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白(zhòu)    (gòng)品         (xiǎo)

B.(zì)子          (zhèng)    田(yún)

C.玉(xìng )   水满(pēi)    (dié)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心(suí) 抓耳腮(náo裂(bìng

B.jiàn) 拖男女()   鹿( zhāng

C.耍子去 )   好a )   目( míng

D.qiào)   石jiēgǒng gòng)伏无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受到别人的嘲笑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轻自己。

B.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C.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校采取了许多安全措施。

D.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形近字组词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访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比一比,组成词语。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读拼音,写句子。书写要求规范、美观。

níng   zhèng  néng  liàng  shí  xiàn  zhōng  guó  mèng.

______

7、“四大名著”人物纷呈。我认识了性格多样的_____,我能结合事例来介绍他(她):_____

8、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与理解

《西游记》节选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见长老左右手下有两员大将护持,不敢拢身。他说两员大将是谁?说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虽没什么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1这段文字是《西游记》里的哪一个故事?   (  

A. 三借芭蕉扇 B. 大战流沙河 C. 盘丝洞七情迷本 D. 悟空三打白骨精

2文中“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西游记》中,每逢高山峻岭,往往都会有妖精出没。

B. 作者是在警告人们,不要到高山峻岭去,那儿不太平。

C. 这句话为下面的妖精出场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D. 这是传统小说经常用的一种渲染情境的手法。

3文中的妖精说“造化,造化”,这里的“造化”理解正确的是: (

A. 自然演化 B. 好人有好报 C. 好的福份、命运 D. 妖精使用的咒语

4“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理解正确的是: (

A. 让我戏弄一下他,看他怎么说。 B. 带他去看场好戏,看他怎么说。

C. 他要戏弄我一下,他会怎么说。 D. 我要戏弄他,他也要戏弄我,怎么说?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句话把妖精写得越美越动人,对唐僧师徒就越有迷惑性。

B. 这句话有几处末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这句话中巧用儿化音,读起来很有趣味性。

D.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行为、心理描写刻画出场人物。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活着的手艺(节选)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1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文中木匠这些年的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木匠的__________

2文章是怎样突出他的高超技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木匠的介绍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文章题目“活着的手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7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的一生都要求自己终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分)

凝视(   屹立(  

2画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2分

 

3为什么说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2分)

 

 

4联系课文,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

他的一生都要求自己终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2、阅读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写出描写孩子“气极了”以后追赶猴子时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能说明当时情况危急的句子。

3想象一下,当孩子获救后,大家会怎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船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一个叫陈涉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他十几岁就去给别人种地,以维持家中生计。

这一天,天气出奇的炎热,陈涉和大家还没干一会儿活就已经hàn  liú  jiá  bèi   )了,于是,他们一起到田埂边休息。想着这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陈涉叹了口气 自言自语 要是我陈涉将来有一天能chū  rén  tóu  dì )就不以维持家中生计。

会忘记现在   你现在靠别人吃饭  却想着出头  不是bái rì zuò mèng (       ) 

大家都觉得陈涉的想法有些yì xiǎng tiān kāi (        )燕子和麻雀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天鹅的远大志向。陈涉听到大家的话,无奈地摇头叹息道。

 后来,他参加并领导了农民起义,成为我国最早的农民起义领袖。

1看拼音,在括号里写上词语。

2给第二自然段空缺的地方加上标点。

3鸿鹄之志从字面上解释是___________,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鹄之志是成语故事,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写四个。

       )、(       )、(       )、(       

14、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于是,穗头已经发黄的草上掀起一阵波浪,草梗闪出银白色的光亮。偶尔,天边也会出现一根细小的像桅杆似的东西,走近了才发现那原来是穿着高粱红长袍骑在马上的牧民手中的杆子,它是用来套马的。看到马背上牧民的雄姿,我心里油然生起敬慕之感。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风呼啸起来,像千军万马奔腾而至。这句话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 ),突出了风的(   )。这句话除了运用了比喻外还运用了( )修辞手法。

2.请你再找出一个比喻句,并说出本体和喻体。

3.作者对牧民是一种什么感受?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偶尔——  

细小——

敬慕——  

 

15、课外阅读

猛醒

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女主人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到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是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意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女主人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的。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终于他俯下身,用他那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歪贴在额头上。

妇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妇人有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妇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凭力气挣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作纪念吧。”说完那人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这庭院。那妇人把乞丐引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20元钱。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不知是不屑那20元还是别的什么。妇人的孩子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那堆砖也就在屋前屋后来回了几趟。

若干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这个庭院。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庭院。他西裝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后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来人俯下身用一只独手拉住已经有些老态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是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妇人连同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妇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伤心地坚持着:“妇人,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什么是人格,那房子是你教育我应得的工钱!”

