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是( )
A.顾炎武
B.王懿荣
C.欧阳询
D.陈双新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稚子(zhì) 旖旎(nǐ) 玷污(diàn) 秉性(bǐnɡ)
B.徘徊(huái) 点缀(zhuì) 无垠(yínɡ) 华侨(qiáo)
C.萌动(ménɡ) 倭瓜(wō) 蚌壳(bànɡ) 澄澈(chénɡ)
3、古代年龄称谓中,豆蔻年华是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是指( )
A.女子年满十五岁。
B.少年十三四岁的年纪。
C.女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D.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4、辨字组词。
窖(________) 勺(________) 储(________) 漆(________)
窑(________) 匀(________) 诸(________) 膝(________)
5、按原文内容填空。
(1)孔指以示儿曰:“(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选自《杨氏之子》
(2)“(______),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选自《自相矛盾》
6、积累与运用。
1.本学期,我们初步接触了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及时雨”是________,“智多星”是________,他们都是《________》里的英雄好汉;“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出自《________》,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希望南宋朝廷的军队能够尽快收复失地,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从军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之情。
3.古时候把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称为“____________”,人四十岁称为“___________”。
7、读拼音,写词语,相信你一定能书写正确、美观。
zhòu yè | mà zha | chénɡ rèn | ɡēnɡ yún | jiān zhí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chǎn chú | shān ɡānɡ | tiě chuí | nà hǎn | shuǐ zhài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8、三国战事不断,纷争战乱(____)年,后来(____)成就大一统,改国号为(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角湾离小镇五里,小镇离县城五十里。
李老师在牛角湾教了很多年书了。以前,是他一个人住在学校里,星期一到校,星期五离校,如同一只飞来飞去的候鸟。后来,他的老婆患了重病,交不起医药费,就把县城的房子卖了。这样,李老师一家人就住在学校里了。李老师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学生娃心疼老师。今天这个拿几根黄瓜,明天那个拿几个鸡蛋,可李老师坚决不收。若收下来,就一定按市场价付款。一来二去,学生娃没辙了。
春天到了,柳树发芽,桃花吐艳,山上的蕨菜也蹿得筷子一样高了。李老师的老婆忙里偷闲,隔三差五就背个竹篓,与一帮村姑大嫂去采蕨菜。小镇赶圩的日子,就拿到集市上去卖掉。有一次,李老师的老婆不小心在山上滑了一跤,一连好几天,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
李老师对学生很严格,谁上课不专心,他会把眼睛瞪得溜圆;谁没完成作业,他会毫不留情地留下来。严师出高徒,李老师教的虽然是复式班,可教学质量总是名列前茅。这天下午的作文课,李老师端着一摞本子,刚跨进教室,学生娃就异口同声地高喊:“我们要去春游,我们要去春游。”反了,真是反了!李老师的脸气得成了猪肝色。然而,学生娃的呼叫还是一浪高过一浪:“我们要去春游!我们要去春游!”李老师挠了挠脑壳:“也好,不过你们得答应我的条件。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写这次活动的作文。”
耶!学生娃欢呼雀跃。李老师带着一班人,来到附近的山上。但见绿树丛生,青草遍地,还有不少野花在清风中摇曳生姿。李老师提议:“我们来举行爬山比赛。”学生娃回答:“还是采蕨菜比赛吧。”李老师点点头:“好。”
学生娃一哄而散:“看哪个采得多啊。采得多的是英雄,采得少的是狗熊。”四十多个学生娃渐渐消失在绿海中,直到日头西斜,学生娃才陆续下山,手里提着一袋袋柔嫩的蕨菜,他们是有备而来呢!回到学校,所有的蕨菜过了秤,一共是九十三斤。学生娃搓着黏糊糊的手,回家去了。
第三天,李老师高兴地在班上宣布:“蕨菜全部卖掉,按市场价一块五一斤,卖了一百三十多块钱,这些钱按人头分给你们。”“我们不要。这蕨菜是野生的,不是地里种的,老师不能不收!”孩子们齐声叫道,一张张幼嫩的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李老师的眼眶湿润了。不久,学生娃惊喜地发现:教室里多了一个图书箱,里面放着几十本新崭崭的杂志,有作文书,也有小小说……
【1】联系上下文,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一来二去,学生娃没辙了。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娃手里提着一袋袋柔嫩的蕨菜,他们是有备而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娃心疼李老师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给文章拟一个题目: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景阳冈(节选)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风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读下面的句子,猜一猜加点词语的意思。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梢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是写______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是闪和躲,这些动作写出了武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 ”的语句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作者重点描写这一部分的用意是( )
A.介绍老虎有捕食绝技。
B.呼应前文,表示武松后悔了。
C.为文章增加趣味性。
D.从动作描写方面来表现老虎难打。
11、课外阅读。
我爱青海的山和水
