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有些炎症,西药中药都能治,不但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低。

B. 动画片《孔子》用动漫形式塑造的全新的孔子形象,打破了人们对国学刻板而僵化的思维习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得国家奖项。

C. 从我国兴起的手机抢红包之事来看,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还改变了传统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比如拉家常的时间就被抢红包挤去了。

D. 唐太宗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德治国”的政策,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盛世梦想——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治裁 B.琉璃

C.轻歌慢舞 D.惊涛骸浪

3、《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四库”是指:( )

A.仁、义、礼、智

B.礼、乐、书、数

C.诗、书、礼、易

D.经、史、子、集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个小区的物业公司出尔反尔,再次贴出要收取业主每平方米0.8~1.0元物业管理费的通知。

②在大中城市,为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而提供便利的共享单车行业方兴未艾,但也开始出现了包括乱停乱放等一系列困扰城市管理的问题。

③某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在2019年底相继在部分公园、学校浇制出34块冰场,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但这些场地还是入不敷出,难以满足广大冰上爱好者的需求。

④目前农村仍然存在秋收之后在农田里燃烧农作物秸秆的现象,这给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隐患,农村的空气环境更是首当其冲

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三季诗词大会,大会现场还有备受人们喜爱的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⑥春节前后股市暴涨暴跌,一张一弛,不如去年那样走势平稳,他准备一有机会就把手中被套住的股票全抛出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阅读作业,请同学们认真地去完成,不能虚与委蛇,敷衍了事。

②国家队全体队员顽强拼搏,在与韩国队进行最后决战后,终于战胜对手,夺得此次比赛的冠军,大获全胜,铩羽而归

③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讳疾忌医”,对比之下,实在不应该。

④某装潢公司在电视上承诺十九天完成家装工程,并连续刊登广告,主题词是“一言九鼎十九天”。

⑤西汉大将陈汤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功业自不必说,可是在汉朝朝廷内,却偏偏落了个功高不赏的凄凉结局。

⑥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 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

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

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事实上,只有想方设法地杜绝植被复生,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人们不禁开始怀疑,农业活动或许是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我们面对的谜题是:是否农业活动在造就了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蔓延的同时,也通过更长期的土壤退化及流失过程,播下了引发社会衰落的种子。

如何重新思考传统农业中的智慧,进而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呢?我们或许可以从改变对土壤的看法开始:土壤不只是用来种植植物的培养基质,它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问题,因为人们没有严肃地对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B. 世界地貌变化的动力一般来自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但一种新的观念认为,人类活动也正在重构世界地貌。

C. 如果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悲剧就会发生。

D. 审视农业发展史,人们迷惑:农业活动造就了文明,也导致了文明的消失,成为真正的罪魁祸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最后思考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B. 文章从地质学视角展开论述,得出人类无限损耗土地资源,可能会带来文明灭亡的命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今天的事例,旨在揭示土壤危机被许多更重要的事情取代。

D. 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家的观点作为直接的论据运用于文章的论述中,支持本文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对待土壤资源,那么,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才会持续。

B. 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是因为改变地貌的动力在于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

C. 文章立足于考古学家和环境史学的观点之上,指出人类文明的衰退乃至毁灭的原因,还在于农业活动无节制地摧毁土壤。

D. 土壤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所赖以生存和繁荣的生态系统,保护人类文明就是保护土壤。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1)“奏疏”这种文体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谏言:“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必浚其泉源。”

(2)杜甫晚年登高,常心生感慨,所写诗句中既有年老多病之叹,也暗含家国之忧,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________”。

(3)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手法独到,起句“_____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十四个叠字,层层渲染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绪。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⑵春冬之时,则 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⑷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⑸人间如梦, 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⑹想当年,金戈铁马, 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⑺吾生也有涯, ___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⑻刑天舞干戚, _________________。(陶潜《读山海经》)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表明将人生短暂的感慨寄托于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用“蛾眉遭妒”表现贤才受到排挤的境遇。屈原在《离骚》里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3)“琴瑟和鸣”这个成语比喻夫妇情笃和好。《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以“琴瑟”表达亲近之意。

10、(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提出“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1、(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

(2) 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4)何当共剪两窗烛,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7)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一)

苏轼

推挤不去已三年,鱼鸟依然笑我顽。

人未放归江北路,天教看尽浙西山。

尚书清节衣冠后,处士风流水石间。

一笑相逢那易得,数诗狂语不须删。

[注]①诗人因写诗嘲讽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毛令,指县令毛国华。方尉,指县尉方武。②尚书:三国时期魏国尚书仆射毛玠。毛国华是毛玠的后人。③处士:唐代隐士、诗人方干。

1前两联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等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汰赃滥,恤寡弱,训戍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宋史·徐鹿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等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B.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等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C.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等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D.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等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宠,原意指宠爱、宠幸,此处特指受君王宠爱的人。

B.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主簿是其主管官。

C.藩辅,封建时代指藩国或比喻辅国重臣,文中指边防重镇。

D.秋苗,古代官府按季节征收的一种田赋名称,指征收秋熟谷物赋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使儒家经义之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徐鹿卿正直敢言,为官守节。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人迷惑、沉溺于宴请私亲和任用小人;拒绝宰相的劝诱,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因已故宰相之子一人而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清除朝中陋习,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徐鹿卿据理力争,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以辞官相争;发生饥荒时拿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

(2)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

【5】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说:不要爬上山顶上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也有人说:何必往上走,从山脚看,世界也有别样的美丽。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你又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