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关于“庭院”建筑,小谷找到了以下资料。其中排列最连贯的一项是

①中庭为园之心腹,是人们起居体闲、游观静赏的主要空间。

②“庭院”建筑是建筑艺苑的一朵奇葩,一般分前庭、中庭、后庭。

③后庭位于屋后,常常与山涧、壁泉、野林等配合,极富意趣。

④前庭位于屋前,供人们出入交通,一般布局宽畅,建于坡地。

A.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③①②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冽(lǐng)  要(sài)   轻(yínɡ) 锐不可(dǎng)

B. 发(bān) 裁(zhòng)  行(lǚ) 屏息声(liǎn)

C. 然(qiāo)  首(qiáo) 蓝(zhàn) 摧枯拉(xiǔ)

D. 空(lín) 刻(juān) 战(dū) 一丝不(gǒu)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交警大队在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开故乡已多年,记忆中的老井老树依然在梦里萦绕着,无时无刻地在滋润着我干涸的思维。

B.王老师性格温和,待人真诚,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她的好感油然而生

C.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可数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指出“难受”、“困难”。

B. “东风无力百花残”点明离别的季节, 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C. 本诗以“难”字为文眼,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

D. 尾联用了两个典故, 表达了两人见面并不难,但期待双方互通音讯的意思。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按要求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⑥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杜甫济世情怀和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白居易《卖炭翁》中表现卖炭老人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诗中有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一份月夜的静谧;“己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梅花虽然凄美却也坚韧。古文言简意丰:“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方法;“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从古至今共同的社会理想。

⑩写出两句关于“担当”的古诗句。(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填写思维导图

A__________(人物)   B___________(情节)   C__________(地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材料一】

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照片

【材料二】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约为3厘米。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也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材料三】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此消息传到翁牛特旗后,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塔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塔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材料四】

这件玦型玉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材料五】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1(1)【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红山玉龙进行了介绍?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其作用。

2【材料三】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2)“考古队在牛河梁发现玉猪龙”这一细节在此全文内容中有着什么作用?

3【材料四】中“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体现了他们怎样的考古态度?

4【材料五】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哪些内容?

5小王是翁牛特旗博物馆的一位文物解说员,她要将五段材料改写成解说稿,把红山玉龙介绍给韩国参观团。请你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之前加上一两句话,使该解说稿内容连贯完整。

材料一前:

材料二前: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还得有更多的体验和经历。

请以“我品尝了 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4)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