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垒西边,人道是, 。( )
A.三国周郎赤壁
B.千古风流人物
C.卷起千堆雪
D.一时多少豪杰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饮而尽(喝) 垂头丧气(失去) 吹笛无腔信口吹(曲调)
B.半夜三更(更加) 情不自禁(禁止) 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
C.半信半疑(疑问) 神机妙算(计算) 劝君更尽一杯酒(用完)
D.养尊处优(尊贵) 心惊胆战(打斗) 孔君平诣其父(拜见)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台演出之前要把服装道具准备好,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B.她看见这惊险的一幕,吓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C.叔叔生得膘肥体壮,胳膊如檩腿如柱,走起路来踩得地板都吱吱响。
D.即使这次考试失利,也不要垂头丧气,要振奋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
4、比一比,再组词。
磨(__________) 审(__________) 济(__________) 稿(__________)
摩(__________) 宙(__________) 剂(__________) 搞(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在情境中运用。
1.本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动人的画面:《草原》中,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其中“流”字用得特别好,让我体会到了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 》中,“最喜小儿亡赖, ”的画面清新可爱;《杨氏之子》中,当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时,儿应声答曰:“ 。”的画面令人会心一笑。这个聪慧的孩童,他的回答妙在 。
2有的同学上课时心不在焉,老师一提问,他就像是“徐庶进曹营—— ”。老师常用《满江红》中的“ ”这句话来劝诫他们。
3.草坪上竖立着“别踩我,我怕疼”这样富有情趣的提示语,特别能打动人。图书角的书本被放得乱七八糟,我也准备写一句富有情趣的提示语来提醒大家。
6、辨字组词。
扭________ 鸥________
纽________ 殴________
咧________ 舱________
冽________ 沧________
7、认真( )字帖,把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都印进自己的脑子里。
8、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____犬不宁 ____假____威
亡____补牢 ________不如
9、阅读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 躁)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 喝),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 痛)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下面打√。
【2】写出文中描写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甘霖”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在文中指___________。
10、《童年的发现》选段(18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第一段采用 写法,描写大家与我的不同表现。(2分)
(2)写出近义词。(4分)
困窘 — 羞愧 — 幸亏 — 驱逐 —
(3)哪些句子体现老师讲的话是严肃的?(4分)
①
②
(4)老师生气的原因是
(3分)
(5)“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造的硬币。”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把孩子叫过来,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大话的虚伪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名字叫达尔文▪严。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解释词语。
(1)价值连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当老师和同学们说达尔文“说谎”时,达尔文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3】短文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说明达尔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说明了大胆想象的重要性。 ( )
(2)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 ( )
(3)短文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相同。 ( )
【5】你喜欢短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并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
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啦啦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地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祖父越称赞我能吃,我越吃得多。祖父看看不好了,怕我吃多了。让我停下,我才停下来。我明明白白的是吃不下去了,可是我嘴里还说着:“一个鸭子还不够呢!”
自此吃鸭子的印象非常之深,等了好久,鸭子再不掉到井里,我看井沿有一群鸭子,我拿了秫秆就往井里边赶,可是鸭子不进去,围着井口转,而呱呱地叫着。我就招呼了在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子,我说:“帮我赶哪!”
正在吵吵叫叫的时候,祖父奔到了,祖父说:“你在干什么?”
