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一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汉字,相信你会写的又正确又规范。

擦(  )(shì)天(  )(fù)放(  )(sì)蕴(  )(hán)(  )(yùn)

(  )(jǐn shèn)俯(  )(kàn)(  )(cù)死(  )(qí  dǎo)偏( )(pì)

2、下面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在句后括号里。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_______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_______

3.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 _______

4.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

3、名句积累与运用。

1.君子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蜻蜓蛱蝶飞。

4.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6.《乡村四月》中突出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劳动的紧张、繁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朋友分别在即,在毕业纪念册上,你会用高适《别董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你的离别之情。

8.《论语》中有许多论述学习方法的语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9.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北宋诗人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读句子,完成练习。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1)“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话运用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粥的____________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商议——________ 稍微——________ 奢靡——________

神秘——________ 神奇——________ 神奇——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词鉴赏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桃花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箬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蓑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阅读

采薇(节选)

昔我__________矣,杨柳依依。

今我________思,雨雪霏霏。

______迟迟,栽渴载饥。

我心______ ,莫知我哀!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选自《 ____________》。诗的主人公是一位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读音或意思,在括号里打“√”。

雨:A.yǔ(       )B.yù(       

迟迟:A.迟到(       )B.迟缓的样子(       

载:A.zǎi(       )B.zài(       

莫:A.不要(       )B.没有人(       

【4】诗中与“昔”相对的字是“______”,由此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分别是:①_______;② __________

【5】从诗中可知,主人公现在所处的地点是_______,处境是_______。一个“_______ ”字体现了此时主人公内心无限的_______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与理解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刹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象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声和鸣。

你悄悄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上,黄花遍地与稻田相接,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瞧那边的山上,霜叶如醉,遮盖了半个天际,红得像火焰在燃烧。这一黄一红,时分时合,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我迷恋你啊,秋!我赞美你啊,秋!你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1给文章加个题目。

2用波浪线画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3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你”指的是什么,它走过的地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且看风去留

风是一个很飘渺的东西。它来无影去无踪,但在它的去留之间,会给人留下很多回忆。

不久前的小学毕业典礼上,风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那天,风似乎是我们分别的一个见证者,又似乎是我这一天记忆里的最真的点缀。

那一天,由于要离开生活学习了六年的小学,每个人的心很(沉重       沉痛)。每个人都忙于写毕业留言册,用相机记录下自己亲爱的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人都强颜欢笑,竭力不流露出自己对母校的不舍,这是因为我们在不久前的班会上达成了共识——我们留给母校的印象应是坚强的,不应是泪流满面。这时,一股清风从窗外挤进来,好奇地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它似乎把每个人留在心中的(怀念       眷恋)都带了出来,因为我透过眼眶里晶莹的水珠,看到了每个人红红的眼眶。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吧。这静中,这泪中,蕴含了太多太多……

风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的悲伤,于是wǎn guǎn)尔一笑,将我们引到教学楼旁宽阔的操场上。望着分外蓝的天,看着格外白的云,感受着在身边舞蹈的清风和阳光,离别前的伤感以及对前途的迷惘似乎在从我们的心里淡淡地退去,只留下了我们的回忆和美好希望。

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句:“明天会更好!”我们都笑了,牵着彼此的手,我们很有默qiè       )地唱起了歌。我们对着蓝天,对着白云,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直压在心里的话:“母校,再见了。我们永远是朋友,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这天的风是细心的。

风去风留之间,记忆在积累,在这风中,我体会到成长的滋味。

且看风去留。

【1】用“√”标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或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惘______       点缀______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强颜欢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口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的作用是______

【5】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语意转折

B.表示解释

C.声音延续

D.语言中断

【6】“此时静静的,这静中,这泪中,蕴含了太多太多……”你觉得这当中都蕴含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橡胶带来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大约是在1817年诞生的。那时的自行车还很原始,除了车身和两个木头轮子之外,它(  )没有坐垫,(  )没有轮胎,这种自行车骑起来当然很不舒服。一直到充气轮胎被发明出来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说起来很有意思,自行车的充气轮胎竟然是位医生发明的。这位医生叫邓洛普,居住在爱尔兰。邓洛普的儿子很想有一辆自行车,为了满足他的要求,邓洛普就买了一辆送给他。小男孩很开心,他骑着车在铺满鹅卵石的街上跑来跑去。不用说,在这样的路上汽车肯定会颠簸得厉害,一不小心还容易摔跤。看着儿子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邓洛普非常心疼。

有一天,邓洛普用一根橡胶水管在花园里浇花。当他将橡胶管握紧、放松,再握紧、再放松的时候,橡胶的弹性启发了他的思维。他想:能不能把这根灌满了水的橡胶管安装到自行车轮子上,借此减少车子在行进时的震动呢?

