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汤姆·索亚住在______________的家里,家里还有____________

2、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________开花,我________高兴。

2. _______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________

会死的。

3.________须劳动,________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根据要求写成语。

1)成语故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ABAB式的成语: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 shì     jùn   nuó

  ( )绳 ( )图 ( )俏   婀(   )

边( 擦( 严(     )动

 

5、解释诗句中加点的字词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

大漠:_____________。钩: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鹿柴》中的应读________

2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________

4诗人王维是个才子,苏轼曾经赞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

7、课文在线。(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词语解释。

朝雨:___________ 浥:_______________

故人:____________

【2】诗歌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点明离别的时间是_________,离别的地点是_______,作者短短两句就把平常景物点染的风景如画了。

【3】写出最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充分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回乡偶书》(其二),感受贺知章的乡愁。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从题目中的“______ ”字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是有感而发,随感所想。

2诗的前两句中,体现诗人离家数十载,家乡世事变迁的词语是“ ______”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

A.悲伤 B.慨叹 C.凄凉 D.哀怨

3下列对后两句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人事变化转到了景物描写上,借物是人非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B.诗句运用反衬的手法,以“湖波不改”反衬“半消磨”,加强了诗人的感情

C.诗人写门前的镜湖,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

D.“春风不改旧时波”中“不改”的不仅仅是微波粼粼的镜湖,还有诗人的乡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北京的春节》选段,回答小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chù chǔ)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pù pū)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 )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节或汉字,划上“_____ ”

2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必然云集北京。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能向游客介绍北京的春节吗?注意礼貌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

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有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

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胧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

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杨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部。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 __________

  振奋 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句反问句用横线画出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5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盲人为乘客演奏的曲子有:    

 

2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句中居然的意思是     ,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这一切是指  

 

7回答问题。

1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阁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 )哼( )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 )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 )看好( )别让他自杀( )先把手枪夺过来( )

(作者:李星华)

【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敌人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为了抓________,表现出他们的心虚。

【4】找出与课文中“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

【5】从李大钊被捕时的过程看,敌人是心虚的、残暴的,主要表现在:

①语言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数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综合训练。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秸披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呜。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靠近槿篱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沙沙的、面面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中。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耙平,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感到最神秘的地方。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着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④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将对父亲的情感融入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中,表达了对父亲的_________之情。

2画“_____”的句子是对父亲劳作时的描写,在对这处描写正确的理解后面打“√”。

1)通过连贯的动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这幅画面饱含“我”对父亲的情感。()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美化父亲劳作时的动作,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3画“﹏﹏”的句子不是父亲()的性格特点。

A.热情 B.勤劳 C.善良

4作者想在结尾处用一个排比句或比喻句直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请你帮她补充在文中的横线上。

13、课外阅读拓展。

长征中的炊事班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老钱向我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我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dān dàn)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dān dàn)子呢?我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烧好了。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tiāo tiǎo)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dǎo dào)了下去,一声不响就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来。

草地的天气变化得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烧姜汤、辣子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可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

第五天晚上宿营时,刚到后半夜,老钱就起来烧开水。我担心他的身体,起来帮助他。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儿不对头,刚要问他,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有的人死在____________,有的人死在____________,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____________

转过夜,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宿营时照常供应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了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打“√”。

【2】结合时代背景,在第四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使章语意完整。

【3】用“____”画出描写草地天气恶劣的句子。这句话属于____(A.自然 B.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A.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B.衬托人物的品质,深化主题)。

【4】为什么看到“那口铜锅担在了我的肩上”,连长低下了头,战士们流出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途中,我们连炊事班战士竭尽全力为战士们服务,因劳累过度,全部牺牲。

B.行军途中,战士们的脚都泡坏了,炊事班战士不顾劳累,每天为同志们烧水烫脚。

【6】你还知道长征途中的哪些故事?请至少列举三个故事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夹竹桃》节选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参(cēn cān)差(cī chà)  重(chóngzhòng)洋 盛(chéng shèng)夏

2做个诚信的孩子,不看上面的内容,试着背默填空。

它把影子____________,叶影__________,花影__________,可以引起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有两上特点: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4文中的“亚洲”指夹竹桃在月光下地图一般的影子,那么“大海”指_____________,远渡重阳的海轮指____________,而“游鱼”其实就是_____________

5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它还像什么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中的“此”指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加工厂。

(1) 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一个汉语家园。(修改病句)

 

(2) 乡亲们说:我们要做好生态农业。(改为直接引语为间接引语。)

 

(3) 人类 语言 发展  变化 (连词成句)

 

(4) 农民们把米粉出口到美国。(改为被字句)

 

(5) 难道你不认为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吗?(改为肯定句)

 

 

16、句子练习。

1.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 (用上问号,意思不变)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广玉兰一样美好的事物呢?你喜爱它的什么?请仿照课文最后一段写句子。

 (1)我爱   ,更爱      

 (2)我爱 ,更爱  

3.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改为陈述句)

4.他把每天看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改为字句)

 

17、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18、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9、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我们多读、多想、多积累。

我们慢慢地能够顺利地阅读古文了。

_____________

20、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绿叶和野花不是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不是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填空。(6)

1一鼓作气,(      )(      )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3(      ),天下物无全美。

4操千曲而后晓声,(        )

5种树者必培其根,(        )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