我说:“赶鸭子,鸭子掉井,捞出来好烧吃。”
祖父说:“不用赶了,爷爷抓个鸭子给你烧着。”
我不听他的话,我还是追在鸭子的后边跑着……
【1】文中详细描写了三个场景,请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在正确的选项后打“√”。
A.可以吃到烧鸭子。( )
B.整只烧鸭任“我”吃。( )
C.把手上的油擦在大襟上。( )
D.故意把鸭子赶到井里,想烧着吃。( )
【3】用“ ”画出描写祖父看“我”吃鸭肉的语句,从中可以体会到祖父对我的_________。文中还能体会到这一情感的情节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本文节选自《呼兰河传》,请你为文章起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5】你认为后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顺应作者的思路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作祷告。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1】填空。
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用文中“____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一自然段是按照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写的。
【2】用横线画出体现船夫“操纵自如”的语句。
【3】威尼斯的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除了文章中写的,还有哪些人也会乘坐小艇?他们会去干什么呢?请写出三种人物的动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文段《汉字与中国心》,完成下面各题。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明 表达 表现)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和“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吟“明月几时有”;______吟“劝君更进一杯酒”;______吟“漫卷诗书喜欲狂”;______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 强烈 猛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诗词的存在吗?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用“√”标出。
【2】文中横线出正确的选项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A.喜悦时
B.慷慨时
C.中秋时
D.送别时
【3】读完文段,你知道汉字有哪些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下列有趣的歇后语。
咸菜烧豆腐——______ 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
【6】我国的汉字经历了从“______——金文——小篆——隶书——______”的演变过程。
【7】读汉字小故事:一位文化水平不高的男青年在外谋生,因下雨,给家里人写信:“人家有命,你儿无命。你儿无命,难归家门。家中有命,快快送命。家中无命,快快买命。”这位男青年因为不能准确地写出“________”字,闹出了笑话。
15、阅读。
隔岸观火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其中,曹操将皇帝软禁在许都,常常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但是大家都知道皇帝只是傀儡,皇帝的命令实际上就是曹操的命令,所以有的不听从,有的阳奉阴违。于是曹操就又借皇帝的名义讨伐这些藐视命令的人。
袁绍政权是当时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但是袁绍很骄傲,疑心重,优柔寡断,并且不善于使用人才,结果被曹操打败,人也又气又病,一命呜呼。袁绍死后,几个儿子不团结,被曹操打得节节败退,大儿子袁谭被杀,二儿子袁熙、小儿子袁尚刚在幽州(大致在今天的北京市、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当时袁熙驻守在那里)喘了一口气,曹操马上就追过来了。袁熙袁尚没办法,于是投奔乌桓(古代居住在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曹操马上向乌桓进兵,占领了乌桓,袁氏兄弟只得又去投奔辽东(泛指辽河以东的地区)太守公孙康。
这个时候,曹操的大将们主张乘胜追击,消灭袁氏兄弟,并借此机会平定辽东。大将夏侯惇(dūn)代表众将请战,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一直以来都不听命令,现在袁熙、袁尚又去投奔,肯定后患无穷。不如趁他们还没行动起来的时候,迅速前往攻打,辽东就可以征服了。”听了夏侯惇的话,曹操笑着说:“不需要麻烦各位施展威风,几天之后,公孙康自然会送上二袁的脑袋。”听了曹操的话,大将们都不信,但是也没办法。
曹操一连几天没动静,有人可急了。有一天,夏侯惇和另一位大将张辽来找曹操,说:“如果不攻打辽东,那我们就回许都去,免得有人趁机攻打。”曹操说:“等二袁的脑袋到了,我们马上回去。”大家听了暗笑,觉得曹操在做白日梦。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公孙康派人送东西来了。一看,正是袁熙、袁尚的脑袋。大家非常惊讶,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曹操笑着说:“不出奉孝所料。”奉孝是郭嘉的字,郭嘉是曹操最得力的谋士,但不久前去世了,他留了一封遗书给曹操,说:“袁熙、袁尚投奔辽东去了,您千万不要前往攻打。您要是攻打的话,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会联手反抗,这样对我们不利。如果暂时不攻打的话,公孙康和袁氏兄弟肯定互相图谋。为什么呢?因为袁绍在世的时候,常常想吞并辽东,公孙康一直防备着。现在袁熙、袁尚前往投奔,公孙康肯定会怀疑他们,担心引狼入室。袁熙、袁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肯定也会图谋除掉公孙康,占有辽东。您只要按兵不动,留出一点时间,他们之间的不信任肯定会升级,必然产生矛盾。这样公孙康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肯定会杀掉袁熙、袁尚的。这样,既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损失,也能够借助公孙康与袁氏兄弟的矛盾达到目的。”
就这样,曹操借公孙康之手除掉了二袁,免除了后患。公孙康也顺水推舟,表示服从曹操,辽东也兵不血刃地被平定了。《三国演义》上称这段为“郭嘉遗计定辽东”,它充分展示了郭嘉的智慧。
“隔岸观火”的本义是说隔着河观看对岸的火灾,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烧不着,却能够在别人形成损失的时候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在军事上,就是要按兵不动,不急于进攻,等待敌人内部发生矛盾,等到敌人自相残杀,力量削弱时,我方就可以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1】填空。
(1)曹操通过几次重要的战役最终打败了袁绍,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是____________。
