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汉字起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门 龙 必 为
B.月 文 长 丸
C.书 司 民 君
D.至 革 在 成
2、下面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B.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C.刷子李刷完一面墙后,坐在凳子上休息,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如同神仙一般快活。
D.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武松的梢棒折做两截,他打虎的过程一波三折。
B.我躲在屏风后面,敛声屏息,生怕被人发现。
C.调皮的方明根本不听从领导的调度,私自出发了。
D.营帐前挑着一面旗,营帐里将军正挑灯夜读。
4、查字典填空。
(1)“应接不暇”的“暇”按部首查( ),再查( )画,字义是( )。
(2)“逼近”的“逼”按音序查( ),读音是( ),它的字义取( )(①强迫;②接近;③狭窄)。
5、辨字组词。
很( ) 剧( ) 线( ) 慷( )
恨( ) 刷( ) 栈( ) 糠( )
6、读拼音,在括号内工整、美观地书写词语。
hú dié(______) duàn liàn(______)
dēng tǎ(______) shén shèng(______) fán máng(______)
7、“欲破曹公,宜用火攻;_____,_____”这是《三国演义》中_______写给________的信中的内容.
8、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1)知人者智,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两行清泪为思亲.
(3)人之初, ________ 。性相近,________。
(4)知不足者______,耻下问者_________。
9、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这段话主要是对毛主席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以________的身份希望________;然后以________身份决定___________。
【2】毛主席作出这一艰难、痛苦的决定,体现了他( )
A.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B.丧子之后的极度悲伤
C.世人都有的伟大父爱
10、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节选)
①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最能体现汉字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②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了。
【1】汉字的特点有哪些?写出相关语句
______
【2】文中有两处省略号,它们都表示( )。
A.列举的省略
B.说话断断续续
C.声音的延长
D.语意未尽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了”?
______
11、快乐读书吧。
故 乡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无从治愈,无法自己。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风中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托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久久地,直到我长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摇动—( )空闲—( ) 忧愁—( ) 悄悄—(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法自已:__________________
(2)轻纱薄翼: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中,“它”指的是__________。
【4】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明月千里寄乡思”,短文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________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2、金钱豹和它的幼崽
一天,非洲索马里热带雨林里,动物标本制作师爱克兰正背着猎枪四张望着。忽然,一只金钱豹进入了爱克兰的视野。“叭”的一声,第一发子弹射偏了,从金钱豹前腿一擦而过。爱克兰见势不妙,急忙换装弹,准备再补一枪。就在这一刹那,金钱豹抢先一步,对准他的脖子咬去。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爱克兰没有慌乱,举起左手将一梭子子弹射入金钱豹的腹部。鲜血从金钱豹的体内不断流出来。不一会儿,它的大嘴张开了,浑身软绵绵的,瘫倒在地上。 爱克兰这才松了口气。他赶快跑到附近的一棵大树下自我救护。当他重新回到金钱豹倒下的地方时,傻眼了。地上除了一推血外,金钱豹已经不翼而飞。难道金钱豹没有死?他细细查看,发现草地上有一条长长的血带,断断续续地伸向远方。他顺着血迹,一步步搜寻过去。 血迹和被压倒的花草,把爱克兰引到一棵巨大的松树前。他抬头一看,一条长长的豹尾巴和两条毫无生气的后腿从树洞口耷下来,鲜血染红了树洞。 这只金钱豹就是刚才和自己搏斗的那只豹子。它怎么会跑到这里来呢?它又为什么要爬到这个洞里去呢?爱克兰想着,大胆地踮起脚向树洞里望去。啊!他看见两只豹崽正依偎在金钱豹的怀里,起劲地吸着奶。它们身上沾满了血,不时发出“咂咂”的响声。爱克兰的眼睛模糊了。他一下子跌坐在大树脚下。 后来,爱克兰把两只小豹崽送给了国家动物园,把那只母豹制成了一个漂亮的标本。他在这只豹的标本旁立了一块标牌。来这里参观的人看了标牌上的话,都非常感动。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词语
(1)看到形势不好,情况对自己不利。 ( )
(2)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 )
(3)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
2.母豹爬回树洞是为了( )
A.在那儿养伤
B.死也要和孩子们在一起
C.躲避追杀
D.给他的孩子喂奶
3.爱克兰射杀金钱豹是因为( )
A.金钱豹咬他的脖子
B.为了制作动物标本
C.想捕捉豹崽
D.人们喜欢吃野味
4.从“草地上有一条长长的血带,断断续续地伸向远方,”我们可以推想出发生过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爱克兰的眼睛模糊了。他一下子跌坐在大树脚下。
(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模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跌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爱克兰的眼睛为什么模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只金钱豹的标本旁的标牌上写几句话,可以有很多种写法,但要让参观的人了解这是一只不寻常的金钱豹。如果让你写,你该怎么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30年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大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是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方法,造成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 文中列举出的“人类的好‘老师’”都有哪些?
