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取(jí jī)   迫(jūn jiǒng)

瓜(wō wěi)   桃(yīng yīn)

帽(zhān zhàn) 衣(shuāi suō)

澈(chéng dēng)   迷(zhī chī)

 

2、面和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描写的是何人?(  )

A. 周瑜   B. 马超   C. 赵云   D. 李典

3、下列加点字中形近字之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桥                手腕

B.         

C.包         

D.刷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给下列加点的字体标拼音。

蚂蚱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烟波浩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旖旎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平沙无_______ _______ 碧波万_______  

_______ 耄耋_______

5、难写的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rèn_______ 年(líng_____慈(xiáng_____ 锻(liàn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周瑜( )知道了,我的计划( )完了。

(2)( )诸葛亮( )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3)( )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 )他答应周瑜三天内造十万支箭。

7、按要求填空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_________。”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______,何如?”__________。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_____。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儿应声答曰:“_____。”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杨氏之子是个____的孩子。

8、填空。

1.威尼斯的小艇有________长,又_____________,有点儿像______。船头和船艄________,像_______,行动_____,仿佛______

2.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已经在______、数学、_______、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在_________方面,他们将一年定为365天,并规定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_________

3.《乡村四月》是______代诗人______写的。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4.金色的晚霞________,远处偶尔传来_______,接着又是一片_______。在这里,谁都不_________,牛脖子上的铃铛_________,挤奶的人更是____________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_________地行驶。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停地开往城市。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连续性文本阅读。

抗疫情——中国力量

文本一:漫画《最严防守》

文本二:

疫情袭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立即展开了与时间的“拔河”比赛——

1月24日,除夕,上百台挖土机抵达现场,开始土地平整。

……

2月2日,大年初九,火神山医院工程交付。

从进场施工到交付使用,这家医院的建设工期仅有10天。10天之内,建成一座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来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高峰期,4000余名建设者在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车辆近千台,24小时不间断施工,再度展现了中国速度与中国力量。

1月25日,大年初一,武汉市又紧急决定再建一所雷神山医院。建造期间,现场有1000余名管理人员、近8000名作业人员日夜奋战,1400余台各类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3000余套箱式板房、3300套机电安装物资运抵施工。

经过10个昼夜连续奋战,一个总体规模超过两个火神山医院的大型工程顺利竣工。

文本三   中国智能机器人

钛米机器人在为病房消毒时会根据房间温度、湿度等情况,使用相应的消毒方案。例如,如果房间内有人,消毒机器人会使用“次气酸+等离子”方案消毒;如果没有人,就可以使用“紫外+过氧化氢”方案消毒。相比传统的人工消毒或者固定式消毒设备,消毒机器人能够边移动边消毒,消毒液容量大,工作时间长,可单次连续工作3小时以上。一个40平方米的病房,传统的人工推车消毒约需要6个小时,而机器人的高水平消毒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

【1】阅读文本一,我能想到以下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二,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其内容。(20个字以内,不含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本三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三个文本,判断以下对“中国力量”的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中国力量,就是举国上下一条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其他国家做不到或者难以想象的事情。( )

②中国力量,就是有着强大的动员力,能够一呼百应,用举国之力完成任务。( )

③中国力量,是指中国人很有智慧,能够借助科学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

④中国力量,是指中国人口多,而且每一个人的力气都很大。( )

10、课内阅读运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岸英是毛泽东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那一次次的分离指的是岸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对毛主席主要的描写手法是(  )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

【3】“岸英!岸英!”当毛泽东喊儿子的名字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  )

A.这次,你怎么回不来了呢?

B.你为人民献出了生命,值得!

C.你在哪儿?我想你啊!

