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陈淏子亲自实践,善于总结别人的经验,并提到理论的高度。陈淏子曾举了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很喜欢养花,常常从千里之外把心爱的花带回家,不到半年就枯死了,或者再也不开花了。他说:“这是不知道它的特性。掌握了它的特性,没有不长的树木,没有不盛开的花草,这全凭种花人的细心观察。”

 

A

除了

即使

然而

由于

只有

B

不仅

而且

虽然

因为

只要

C

/

由于

如果

D

/

固然

可是

因为

一旦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B.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C.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D. 【西域】古代称我国西藏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一个“夫”字领起,从抒发个人的感慨入手。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

B.在作者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遗憾。

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是说自己写的诗,高于谢灵运,使谢灵运看了会感到羞惭。

D.“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一个“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兄弟们痛饮狂欢的欢乐场景。

4、选出对加点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束,了结)

B.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就着菜把主食吃下)

C.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人讲了礼(说明礼节)

D. 在营里开了个茶酒店(姑且),多得林冲看顾(经常得到)

5、大理是什么少数民族的自治州?(  

A.白族 B.彝族 C.傣族 D.黎族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

B. 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

C. 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

D. 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

B. 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

C. 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D. 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

B. 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

C. 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D. 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被动句,道出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现实处境,为下文写其心生怨气而作《离骚》作铺垫。

(2)柳永《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巧妙地运用想象与联想,通过以声写声和以形写声两种方式从正面对乐声进行描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形神兼备。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4)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__,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对世人说,你们所说的孩子的老师“____________”,强调自己对“老师”的定义与世人不同。

(2)《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老人和小孩们的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人们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10、中庸

(1)《中庸》(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2)《中庸》(节选)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庸》(节选)中写学习时不学则已,既然开始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中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_________”一句,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2)杜牧在《阿房官赋》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秦人搜刮钱财时斤斤计较,但使用时却随意挥霍的状态。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闻子瞻重游南山

北宋 苏辙

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

谷鸟鸣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

定邀道士弹鸣鹿,谁与溪堂共酒杯。

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

北宋 苏轼

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

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

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

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应许过时陪。

[注释]宋仁宗嘉祐八年二月,28岁的苏东城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以寄。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是古代诗歌中,依仿他人来诗的韵字次第作诗回赠,如苏轼按照苏辙来诗中的韵字“苔”“来”“杯”“陪”和诗。

B.苏辙诗的前三联实写终南山春回大地时的景象,并以此作陪衬,凸显苏轼重游时呼朋唤友弹琴饮酒、吟诗作赋之乐。

C.苏轼诗歌标题交待了写作缘由,首联采用对比手法,抒发诗人重游时唯见“绿苔”“残花”,不见依依新柳的迥异感慨。

D.这两首诗属于唱和诗,内容相互映衬,如前诗中苏辙料想大哥必有新诗寄给自己,而苏轼则予以否定, 二者相映成趣。

【2】东坡诗颈联“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富有韵味,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

(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B.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C.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D.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指《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

B.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圣旨”是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C. “疏”是古代用来分条说明的一种文体。“上疏”是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

D. “封侯”是指封拜侯爵,如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封阳城亭侯”即被封拜为阳城亭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谯周行事迅速。谯周在家中听到诸葛亮在魏国境内逝世的消息后,立马前往奔丧,等到禁止奔丧的诏书下达,他已抵达诸葛亮身边。

B. 谯周善于进谏。后主刘禅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以王莽败亡之后贤才智士选择归附之人的史实,上疏进行劝谏。

C. 谯周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如果后主投奔吴国,君臣都要在吴王面前称臣,有失蜀国的尊严。

D. 谯周见解明智。魏国大将邓艾率兵长驱入蜀,在君臣无计可出之际,他力拒投吴和入南的动议,力主投魏,终使蜀国君臣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⑵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21日,一个淘气的七岁男孩,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楼下住户全遭殃。

孩子父母迅速行动起来,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把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请专人来清理楼体外墙,在清理时让孩子一直在太阳底下陪着。孩子妈妈陈女士说“必须让他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事后,网友们纷纷为该父母点赞。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从下列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家长的口吻,给这个七岁的孩子写一封信,讲明父母这样做的道理。

②请以网友张华的身份,给孩子的父母写一封信,对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