2. 科学家从蜻蜓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3. 举一两个例子说明你知道的人类的“老师”。
14、课内阅读。
甲骨文的发现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经常发现一些带有刻痕的龟甲、兽骨,称它们为龙骨。他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将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将小的龙骨丢弃了。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龙骨上的刻痕因无人知道是极有价值的殷商时期的刀刻文字,而常被村民打磨掉。
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王懿荣时酷爱收蔵古董,精通金石之学。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些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
后来,人们把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叫作甲骨文,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学科,叫“甲骨学”。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酷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石之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铺怎样处理买来的龙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民们把较大的龙骨卖给了药铺。
B.药铺将龙骨碾成粉末,用作治疗创伤的药材。
C.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刻痕是一种晚于篆书的文字。
D.研究甲骨文的学科,被称为“甲骨学”。
【4】关于“甲骨文”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毛主席在花山
①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他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夜以继日为全中国解放事业操劳着。
②一天早晨,主席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今天怎么没有了?”
③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要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④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而影响群众生活。昨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看见村里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⑤“可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⑥“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生活,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碾米。”
⑦“是。”
⑧“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⑨“知道了,主席。”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问:“村长,大娘是要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⑩“不,俺去西头。”大娘说着就要走。警卫员忙向村长、大娘再三解释,说首长让他请乡亲们来花椒树下碾米。村长答应了,并告诉大娘到花椒树下碾。
⑪大娘来到花椒树下。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老乡,碾台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⑫警卫员回来了,主席又对他说:“任务完成不错。还有一件事等你办。”主席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群众送去。”
⑬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来之不易,主席一直没舍得喝。他为难了。主席说:“你想过吗?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我们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老百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主席笑了。
⑭茶沏好了,警卫员拎着清香的茶水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就不拘束了。喝茶水对大山里的群众来说,是新鲜事。一位大叔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喝它顶什么用?”
⑮这时,毛主席来了。乡亲们纷纷跟主席打招呼。主席笑着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主席给乡亲们讲喝茶的好处,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了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
⑯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主席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动作很娴熟。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 D.游览顺序
【3】读短文,想一想: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 。
【4】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读第④自然段,完成旁边的批注。
(2)读第⑥和⑬自然段中毛主席讲的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主席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⑯自然段,表现毛主席推碾子动作“娴熟”的词句是_______想象推碾子的情景,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短文,还可联系《青山处处埋忠骨》,想一想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按后面要求做。(11%)
可爱的“小精灵”
一天,妻子从街上买回两条小鱼。我赶忙将鱼缸消毒、涮洗干净,注上水,将它们撒到缸里。嘿,一条“黑龙井”,一条“狮子头”。它们一般大,都是胖胖的,周身圆圆的,说是小鱼,头至尾也足有六七厘米长。
两条小鱼可漂亮啦!