D.你是志愿军战士,你尽了一名战士的义务。

【4】能形容选段中毛泽东心情的成语有(   )(多选)

A.忐忑不安

B.肝肠寸断

C.心烦意乱

D.悲痛欲绝

11、主题思辨

作为少年儿童,是只要学习就行,还是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上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段,“  ”最合适。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他要感谢那只手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  一个皮肤棕黑色  又瘦又小  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  弯腰低头问他  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这是你的手 老师 孩子小声地说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常常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④、⑤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以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⑦段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4第⑥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充满人情味儿的小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秘书凑近毛主席,轻声说,“朝鲜方面向主席表示慰问,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春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紫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内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朝鲜方面对安葬毛岸英遗体的意见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

A.说明毛泽东是个爱儿子的好父亲。

B.说明毛泽东是为朝鲜人民着想的国际主义战士。

C.说明毛泽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D.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

15、阅读理解。

丰碑

李本深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群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军长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军长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军长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儿迷离。

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抽动了一下。他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

一阵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军长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军长两腮的肌肉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人小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军长愣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巍巍群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有改动)

【1】“丰碑”原来的含义是_______,用“丰碑”为题是因为“丰碑”象征了__________

【2】短文第一自然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僵死在枯树下的情景,刻画人物的方法是( )( )

A.外貌描写       B.动作描写       C.环境描写

D.侧面描写       E.细节描写       F.心理描写

【4】简要概括将军发现死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发愣——( )——愤怒——震惊(发怔)——( )——( )

【5】为什么军长后来“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并向那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B.死者的表情泰然自若,小说作者叙述这段故事时也一样镇定自若,不缓不急。在死者出现时,叙述没有出现过分的惊讶,只是写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军长作了简要汇报。

C.军长看到死者时,小说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军长两个人物。

D.这篇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军长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军长把马让给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16、课内阅读。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得多慢,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蜜蜂飞得真轻。

1这段诗歌选自《______》,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___

2这段话中,作者通过              等事物,描绘出          的情景。

17、   最完美的礼物

①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黄色蘑菇云。“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②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行李,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儿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争抢的行列中……

③“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遥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我只喝一口。”

④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       地喝了两口水……杯子最后抡到郑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⑤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了,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水,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的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⑥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踉跄着要摔倒,大刘跑过去扶住他。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就晕倒在大刘怀里。

⑦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⑧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还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⑨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大半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一滴水都没有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这是郭教授留给大家的最完美的礼物。

【1】第②自然段中说“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队员们为什么“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文,依据人物性格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

(1)轮到大刘了,他_________地喝了两大口水……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__________地抿了一口……

【3】读第⑥自然段画线句,根据文意发挥想象,写出郭教授叮嘱大刘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郭教授的沙子是“留给大家的最完美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白杨》片段(17分)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4分)

(2)写出反义词。(3分)

坚强     粗壮     动摇  

(3)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他也借白杨表白着自己的心说明爸爸在借 ______  勉励自己 _______________ ,这种写法叫 ________ 2分)

(6) 不管……不管……总是……”写一句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①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吩咐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 ,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倒来这里害你, 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②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就那里插了戒刀,喝道:“你这两个撮鸟, 快搀兄弟,都跟洒家来!”提了禅杖先走。两个公人那里敢回话,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③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

④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九霄云外:______________

(2)做神做鬼: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他这一特点?请用“____”画出一处。

【3】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它们分别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A疾恶如仇 B侠肝义胆 C勇猛干练 D不畏强权

句①( )   句②( )   句③( )   句④( )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作为短文的标题。

____________

【5】鲁智深,外号“花和尚”,在《水浒传》中是一个故事较多的人物,请你再写出两个与他有关的故事。

____________

【6】有一句歇后语说“林冲落草——逼上梁山”,从中可以知道林冲并不是自愿上梁山的。下面的选项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对两个公人欺凌自己的行为忍气吞声,不愿反抗。

B.仍然称陷害自己的高俅为“高太尉”,保持官场习惯。

C.答应鲁智深护送自己到沧州。

D.不让鲁智深杀死押送他的两个公人。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变一变。

1、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句子练习。

(1)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蹦来蹦。(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   

(2)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朋友正陷入困境,有些灰心丧气,我用雪莱的名言来鼓励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正如歌德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要学习处理和搜集信息的能力。(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脚下慢慢地流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的咳嗽和东南风有关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与表达:

相信同学们一定被《哦!冬夜的灯光》所打动。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你的笔记录一个动人的故事。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