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诗句“也傍桑阴学种瓜”中“傍”的意思是(     

A.傍晚

B.依靠

C.靠近

D.依偎

2、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A.晃(huàng B.子(bàn C.满衣cháng D.物(zhuó

3、下列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万里河:长江。

B.五千仞岳:华山。

C.遗民: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D.胡尘:金政权。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请对出下面两副对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____________________

静泉山上山泉静 __________里池水清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神鸟》是()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的神鸟,许多国家的国王、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有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的方法逃脱了。

2.小故事中的小动物()都被错杀了,令人痛惜,但它们(的形象却深深的留在读者心里,这些故事告诉人们(

3、《神鸟》一文是:总——分——总结构,表达上的特点是()。

4、《神鸟》这篇课文是按()叙述的。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答:  

 

6、课内积累。

(1)_____,子规声里雨如烟。

(2)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

(3)《和时间赛跑》告诉我们要_____,我能写出一句与时间相关的名言_____

(4)计算机之父是_____

(5)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的是_____(人名)。

(6)本学期(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学了两则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

7、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装(    )裹       严阵(    )(           不(    )而(   

始(    )不(               )(    )车薪       七零(    )(   

废寝(    )(               )以继(    源源(    )(   

8、根据积累填空。

①《马》这首诗中,李贺借马表达着自己渴望报国的志向:何当____,快走____

②《三字经》中列举了历史上两位父母教育子女的事例:昔孟母 择邻处 _____ ____ 窦燕山 名俱扬

③妹妹取得朗诵冠军后沾沾自喜,我劝她:“____使人进步,骄傲使人________有人,天外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现代文阅读。

幽默感

今天看电视时,我发现儿子居然说得出每位明星的名字,甚至连他们的家庭生活也知之甚详,便开玩笑地问:“喂!请问迈克尔·乔丹的电话是多少?”儿子居然反问:“对不起,爸爸!我不知道,但已经打听很久了。你知道吗?快告诉我!”

我大笑了起来,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有了幽默感。

有幽默感在许多国家里,是对人极高的赞赏。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幽默的语言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与反击。换句话说,幽默是巧妙解决问题的法宝。

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譬如伏尔泰总是赞赏某人的作品,而那个人却总是刻薄地批评伏尔泰,当有人向伏尔泰说出这件事时,他只是一笑:“我们双方都弄错了!”不过短短几个字,就用幽默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又作了有力的反击。

但是我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者与被幽默者的胸襟与自信。

我曾经看过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本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相反地,我也见过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着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

所以,越是开放而富裕的社会,人们越富有幽默感;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越富有幽默感。看来,一个幽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完满健全的人格。

【1】用“____”画出文中表现儿子幽默的句子,读一读。其“幽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阐述“幽默的语言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这个观点时,举了两个例子,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作者在阐述幽默“显示了幽默者与被幽默者的胸襟与自信”这一观点时,运用________的写法,写了两个人对待________这种现象的不同态度。

【3】下列哪一句话能概括短文的主题?(  )

A.一个幽默者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完满健全的人格。

B.在许多国家里,有幽默感是对人极高的赞赏。

C.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越富有幽默感。

【4】幽默的语言确实能化解尴尬,表达自信。读读下面的故事,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1)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公开场合演讲,从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丘吉尔知道台下有反对他的人等着看他出丑,便神色从容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人只记得________,忘了写内容。”

10、课外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12小节,作者把乡愁比作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34小节,作者把乡愁比作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乡愁还会是什么?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捅马蜂窝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A、涌出  B、产生  C、出现)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  )(A、迟疑  B、紧张  C、害怕),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1在括号在选填恰当的词语。

2从下列句子中选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打上“√”

①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②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③我开始有些(  ),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④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3想一想,下列语句是怎样生动地描绘了马蜂与马蜂窝的。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线的那多有趣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对、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

 

 妹妹:

 马蜂:

6在众多的马蜂中,作者只重点写了其中一只,为什么?

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月光   )的翡翠   )的交响曲   )的山野 

  )的柿子   )的水墨画   )的歌儿 (  )的喉咙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 (  

(2)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 ( 

(3)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 

(4)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 (  

【3】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在绿色的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动物。

2作者有时看到的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有时看到的是“绿色的草原”,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一处属于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画出一处属于动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选文中有一句话重复了好几次,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写在下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文中多处写到梢棒,而每一处的动词均不同,请在文中圈出这些动词。

【2】武松通过连续闪躲三次,避过了老虎最初的攻击,没有料想反击时梢棒打到枯树,折做两截了,此时的情形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试着写出两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古典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刘玄德三顾草庐(选段)

却说刘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

1下面关于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阅读古典名著会遇到不懂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B.听名人对古典名著的评述,能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C.遇到一些特别难以理解的语句,不用刻意琢磨,只要知道大概意思即可。

D.电影或者电视剧是对名著的精加工,观看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代替名著阅读的。

2对选文第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备在隆中遇见诸葛均 B.刘备对张飞极为不满

C.刘备在草庐等候孔明醒来 D.刘备在草庐见到了孔明

3“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下面的词语跟“晋谒”意思相近的是(  )

A.下拜 B.拜访 C.相见 D.进来

4三顾草庐说明刘备是个非常敬重人才的人。故事中还讲到两个敬重人才的人,他们是(  )

