国歌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书屋中的快乐时光

读书屋是妙妙每周必去的地方,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妙妙在读书屋中发现的,请你阅读并回答问题。

   

罗兰

①从小,我就逃避午睡。

②那时候,在北方乡下。宅院很深,本来就静,午睡的时候就更静。

③做母亲的人们总逼着孩子午睡,那是因为她们自己倦了。而孩子是不知倦的。他们正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只不过是不敢违拗母亲,而勉强去睡罢了。

④而我,却总是在母亲睡着以后,悄悄地爬起来。轻轻地迈过那一尺高的门槛,经过开着荷花的院落,再经过开着石榴花的院落,再经过开着夹竹桃花的院落,打开通往后花园的小门。

⑤那花园真是色彩缤纷!

⑥五颜六色的野茉莉,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半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数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而它们每一朵都像一个小小的喇叭,挺秀的花瓣中间,伸着一根顶上圆圆如珍珠的花蕊。摇曳着,款款的,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⑦而它们旁边的地上,总是躺着憨厚的大南瓜,胖胖的,笑呵呵的,享受着园中这一片静。

⑧往里去,有伸着细细卷卷的藤蔓的葡萄架和芦苇架,长着尚未成熟的葡萄或玲珑的芦苇。

⑨左边是一畦(qí)畦的菜圃。种着刚从泥土里钻出来就那么干净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得越来越紫胀的茄子。

⑩右边是花房,里面住着胆小娇贵的南方来的花。

祖母说,里面有狐仙,不许小孩子进去。我总是偷偷地往里走两三步,然后站在泥土的台阶上,想象狐仙的样子。

在我想来,狐仙是个怕被打扰午睡的老头,留着长长的白胡须,穿着白土布裤褂。

“即使他发现我进来,他也懒得干涉我的。”我想。

而且,我是多么美慕他同花朵们住在一起的福气!

从花房里蹑(niè)手蹑脚地出来,我找一个石凳坐下,看地上毛茸茸的狗尾草,或那白色细碎的野花。不知谁给它们取的绰号,叫“摔盆摔碗”。说谁要去拔它们玩,谁就会在这天打破盆碗。好在我是舍不得去拔它们的。

地上总是有很多蚂蚁。它们一向勤劳,不停地忙着。

我看着它们匆匆地赶来赶去,可以看很久。不知为什么,它们那样吸引我的注意。我并不欣赏它们那细瘦的模样,但我欣赏它们的动作,机敏、沉着、迅速而有规律。有时,我也担心它们会迷路,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草茎把它轻轻地拨回来。我不知道这样是否会扰乱了它的行程,反而耽误了它的任务。

小时候的夏日晌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着生命欢跃的花园。

(文章有删改)

【1】(内容概括)文中“我”在小花园中都做了哪些事情?简单概括并填空。

看野茉莉→___________→逛花房→___________

【2】提供答题支架(句子赏析)妙妙用了做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请你仿照她的示例,赏析下面句子。

摘抄本

①课内摘抄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②课外摘抄

而它们每一朵都像一个小小的喇叭,挺秀的花瓣中间,伸着一根顶上圆圆如珍珠的花蕊。(第⑥段)

【批注】此句将阳光下闪烁的榆树叶子,比作沙滩上的蚌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充满生机的样子,可见作者对榆树的喜爱。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

【3】(内容理解)请你读一读下面这两句话,完成填空。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祖父的园子》

当我看见一只蚂蚁走得太远的时候,就用一根草茎把它轻轻地拨回来。

——《夏午》

这两句话都描写了孩童_________的情形,既表现出了孩童内心的_________,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孩童的_________(性格)。

【4】(主旨情感)为什么说花园是“充满着生命欢跃的”?结合文章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可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希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希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当我出现在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倒退两年,我还真的特别需要你这样做,但现在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接受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后来,我就劝自己: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这时候,他说:“噢,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呀。人可以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慢慢地,我平静下来。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我终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我跟自己说: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一定富含灵魂之钙。

【1】从文中找出词语的近义词。

残暴(________     愚笨(________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说,谢谢,我知道你的良苦用心”一句话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A.去朋友的小书屋穿着长袖。