今天,我在家里看电视——介绍西部开发的青海省。啊!我被眼前的景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瞧!西部美丽的青海湖,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清澈的湖水,绿波荡漾。鸟儿在湖面上玩耍着,在天空中飞翔着。山壁陡峭,屹立在湖边。山上树木繁茂,翠竹成林,水流澎湖……
我爱青海的山山水水,更爱这洁净的大自然。这里没有工业有害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这里也没有混杂的噪声,这里只有安宁和清静。这里是鸟儿栖息的乐土。这里闻不到污水排放的臭味,只见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嬉戏。
我时常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美丽的青海湖旁建一座旅游度假村,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到这里观赏、休闲。我要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享受。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湖水 ( )的噪声 ( )的大自然
(2)小作者通过 了解了青海,美丽的青海湖是我国 ,那儿没有 ,也没有 ,只有 ,那儿闻不到 ,只看见 。
(3)小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美好愿望?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王若飞同志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前,他因从事革命工作,被敌人逮捕了。
在监狱里,他经常对难友们说:“敌人要摧残我们,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们是革命者,决不能向恶劣的环境屈服,要坚决斗争。”
王若飞同志的身体不好,为了坚持对敌斗争,他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日光浴。他利用每天短暂的放风时间到院子里晒太阳。后来,他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敌人被迫允许他每天晒一两小时太阳。他就利用这个机会,躺在院子里让太阳晒全身,把皮肤晒得紫红紫红的。
冷水擦身,是王若飞锻炼身体的另一种方法。那时,反动派百般折磨政治犯,别说洗澡,就连喝的水也不供给。但王若飞的言行感动了出身贫苦的老看守员,他偷偷地给王若飞买了几只大碗,王若飞同志每天用它盛冷水,用毛巾蘸着擦身,擦到全身发红为止。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还有一种锻炼方法,叫做“室内体操”。体操包括伸腿、弯腰、曲臂等动作。不管三九天,还是三伏天,他都坚持锻炼。
一次,一个难友问王若飞:“我有一事不明白,你骂日本人,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真是好汉。可是,你坐在牢房里,还天天做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王若飞同志说:“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害怕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死去保卫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有力地保卫真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想方设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飞狱中锻炼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5】“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这里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汉字的美学价值
汉字是充满美感的文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还很难找到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抗衡。
汉字有结构之美。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美的底蕴。汉字像建筑物一样,有间架结构,不管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汉字的第一要求就是稳定,不能摇晃倒地。于是,汉字特别讲究协调和平衡。有许多字,实际上是一种对称的结构。汉字的这一特点,成了书法艺术的基础。
汉字有意象之美。汉字是用线条来描摹事物的,因此,其中充满了一种意象之美。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哭”与“笑”两个字,不论你用何种字体来写,看上去都会觉得“哭”就是在哭,“笑”就是在笑。有个舞厅的外面挂了一个“舞”字招牌,活生生是一个女子在独舞。这就是汉字的神奇之处。
汉字有音律之美。汉字一字一音,发音抑扬顿挫,极富美感。中国的诗歌历来是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讲究节奏的。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把汉字的音律美体现出来。现在一些人写自由诗,根本就不管汉字固有的音律美,诗歌散文化,硬性断句,随意换行,结果不但诗歌的意境受损,而且音律美也丧失殆尽。一首好诗,( )意境要美,( )要有音律美。这样,朗诵时才会激情喷发,感染听众。
汉字有动感之美。汉字书体纷繁,姿态万千。它不为形体所拘,( )是狂草,我们( )可以从其狂放奔放的笔画中欣赏到它的动感之美。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正楷,如正襟危坐的君子;行书,如健步行走的军人;草书,如步履匆匆的商贾;狂草,如跃马酣战的斗士。写得好的汉字,便成了书法,成了艺术精品。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确乎是异乎寻常的。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1】从下面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虽然……但是…… 即使……也…… 不但……而且……
【2】短文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3】短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汉字的美学价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不同书体体现不同风格,显示了汉字的动感之美。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一说,这段文字可以体现汉字哪一方面的美学价值?
