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指的是哪四部写梦境的戏剧作品?( )

A.《牡丹亭》 B.《紫钗记》 C.《紫箫记》 D.《南柯记》 E.《邯郸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暧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了高度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B.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C.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D. 三年来,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家乡为了让他顺利求学而省吃俭用的父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是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B.最近房价的下滑,造成商品房大量积压,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给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C.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D.香港市民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令人欣慰,相比之下,祖国内地某些人腰缠万贯却很少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则令人遗憾。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野            友人惭,下车引

B.何解忧            诚宜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

C.时可掇            同予者

D.但君故            北冥有鱼,其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朱丽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搂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描述女子婚后,辛勤劳作,反遭男方虐待,回娘家后却得不到家人同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一句。集中描写了琵琶女弹奏中的诸多指法,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的是弹奏结束时的动作。

(3)孟子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立身准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不强求别人做连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氓》中用比兴手法劝女孩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南宋慧开禅师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诗含义接近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认为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难以入耳,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听到琵琶曲的喜悦心情。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有“六跪”和“二螯”,但因为心思浮躁,只能 “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提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他说:“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杜甫诗云:“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与此意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怒而飞,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____________,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

(5)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8)____________,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过卫州

杨巨源

忆昔征南府内游,君家东阁最淹留。

纵横联句长侵晓,次第看花直到秋。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

相思前路几回首,满眼青山过卫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追溯过往,当年与友人在征南幕府共事,也曾在友人家经常逗留,足见两人相知之深。

B.颔联转写别后重逢的场景,纵意联诗通宵达旦,尽情赏花直到秋来,极言今日相聚之欢。

C.别筵上情难自抑,未饮下泪;行舟已远,犹复登楼远眺;颈联描摹送别之景,如在目前。

D.无论叙事还是描写,诗中语言朴实无华,不刻意雕琢,但诗意醇厚,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前人评价本诗的尾联有“摇曳之致”,请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听 见:看见

⑤而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坠矣   且:将要

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矣 迁:迁都

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5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三个人物,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荆轲刺秦王》里的荆轲、《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廉颇、《项羽之死》中的项羽。开头必须用到“人性是有缺点的”这句话,且要用到上面提到的三个人物。

对人物形象作出合理的分析概括,且使用因果或假设分析。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