就说那条“黑龙井”,整个身子,从头、脊背直到尾和鳍(qí),都染着一层浓重而有光亮的墨色,只有嘴的下方和腹部显出金黄色。头的左右两侧,突着两个圆圆的、弹球儿一样大小的眼眶。仔细端详,才发现眼眶中的黑眼珠正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你。那张似乎可以吞下整个豆粒儿一般的嘴,总是用力而有节奏地一伸一缩的。伴着嘴的一伸一缩,两腮也随着一翕(xī)一张的。它的肚子鼓鼓的,似乎整天都是饱饱的。身后拖着的那条约占身长一半的大尾巴,就像一把展开的小芭蕉扇。看,那黑色“扇叶”的周边,还涂抹着斑斑金色,飘着蝉翼(yì)一般的尾稍儿。它在水中展鳍游动起来,好不威武、潇洒!
再看那条“狮子头”,仪表堂堂,橘红色的头,金黄的身子,只有背鳍和腹鳍的边沿点缀着一点点青色。它的头方正而宽肥,头顶上凸起一块厚厚的、足有五分硬币大小、看似十分松软的肉团,怎看怎像头上顶着的一尊金冠。那两只乌黑的、只有高粱粒大的眼睛,镶嵌在头的两侧,明亮有神。头的前下方,那张菱(líng)形的小嘴儿,人只有等它仰起面孔时才能看到。它在水中缓缓地、悠闲地游动着,显得那样沉稳、雍(yōng)容而尊贵。
它们相处和睦(mù),而且非常机灵、顽皮。每当有人走到缸前,哪怕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它们就游到水面,仰着头,撒娇似的探出张着的小嘴,像是在说:“我们又饿啦,再给点儿吃的吧!”当看到颗粒状的食物落到水中时,它们就贴着水面或沿着缸壁追逐着,高兴地吞吃着,嘴里还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吃饱了,玩累了,它们就沉到缸底,静静的,一动也不动。哦,它们在休息、睡觉,也许还正做着美美的梦。
多么可爱的“小精灵”,我真的很喜欢它们。是它们让我这清静、充满茶香和书香的厅堂又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
沉稳———( ) 清静———( )
(2)第3自然段在具体描写“黑龙井”漂亮的样子时,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3%)
(3)第5自然段主要讲 。(2%)
(4)给短文分为四部分,用“△”标出。(4%)
17、课外阅读
解放自己的空间阅读答案
教育家陶行知多次告诫青少年:不要把自己关在笼子里,要学会“解放自己的空间”,努力到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在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多读一些课外书,会使课内的知识学得更好,更活。鲁迅曾经多次号召广大青年:可以多看看本分以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可以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可以看看科学方面的书。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多读书储存下丰富的知识,则可终身受益不尽。
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外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特长爱好,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爱好,特长发展成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科学家达尔文从小有收集标本的爱好,这一爱好后来发展为专长,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开辟学习的新天地。同学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读社会这本无字巨著。参观工厂、农村,观看画展、科技展览,可以获取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调查访问,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游览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解放自己的空间”,可以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实力。
【1】根据短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扩大(___________) 开阔(___________)
开辟(___________) 博览(___________)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分别造句。
举世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
收益不尽: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他还认为:“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中,“他”是指___________。“采过许多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酿出蜜”就是________,“叮在一处”就是____________。
【4】用“ ”画出2、3、4自然段的中心句。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的诗句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唯一的亲人。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
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里,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握紧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小伙子,你很健康,你能活到100岁!”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被震惊,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括号中。
(1)相互依靠着生活。(___________)
(2)形容深入而反复地思索考虑。(____________)
【2】用“ ”画出男孩在抽血之后心里非常紧张的句子。
【3】回答问题。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一句中的“承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不少于60字的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的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挤过去”中“挤”的正确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替代。
【3】“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表现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泽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武此行肩负着平息边关战火,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宁的重任。(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考试没考好,所以我不能灰心。(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一阵风吹断了风筝线。(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昏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给你的班主任老师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字数:5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