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关于“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在回忆其被抄家的情境时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不受法律制裁的。”这段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违法

B.当时的中国社会已混乱不堪

C.当时我国的立法权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当时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史实

结论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A. 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B. 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 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 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3、1978年9月,邓小平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在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这些谈话

A.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以下图片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从图片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②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彻底改变

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国务院《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上活动体现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哪些特点?(     

A.中国外交政策开始了重大调整

B.开展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开展以经济贸易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被国外媒体誉为“自长城以来最宏伟的工程”是

A. 青藏铁路

B. 南水北调

C. 三峡水利工程

D. 京广高铁

7、“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基本方略、明确了战略布署。”目前,我国形成的外交布局是(       

A.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B.以大国为主导,以周边为基础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布局

D.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8、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事求是

9、被群众誉为“铁人”的是(  

A. 焦裕禄 B. 李向明 C. 王进喜 D. 胡长清

10、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武力解决 B.“入联公投”

C.民族区域自治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某中学举办以“学习十九大,争创新业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晓琳在演讲稿中写道:“改革开放前,我家五代居陋室,收入只够解决温饱。而今,住进宽敞房,冰箱,电脑样样全,我们家勤劳致富,科技致富。”下列最适合他演讲的标题是

A.改革开放强国路,党的恩情永不忘

B.综合国力大提高,基本实现现代化

C.经济建设为中心,共同富裕已实现

D.多种经济齐发展,合理分配促和谐

12、2019年初委内瑞拉爆发了大规模的内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要求制裁委内瑞拉,公开支持反政府武装,而中国则反对他国干涉委内瑞拉内政。这一事件体现中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大国强权的原则

B.利益第一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

13、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改革开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4、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反映出(     

A.京剧艺术影响扩大

B.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D.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

15、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发生在这一年的有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④西藏和平解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16、“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扬了

A. 新中国土地改革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设置深圳等经济特区

D. 国有企业改革

17、中国之所以出现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是由于我国:

A.实行了“一五计划” B.制定了科技强军战略

C.进行了三大改造 D.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

18、“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上述史料介绍的农用工具应该是

A.曲辕犁

B.筒车

C.翻车

D.马车

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这一总方略被概括为

A.新发展理念 B.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2、全方位外交:格局:形成全方位、________、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3、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4、邓小平提出的“____”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2005年,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____”,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25、   航海家哥伦布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和历史地位。

1. 观察上图(说明:图中数字分别为四次航行的年份),哥伦布率领船队,_______年(填图中的数字)航海的路线是:从_____(国名)的巴罗斯港向西出发,横穿_____,最先到达的是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等地。

2. 在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研究哥伦布的原始史料是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3. 上述四则史料中,能够证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关键证据有哪些____?请说明理由____

26、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_____,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入实施“_____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

(3)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各方面政策的实施具备雄厚的_____和精神力量。

(4)事例:

①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②筹建和成立_____银行。

③加快_____试验区建设。

④推进人民币_____进程。

27、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的方针。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8、______年12月,在经过15年的谈判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9、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30、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分别是在________年和________年。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结合课本简述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解放军有哪些重要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32、探索中有失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哪个重要油田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石油工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

33、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近代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救亡图存的探索从未停止。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说出李鸿章代表的洋务派选择自救的方式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梁启超在其《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废八股,开办新式学堂;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1912年,“民国”取代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2)阅读材料二,写出梁启超代表的维新派的核心主张。依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指出“民国”取代“帝国”的历史事件并说出它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结合所学,说出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此主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