B.去朋友的小书屋穿着短袖

【4】面对人生的坎坷,“我”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还是初病的前几年中,面对着日趋恶化的病体、不可知的命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甚至天边掠过一只飞鸟,也能叫我触景生情,伤感泪下。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眼泪,忘掉一切的不幸。记忆犹新的是每天晚饭后,母亲就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去借,常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下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了。一直到父亲认识了一位图书馆的管理员,母亲肩头的重担才算放下。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为了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般。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的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由于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了订许多份书报杂志,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其乐无穷。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日趋恶化:___________________

(2)饥不择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洁溜溜”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写书人的艰苦路程”在文中体现在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详细地写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

A.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D.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家中无钱买书的窘境。

【5】写出一句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①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②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个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③“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④“磁器口。”

⑤“磁器口我去耍过一回。”小萝卜头又问特务.“不是近处的山,我说的是那边,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呀!”

⑥“北方。”

⑦“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⑧小萝卜头刚刚转回头,要说什么,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

⑨“哟,你看!”

⑩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送给了小萝卜头。小萝卜头打开了火柴盒,把虫子放了进去。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

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用“﹏﹏﹏”画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个比喻句。

【2】从哪个动作中你看出小萝卜头非常喜欢小虫子?用“ ”在文中画出来。

【3】小萝卜头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捉虫子,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而放了虫子。

【4】短文表达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现代文阅读

我爱家乡的秋夜(节选)

①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②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颗颗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洒在细密的竹叶上,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③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每夜幕降临,他们就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像男高音似的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些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人们听着这美妙的曲声,带着微笑甜甜地进入梦乡。

④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条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1】用直线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重点描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景物。

【2】用直线画出第③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本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动态  静态)描写的手法,写了________声和________声。除了这些声音,还可能会有什么声音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________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不可能出现在这幅水墨画中的是(   

A.月光下的竹林

B.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C.一望无际的田野

D.迷人的柿子园

【4】对短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的静态描写主要借助视觉和想象,勾勒出家乡夜晚风景的美丽

B.文中的动态描写主要借助听觉,体现了家乡的夜晚充满生气

C.本文开头总体说家乡的秋夜是素雅、幽静的,第③段与开头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D.本文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两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热爱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起对北京人的印象,人们会想起很多影视剧中的人物:“贫嘴张大民”的热情、“老炮儿”的局气、“我爱我家”的幽默……而今,这座古老的四九城正走向新时代,这里的市民们,也正生发出更闪亮的精神风貌。

北京丰台有一条313路公交线,这条公交线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司机刘宝中工作的11年里,一直在这几个数字间循环往复。因为这段路的路程短、乘客少,313路就只安排了他一名司机,独此一辆车,而这却是沿途居民出行的唯一公交车。因此,313路被称为北京“孤独”的公交线。

然而11年里,刘宝中用火一样的热情,让孤独的车程有了不孤独的记忆,让20平米的车厢变成了“流动的四合院”。每位乘客都有他的联系方式,谁要办点事、跑个腿儿,只需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召之即来,大家相处得就像街坊四邻。在这趟车上,留下了刘宝中与乘客们相互关爱的一件件温暖的事情。

“别人都是人等车,在我们这儿啊,是车等人!”提起刘宝中,75岁的郑大爷赞不绝口。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郑大爷眼看赶不上最后一班车了,就给刘宝中打了个电话,想让车等等。可当他到了公交站,却不见车影儿。正在这时,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他身后。原来,那天刘宝中去开会了是别人代他出车。可接到郑大爷电话,他怕老人挨冷受冻,就开着私家车赶了过来。

爱是相互的,刘宝中把乘客当亲人,乘客对他也一样。一次,刘宝中得了肠胃病,住进了医院,乘客们得知消息,就拎着水果、营养品,还有他最爱吃的羊头肉,纷纷到病房去看望他。

11年,他温暖了一条公交线,他被授予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北京榜样。

像刘宝中这样的北京榜样还有很多:义务捐献稀有“熊猫血”超过20年的出租车司机韩冰,每每患者有需要,他总是义不容辞无偿献出自己汩汩的鲜血;利用新型科技尊老助老的青年教师张佳鑫,8年来带领青年志愿团队走入社区,帮助一位位夕阳老人学会手机挂号、电子支付……

