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轻于__________          精兵__________          __________不忙

__________而入          重于__________          __________其所

__________一发          满脸__________          毫不__________

2、佳句积累

①雨里鸡鸣一两家,________

②亲身下河知深浅,________

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八仙过海——________

⑤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

3、先将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赞叹不_____   身无分_____

一无所_____   随心所_____

别无所_____   师_____身授

1.表示“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成语是“____________”。

2.以上成语中,带有鲜明的褒义色彩的是“____________”。

3.以上成语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4、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________除夕之夜要守岁,________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2)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________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3)北京________是城市,________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________过得分外热闹。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白日曛:曛,昏暗。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 B.送别诗 C.田园诗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慨叹,其中一个“__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3】诗中勉励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及时努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了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的自然法则。

D.诗人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描写园中葵、百川等景物,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8、读古诗,再做习题。

泊船瓜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文学家________,诗中强烈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3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泊: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

4从瓜洲到诗人的家乡钟山,可以说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

A. 因为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B. 因为诗人已经回到家门口了。

5写出三、四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微知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与文中画“ ”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3】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请把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波义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阿瑟林斯基                    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最容易做梦

魏格纳                           发明石蕊试纸

10、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1】八儿为什么“进进出出”灶房?从这个词,你体会到八儿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儿的心理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的。(用文中的话语填空。)

【3】文段运用了_________描写、_________描写、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八儿等粥时的心情。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合,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発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地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 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発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那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 )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你儿子排第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 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淸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和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在文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后,母亲为何会“差点儿流下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中的家长会上,母亲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出乎母亲预料的事是________母亲因为________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5】读完选文,你觉得母亲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挪树

①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

②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③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④“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

⑤“腊梅会挪死吗?”我怕。

⑥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⑦他铲开了!刨开了!

⑧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己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

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轮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⑨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⑩“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

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

“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

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

“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

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那老土依然沉重。

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又过了几天。

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

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

人挪活!树也挪活!

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一息   风姿飘_________   _________有声

______不经心 _______秀美   万花_______

2文中第⑧段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D._________

3文中出的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古诗《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5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   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里的风物一定会……   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劝老花匠挪一挪那株衰弱的千金。”句中的“千金”在文中指_________

7按要求概括。

1)第④段到第段,这一段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朗读第 “腊梅新生了”一句,应重读的词语是___________,应读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13、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的费用,但是不输血又不行,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啊!

作为妹妹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郑重而又严肃地点头,仿佛作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决定,脸上洋溢着勇气与责任的神情。

抽血时,男孩平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男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停止了微笑,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  竟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 光芒):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高兴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转了几圈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人每人活50年!”

所有的人都被(震惊  惊动)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昂贵——  

犹豫——    

 勇敢——  

【2】把短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画掉。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终于点了点头……”请问男孩深思熟虑了哪些问题?

【5】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读了这句话,你最想对这位男孩说些什么?

 

14、课外阅读。

三峡之秋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 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 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 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 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年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鱗巨蟒,翻滚着,呼 啸着,奔腾流去。苴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 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连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 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 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 使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 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 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 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 常明显一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直 立的、深深的谷壑,把清冽的光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 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累累的果实(lěi léi) (lòu lù) (chū cū )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写出画线词语的近义词。

(1) 露水消逝(  ) ,橘柚树闪烁( ) 着阳光,绿叶金实。

(2) 累累的果实渐渐( ) 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3) 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 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4文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线的三个词分别指什么?

指( )。

(2) “指(   )。

(3) “它们指( )。

5填空。

(1) 作者写了 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 )。

(2) 本文是按(   ) 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写三峡黄昏突出其(   ) ,夜晚的三峡则显得( ) 。

6摘录文中你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 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句话意思是( ) 。

A. 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B. 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C. 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8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 。

A. 长江到这里变窄了,像小溪一样

B. 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C. 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9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保卫黄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

(2)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

(3)清晨,我走在田野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

17、下列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雪覆盖了这座美丽的城市。(“被”字句)

被白雪覆盖了的这座美丽的城市。

B.桃花心木不是一种普通的树。(肯定句)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C.这场电影,我不能不去看。(反问句)

这场电影,难道我去看吗?

D.此刻,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感叹句)

此刻,他的心情激动吗?

18、按要求写句子。

①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看,所有人都喜欢看这部动画片,不是吗?

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给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成反问句。

小孩掉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乐趣。请你以《读书的滋味》或《读书的感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爱读书的同学,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从书中获取了智慧、信念和力量吧。在写作时可以考虑多种文体:写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故事。也可以写散文,散文的选材自由,易于抒发主观感受,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对与书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主张,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体会。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