按照这一大胆设想,邓洛普马上动手做了起来。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试验,他终于用浇花的橡胶管制成了一个轮胎。但是,(   )这种轮胎装满了水,( )骑起来非常不方便。后来,邓洛普开始用气体来代替水。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刚开始,这种新轮胎遇到了人们的嘲笑,但是,骑自行车的人很快就发现,用这种轮胎跑得更快,也更平稳。

有个叫迪克罗的商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专门开办了一个工厂来生产这种轮胎。后来,这个工厂就逐渐发展成大名鼎鼎的邓洛普橡胶公司。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原始的自行车轮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句,改成陈述句是:___________。由此可以体会到邓洛普医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4“经过多次试验,充气轮胎终于在1888年诞生了。”对“终于”一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充气轮胎的发明经历了很长时间,不容易。

B.邓洛普医生做的试验次数很多,过程艰辛。

C.邓洛普医生的发明太慢。

5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从生活中受到的启发?请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老师领进门(节选)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个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

红摹纸上,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轮到给一年级上课时,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串讲一遍,然后,以这四句诗为内容,编出一段故事,讲得娓娓动听。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了二三里。娘儿俩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两个人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田老师拄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身临其境”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

【2】我“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说明(       

A.“我是一个尊重老人的人。

B.田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

C.“我”深深地铭记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终身难忘。

【3】“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田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_____________这件事,并不是他的刻意追求,而是他在教学中无意的举动,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句话也反映了田老师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最后一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

A.引出下文

B.点明中心

C.承上启下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人才栽培的重要与不容易:“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明了“我”

____________难忘老师对“我”的__________之恩。

13、比较网读下列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夏天里的成长(A文)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里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跟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 儿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 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侯,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

夏感(B文)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4)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5)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1)A 文的划线句体现了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的特点,请发挥你的想象,另选取合适的事物,用“昨天……今天……明天……”的句型体现同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2A文从植物、______、山水、铁轨、马路、______这几个方面来表现夏天里万物的生长。

B文的第4小节,从两方面表现了“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这两个方面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3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这两篇文章,也都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 你能运用这种阅读文章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写文章的用意吗?

A.文描绘夏天万物的迅速生长,是要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文刻画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是要赞美 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白雪塑像

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下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大约是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已上初中三年级了。儿子越大他们就越觉得这个小屋负hè  hé)太重,有点盛不下啦!

一张学生桌只供(ɡōnɡ ɡònɡ)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工作的需要。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什么办法呢?

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mēnɡ ménɡ)住头,一咳照样满屋乱响……唉!为啥落下这么个毛病呢?

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唉,儿啊,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觉得读书分外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爸爸,你别出去了。元元拦阻爸爸。不,爸爸有点事。啥事?总在这时候有? 元元心里明镜似的。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无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去。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子里流。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这时他精神松懈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过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带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

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的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竞止不住呜咽起来。

无声的雪花,如银如絮,立刻盖住了这对拥抱着的父子。安静的街心又多一座洁白的(sù shù)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2作者是怎样介绍小屋陈设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样介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段中写爸爸不争气其含义是(   )。

A. 家中地方小,爸爸连大一点的房子部分配不上。

B. 爸爸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必要。

4文中写了儿子苦恼,他也苦恼

儿子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苦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文中的规律”“习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元元心里明镜似的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题目白雪塑像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神九发射真壮观。(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考场上静得很,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答题。(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甄嬛传》不是2012年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泪水模糊了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的双眼。(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没被困难吓倒,______把困难克服。(填关联词)

6)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告诉我们要想聪明能干,就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买到智慧;钱可以买到________,但不一定买到_________。(仿写)

16、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恐龙的灭绝,难道不是一个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1)修改病句: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很远都能闻到香味。(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想活下去。鲁滨逊得想办法。(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书籍是一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仿句)

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采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快乐习作。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请以“那次,我真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的时候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