(2)第五自然段说“奉孝”是郭嘉的“字”,除了姓名以外还取字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例如,关羽,字______。
【2】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成语,按照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来,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1)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入内部,招来灾祸。( )
(2)武器上没有沾血。指没有经过激战就取得了胜利。( )
(3)指今后的祸害及忧患没有穷尽。( )
(4)黑夜时间长,做梦的次数多。比喻时间拖延下来,事情可能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 )
【3】曹操如何“隔岸观火”在郭嘉的遗书中得到了体现。他让曹操通过怎样做,使自己处在“隔岸”的位置?请用“______”画出来。他“观”的“火”是指什么?请用“ ”画出来。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袁绍政权是当时非常强大的一支力量,但是袁绍很骄傲,疑心重,优柔寡断,并且不善于使用人才,结果被曹操打败。( )
(2)曹操一连几天没动静,还说等二袁的脑袋到了,马上回去。大家听了暗笑,觉得曹操在做白日梦。( )
(3)郭嘉回老家了,回家前他留了一封遗书给曹操,说袁熙、袁尚投奔辽东去了,让曹操千万不要前往攻打。( )
(4)袁绍在世的时候,常常想帮助辽东,公孙康一直非常感谢他。现在袁熙、袁尚前往投奔,公孙康肯定会帮助他们。( )
【5】想象续写。曹操按兵不动,不攻打辽东,而是等待公孙康与袁家兄弟矛盾的爆发。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要求曹操有一定的耐性,因为大军在外水土不服,粮草供给都是压力。夏侯惇等人先是要求曹操马上攻打辽东,后来又要求曹操要么打辽东,要么就回去,免得许都(曹操的大本营)有危险。面对手下连续的请求,假设曹操经不住手下们的催促,贸然攻打辽东或者撤兵回许都的话,会发生怎样的事?结果会如何呢?
请写一写,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①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青山处处埋忠骨》)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wēi yí)腾如浪,乌蒙磅碍(páng bó)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③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毛主席在花山》)
④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开国大典》)
【1】读上面几个文段,结合其中一个文段,写写你从中看到的毛主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选择文段①中的一两句话,先用“_____”画出来,再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在人物描写方面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从中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如何搜集资料。你搜集了毛主席的哪些资料?试着写一条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训练场。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 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乌纱帽”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两袖清风”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已用“△”分为三段,写出第三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读画“___”的句子,于谦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歌颂了于谦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那只大虫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回来。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定睛一看,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却打在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1】选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如将老虎的叫声比作“________”,将老虎的尾巴比作“____”;而“震得那山冈也动了”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些都表现了老虎的凶猛,衬托了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虎攻击人有三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武松先是用三“______”沉着应战,消耗了老虎的体力,然后又抡、______、______、______等(填动词),由此可见,武松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小说的情节讲究一波三折。读选文第2自然段,说一说故事出现的波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3】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短文中的老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6】“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我们学过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设问句,你知道下面的句子是什么句吗?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再写一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是一个什么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
22、按要求写句子
1、改写成被动句。
小丽把红红的苹果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写。
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写成反问句。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遵守纪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写成拟人句。
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直接引用改为转述。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