2014年至今,各级举荐的北京榜样已达26万人,这些榜样的职业虽千差万别,但都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数年的坚持,把最平常的小事做成了伟大的善举。

咱们北京人,不仅传承着“热情、局气、幽默”等传统特质,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新的精神风貌。

【1】填空。

①“四九城”在文中指的就是______

②文中介绍的这些北京榜样,虽职业不同,但作者总结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______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2——6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得详略得当,请举例说明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

①第2自然段中面线语句“仅9个站,往返只有15公里”,是为了强调313路公交线(______

A.路程孤独B.路程短C.路程长

②第3自然段中,第(______)句话最能让人感到这车厢是“流动的四合院”。

A.1B.2C.3

③从全文来看,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作为短文题目最恰当的是(______

A.流动的四合院B.司机刘宝中的故事C.新时代的北京人

④读短文的开头和结尾,作者这样写,好处是(______)(多选)

A.围绕着北京人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特别紧密。

B.将影视剧中的人物与现实对比,说明影视剧不真实。

C.从传统到新时代,体现了北京精神风貌的传承与发展。

【5】下面是给韩冰、张佳鑫两位北京榜样的颁奖词,请你先读一读,然后给刘宝中写一句颁奖词。

韩冰:20年,他用汩汩的鲜血传递着人间温暖。张佳鑫:他以青春岁月守护着夕阳老人。刘宝中:______

18、阅读理解

塞上的一颗珍珠

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 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美得迷人。它几乎没有什么人工的雕 饰,只是纯自然的那么一些山川草木。谁也指不出哪里是一,可是谁也不能否 认它处处美丽。它没有什么石碑,刻着什么什么烟树,或什么什么奇观。它只是那 么纯朴的,大方的,静静的,等待着游人。没有游人呢,也没多大关系。它并不有意 地装饰起来,向游人索要诗词。它自己便充满了最纯朴的诗情词韵。

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 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却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 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 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好像细致地染在心灵上。

绿草中有多少花呀。石竹,桔梗,还有许多说不上名的,都那么毫不矜持地开 着各色的花,吐着各种香味,招来无数的蜂蝶,闲散而又忙碌地飞来飞去。(  )不必找小亭,(  ) 不必找石墩,就随便坐在绿地上吧。风儿多么清凉,日光可又那么和暖,使人在凉暖之间,想闭上眼睡去,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

夕阳下山,该回去了。路上到处还是那么绿,还有那么多的草木,可是总看不 厌。这里有一片荞麦,开着密密的白花;那里有一片高粱,在微风里摇动着红穗,也 必须立定看一看,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些荞麦与高 粱,我们才越觉得全部风景的自自然然,幽美而亲切。看,那间小屋旁的金黄的大 瓜哟,也得看好大半天,仿佛向来也没有看见过!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幽美而亲切

(   ) (   )  (   ) (   )  (   ) (   )

2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多么……多么……  …………

3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我能用“____ ”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为什么会感觉平常的东西放在这里仿佛就与众不同?从中你读出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塞上珍珠扎兰屯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名著我会读,根据要求作答。

林冲道:“若得如此顾盼最好!”柴进道:“只是沧州道口现今官司张挂榜文,又两个军官在那里搜检,把住道口,兄长必用从那里经过。”

1推测本段选文出自四大名著的____

2猜猜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选择合适的意思(填入序号)

官司____)   榜文____)   ____

①告示   ②官府   ③缺少   ④派遣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在这样美丽的园子里游戏,我很快乐。(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孙膑对田忌说: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来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看见。(改为第一人称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丽的桂林山水怎能不令人陶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她那乌黑的头发中已出现了几根白色的银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对我和弟弟说:暑假我带你们去游泳。(改为转述句)

 

(2)难道我们能被地震这个困难吓倒吗?(改为陈述句)  

 

(3)巴掌大的地方不能踢足球。(改为反问句)

 

(4)居里夫妇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5)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都很通顺。(改病句)

 

(6)闪电撕破了乌云。(扩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展示。

个性鲜明的人物,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让人印象深刻。请从你们班上选一位有个性的同学写一写。要运用本单元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去写。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