A.关云长 B.齐桓公 C.东郭野人 D.周文王

E.姜子牙

5孔明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还知道孔明的哪些事?简要地写出两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精彩片段。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儿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______________

你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孩子的处境吗?(至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猴子十分放肆的句子。

3回答问题。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用“﹏﹏﹏”画出相关的语句,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17、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如果有人问,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4点,你在做什么?你可能会说,看大片,吃大餐,陪家人散步,然后进入梦乡。而这10个小时,是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赵光元给病人做手术的时间。

②2016年3月3日即将下班,赵大夫巡视病房,所有的病人情况都很正常。他查完房准备吃晚饭,这时急诊室来了一位脑出血患者,必须马上手术。赵大夫哪里顾得上吃饭,立刻奔进手术室。

③起初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在清除患者脑部血肿时,赵大夫发现,站着手术,不管以何种姿势握持手术刀都有死角。手术台虽然可以升降,但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为了方便手术,他干脆双膝跪在地上。旁边的医生劝阻他:“赵大夫,您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个姿势怎么行呢?”他只说了一句话:“救人要紧!”赵大夫不顾地面的冰冷,不顾腰上的疼痛,跪在了硬邦邦的地板上。大约过去了半个小时,赵大夫觉得膝盖有点难受,医护人员为他找来垫子,垫在他的膝盖下。他全神贯注地继续为患者清除血肿,最后仔细进行止血、缝合。4个多小时的手术时间,赵大夫跪了两个小时。这是高度紧张的两小时,也是争分夺秒的两小时。经过全力抢救,直到晚上11点,患者才转危为安。

④刚刚结束了这台“特殊”的手术,赵大夫稍稍轻松了一些,急诊室又收治了另一名突发性脑出血患者。他二话不说,穿上手术服,再次上了手术台。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完成全部手术。

⑤此时,赵大夫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20个小时。CT检查显示患者的血肿已消除时,他这才彻底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微笑。他只抽空休息了一会儿,匆忙吃了点东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⑥赵大夫跪着手术的照片被护士拍了下来,发到了朋友圈,网友们纷纷称赞这是“最美姿势”。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谦虚地说:“医生给病人看病也好,手术也罢,或坐或站,怎样的姿势并不重要,把病治好最重要。”

【1】请给短文起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短文第③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是对赵大夫的________描写,除此之外本文中还有对赵大夫的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通过阅读短文你觉得赵大夫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到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都可以赚钱。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第二天,他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一间小小的门面。

  在常年的(东奔西走  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亮丽  美丽)而招牌较黑,一打听才知道是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这一空档,买了清洁剂、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个打工仔,业务已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前不久,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车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只啤酒瓶,就在递啤酒瓶时,两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车票。

1请给文章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2请用“√”在第五自然段的括号中标出最恰当的词。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两个打工者的哪两次相遇,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简单概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成功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破烂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探险船绝处逢生

1930年夏天,一位名叫约翰·佩德的英国船长带领着16名船员坐重2500吨的“高斯号”探险船,开始了南极探险的征途。

探险船刚到南极,便遇上了特大暴风雪,温度直线下降,船员们一觉醒来,发现他们的探险船已被封在一望无际的冰面上了。

船员们想尽一切办法破冰,先用炸药,后用镐子,但冰始终纹丝不动。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淡水、粮食越来越少,大家焦急万分。约翰船长已经有好几天睡不着觉了。一天,他躺在床上,随手从床头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打发时间,这本书名叫《富兰克林自传》。

书中先是描写富兰克林的幼年生活,内容很有趣。看了一会儿,他突然看到一节描述富兰克林做科学小实验的故事:

一天,天下着大雪,待天放晴后,他找了几块黑白碎布放在雪地里,几个小时后,黑布深深地陷入积雪里,而白布仍“躺”在积雪上丝毫未动。这就证明了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是黑布吸收的太阳能使雪融化了。

船长恍然大悟,他连忙冲出船舱,把大家叫醒,告诉他们这一原理。天刚破晓,所有船员一起动手,把船上所有的黑色东西——煤屑、黑布、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全都倾倒在船前方的冰面上。苦战了两天,一条长约2000米,宽10余米的“黑色大道”铺成了。

暴风雪过后,阳光灿烂,“黑色大道”上的坚冰吸收了“黑色物体”中的热能,逐渐融化了。船员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高斯号”探险船终于绝处逢生,驶向新的航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______

(2)高兴得像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_______

【2】“高斯号”探险船为什么会处于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斯号”探险船是运用什么原理脱险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4】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生物节律是相当稳定的。(改写成反问句)

 

2.虽然天山这里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成陈述句)

 

3.小鱼在游。(改写成拟人句)

 

4.长江大桥横卧在长江上。(改写成比喻句)

 

 

 

 

21、句子乐园。

【1】农夫在地里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改为字句)

【2】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用恰当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换个方式表示因果关系

【4】奶奶经常回忆她小时候的往事。(修改病句)

【5】乱扔废电池怎么不是污染环境呢?改为陈述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2)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吗?(改为陈述句)

 

(3)苏武此行肩负着平息边关战火,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宁的重任。(缩句)

 

(4)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我不能灰心。(修改病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表达。

题目:那一刻,他很

要求:在横线上填表示心情的词,如“幸福”“感动”“快乐”“生气”“难过”等,把题目补充完整。把当时发生的事情写出来,写清楚前因后果,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反映他的内心。注意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