妇人终于笑了:“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气度不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中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读短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短文,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请找出一处,读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母亲对他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大不一样了。”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觉得平时应该帮助哪些人?怎么帮助那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假如改成叙述句(如“天天忆江南”“永远忆江南”)好不好?为什么?

(2)看看《渔歌子》诗句里哪些景物在书中的插图上画出来了,哪些没有画出来。如果让你来改画,你打算怎么画?

 

17、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

最近一项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94.1%的人曾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人们更多将此归因于“键盘时代”对汉字书写的冲击。人们天天敲击键盘,不习惯于手写,那要记住字形肯定是有难度的。

材料二:

过去语文老师教识字,都是从“字理的层面”教孩子这个字为什么会这么写,所以孩子日后写到这个字,往往就会联想起与这个字有关的历史和传统,这对于孩子属于“深层 记忆”。可是现在,老师教识字一般是将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竖横撇捺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的“浅层记忆”显然是不牢靠的。

材料三:

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如果写错了字,总会有人指出,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然而可怕的是,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不会再有人指出。还有一些名人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

【1】阅读材料,探究出现汉字书写危机的三个原因。

原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汉字书写危机”,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我能行。

周瑜取荆州

周瑜当上南郡(jùn) 太守以后,决定讨回荆州。

周瑜想出一个取荆州的计策。他叫鲁肃去荆州对刘备说,东吴替他们取西川,取来西 川当作陪嫁给刘备,然后刘备再把荆州还给东吴。

鲁肃听了,说:西川那么远,可不容易去攻打。都督这条计策,恐怕行不得。周瑜笑 着说:子敬,你太老实了!你以为我真替刘备去取西川?其实我是以打西川为名,叫刘备 不作准备,乘机去取荆州。

鲁肃同意周瑜的计策,便又往荆州去见刘备和诸葛亮,说明来意。诸葛亮识破是周瑜 的计策,便将计就计,一 口答应下来,然后安排众将作好准备。

鲁肃回到柴桑,告诉周瑜说刘备已经同意了他们的主张。周瑜很高兴,以为诸葛亮这 次真的中了他的计。周瑜任命甘.宁为先锋,亲自率领五万水陆大军向荆州进发。快到荆 州时,只见江面上空荡荡的,负责侦察的军士报告:荆州城上,插了两面白旗,看不见一个 人影。周瑜心里疑惑,叫人把船靠岸,带兵来到城下。忽然一声梆子响,城上军士 一齐竖 起刀枪。赵云从城楼上问道:都督这次来,到底是为的什么?周瑜说:我替皇叔去取西 川,你难道还不知道?赵云说:军师早已看破你的计谋!东吴想乘机夺占荆州,实在是 妄想!

周瑜知道自己中计,掉转马头就走。只见一名军士报告说:都督不好了!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大军,从四面杀过来,喊声动天,都说要活捉周瑜周瑜听了,怒气填胸,大叫一声,箭疮崩裂,翻身坠落在马下,命悬一线。周瑜在死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接着大叫几声,闭上眼睛,死时才三十六岁。

(改编自《三国演义》)

1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计谋后,是怎样将计就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瑜临死时说过什么话?话里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面对有才干的强手时,你会怎样做?把你的想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将相和(节选)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我们再也忍受不了廉将军和廉将军手下的人了。”

填入转述句的正确标点符号。

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____他们再也忍受不了廉将军和廉将军手下的人了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写句子,把句子写生动。  

1.雨下得很大。(改为比喻句)  

2.太阳落山了。(改为拟人句)  

 

 

21、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2)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足下万里,移步换景”,生活中处处有风景,处处有美景,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有条理地写下来,注意描写出事物的动态、静态之美,还可以写出景色的变化之美。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