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片是历史真实的再现。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西藏和平解放
2、《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最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B.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3、古巴比伦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刑事、民事、商贸、婚姻等行为都作了较细的规定,并于公元前18世纪左右形成了《汉谟拉比法典》。材料可以表明
A.法典保护全体巴比伦人的权利 B.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发展到顶峰
C.古巴比伦的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D.人类社会的法制历史非常悠久
4、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对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
①百家争鸣②新文化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国策
B.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国家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D.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6、下图反映了新中国50——6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出现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进经济封锁
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多年以来的追求。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8、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袁隆平 B.孔繁森 C.雷锋 D.钱学森
9、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下列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述与评价,正确的是( )
①是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读下表《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该表凸显了中国当时( )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A.发展交通运输的可行性
B.发展电力工业的紧迫性
C.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D.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11、我国振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大举措是
A.加强社会主义制度
B.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
C.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D.建立新型民族关系
1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
D.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3、2020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演说:“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中国梦指的是
A.国家富强
B.民族独立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人民幸福
14、《筑梦中国》中说:“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为中国发展最早“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的事件是:( )
A.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建交
D.加入APEC
15、建国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有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3年,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陈友汉家生活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6、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人。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物被选为人民代表。这说明我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具有
A.广泛性 B.区域性 C.局限性 D.阶级性
17、美国人大卫•哈伯斯坦姆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如果说中国当时还缺少把美国人赶出台湾的武器,那么他们利用充裕的人力、他们的独创性和战士的勇敢,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这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A.显示了当时中国强大的国防力量
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C.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D.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18、某班开展以“ 中国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 ”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为主题的课堂讨论。
A. 新中国成立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19、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被西方视作“神秘之师”,它是由第二炮兵部队更名而来。第二炮兵部队组建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诞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思想的有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
④科学发展观
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21、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改名为________军。
(2)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爆炸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力量。
(3)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____”交接入列。
22、1951年, ______ 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 ______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3、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________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________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24、________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5、列举题
(1)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三次巨变,其中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第一次巨变是________,结束了清王朝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次巨变中__________,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并取得成功,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第三次巨变中邓小平实行了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____________(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实行______________,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5)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
(6)中共十五大把___________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7)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____________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8)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26、图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战争。以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在____召开,主要讨论____的问题。
28、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的_______被写进党章。
29、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扩大:(1)1984年,进一步开放________个沿海城市。
(2)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1988年,_____________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_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________推进,相继开放了一些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________和________等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
(6)结果:中国形成“经济特区—________—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30、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有什么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请分别写出港、澳回归的具体时间?
(3)“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国确立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新时期,结合新情况,江泽民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又提出了怎样的指导思想?请写出为祖国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的两个民间团体?
(4)现在还有少部分人实行“藏独”、“台独”,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做?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一
(2)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一
(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一一
33、情境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分析: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重要任务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古代的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动彰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材料三 10天10夜的争分夺秒,火神山医院在日夜轰呜的机械声中拔地而起,并交付使用。这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建造技术的创新,是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更是每一位建设者“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深刻体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星”“载人航天”分别是什么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对工匠精神的哪些认识?除材料外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至少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