链接材料:“重”字一望而沉坠,“霜”字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了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 )能平稳地穿过,( )速度非常快,( )能急转弯。两旁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将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语依次写下来。
【2】由画“﹏﹏”的句子你能想到下面哪个成语? ( )
A.目不暇接 B.眼花缭乱
【3】选文围绕“_____”一句来进行叙述,采用了_____的结构方式。
【4】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的? ( )(多选)
A.行船的速度极快。 B.在极窄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地穿过。
C.能做急转弯。 D.来往船只很多。
【5】选文侧重的是 描写。 ( )
A.静态 B.动态 C.动静结合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居里夫人后来在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
居里夫人一生曾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1】以上片段选自课文《 》。
【2】把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里夫人在回答问题时,谈到了哪两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以上片段,你想对居里夫人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试试看吧。”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读文中关于刘伯承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选择印象深刻的词语摘录下来,并体会他的内心。
印象深刻的词语 刘伯承的内心
【2】“一刀刀”“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手术过程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从_________(正侧)面描写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的。
【3】选文画“_________”的部分是对沃克医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表现出沃
克医生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心理,朗读沃克医生的话时应该用_____________的语气。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沃克医生此时内心想法的一项是( )
A.这个人具有勇敢无畏、坚忍不拔的品质,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B.这个人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与众不同,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C.这个人在军人当中是超乎常人的人,是一个像神一样的人
D.这个人一定不是凡人,他一定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战无不胜
17、节选自《白杨》(10分)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此文的作者是我国现代作家( )。
(2)第一段中表达了白杨树的什么精神?(2分)
(3)请你用“不管……不管……”造句。(1分)
(4)文中第一段共写了白杨树的( )个特点,分别是( )。(2分)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从这句话中的“也”字可看出( )。“表白自己的心“爸爸想表白自己怎样的心?( )(4分)
18、阅读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艰难,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颤抖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沉思良久:________
欣喜之余:________
【2】读句子,注意划线部分的词句,联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用一个词写出来。
①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 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________
②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喜眉笑目地说:“去吧,你要的伞!”________
③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 , 眼里涌出了泪水。________
【3】作者看见伞,“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的原因是________。
【4】“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________ , 这句话表达了“我”________。
【5】课文已用“‖”分好段落,请写出第二、三段的段意。
第二段: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
【6】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作者,收到母亲的“伞”,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广东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此,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55千米,包括22.9千米的主体桥梁和6.7千米的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遂(suì)道,大桥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可抗8级地震,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通道,于是在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中央政府也期望通过建设大桥增强地域(yù)联合,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有300个足球场大小的拱北人工岛建成;2017年,大桥主体工程贯通;2018年元旦,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标志着已具备通车条件;2018年3月,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获批启用;2018年10月,玉带般的大桥迎来了正式开通的时刻。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用钢总量约40万吨,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的重量。这样一项巨型工程,意味着无法想象的技术挑战。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体工程最难、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工程队员们回顾隧道建设过程时说:“那段时间,我们每天的工作好像是在‘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
大洋之上,港珠澳大桥犹如矫健的蛟龙飞越两岸;月光之下,大桥又宛若美丽的银线串起一串珍珠。显然,这座桥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不仅连接起中国的内地、香港和澳门,还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被连接起来的不只是地城,还有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填空
①第1自然段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两个“世界之最”:一是是目前世界________,二是有世界________。
②工程队员们说自己每天工作好像是在“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意思是说:每天的工作________。
【2】选择。
①作者在(______)说明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原因。
A.第2自然段B.第3自然段C.第4自然段D.第5自然段
②第3自然段是按照(______)来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开通过程的。
A.事情发展顺序B.空间顺序C.时间顺序D.游览顺序:
③短文中的画线的语句,用(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巨型工程。(多选)
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
【3】欣赏图片,恰当运用文中语句,将赞美港澳珠大桥的诗歌补充完整。
雄伟的港珠澳大桥,
你仿佛________,又如同________。
你是一座地域的桥,连接起________,连接起________。
你是一座时间的桥,连接起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张骞开辟丝稠之路。
①写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②写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21、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句话,合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
刘三姐聪明伶俐、美丽动人。刘三姐有一幅美妙的歌喉。
22、句子乐园。
1.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把”字句:
“被”字句:
2.照样子,写句子。
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
23、习作
题目:一个令我 的人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感动、难忘……)
2.通过一两件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