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和砥柱。观察下列人物图,其中属于这一时期全国人民楷模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一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三次”革命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三大改造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建国100周年时的“中国梦”是( )
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 解决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
C. 实现个人目标和理想 D.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1972年,周恩来曾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与我们握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句中的“你”是指
A.美国总统尼克松 B.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C.印度总理尼赫鲁 D.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5、有一座城市,它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是( )
A.上海
B.珠海
C.厦门
D.深圳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国家赢得独立,人民当家做主
C. 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 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聂耳、冼星海等爱国青年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中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是( )
A.《松花江上》
B.《黄河大合唱》
C.《游击队之歌》
D.《义勇军进行曲》
8、澳门回归20年来,这块“弹丸之地”,从回归前的连续4年负增长,到人均GDP位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这主要说明了
A.澳门人民勤劳勇敢 B.澳门的地理位置优越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9、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0、某书以女儿的视角回望了父亲的一生。书中涉及了父亲治理兰考“三害”的情节。这里的“父亲”是指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袁隆平
11、造成我国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是
A. 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
B. 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
C.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等“左”倾错误
D. 三大改造运动开始
12、结合所学知识,从下面这些关键词中,你可以知道这位科学家是( )
①中国女药学家 ②发现了青蒿素 ③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钱学森
B.屠呦呦
C.杨利伟
D.莫言
13、“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十八届五中全会 D.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14、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有( )
①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④任命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我国于2001年加入 了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
A.世界贸易组织 B.上海自由贸易区 C.亚投行 D.亚太经合组织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促进文化繁荣的举措包括
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设立茅盾文学奖
③实施“五个一工程” ④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地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比赛。比赛开始前同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的词作者是( )
A.田汉
B.聂耳
C.冼星海
D.齐白石
18、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B.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解放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民族平等
B. 民族团结
C. 共同繁荣
D. 民族区域自治
20、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 | 理性主义的光辉 |
10:10—11:00 | 伏尔泰思想解读 |
11:10—12:00 | 品读《社会契约论》 |
A.文艺复兴
B.科学革命
C.启蒙运动
D.马克思主义
2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厦门4个经济特区。
22、中共一大提出的中心工作是________。
23、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92年,邓小平的_____________,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建成_____________、全面_______改革、全面___________、全面_____________。
2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6、他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____)
27、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_________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方针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
28、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__________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英勇牺牲。__________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29、“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他是“_____”;“培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他是“_____”。
30、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____________、战略支援部队。
31、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什么?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重大会议?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2)为确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领导,江泽民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了哪些思想?
(3)科学发展观是在那一次会议中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哪一重要思想概念?
32、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解放区开展了怎样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开展给我国农村阶级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我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33、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新常态到提出发展新理念,一系列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1)中国梦基本内涵是什么?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什么?
(3)有梦想,有奋斗,才会有出彩的人生。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哪些努力?
34、新中国外交为民族复兴尽责,为人类进步担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中国外交”就是革命和建国相互重叠时期的外交,它面对的外部世界是冷战,需要回应美苏全球战略博弈造成的有时是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内部面对的不仅是革命运动的诉求,还有从革命向建国过渡时期的各种基本诉求。这些内部的基本诉求也决定着中国人对外部形势将做出何种反应。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大事年表(部分)
1953年 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5年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
1959年 毛泽东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朋友
材料三 中美关系正常化正是中国从被迫封闭到对西方开放的转折点,这一转折引发了中国外交大突破。1970-1979年,中国共与7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中美关系缓和为起点,中国实现了同西方国家外交的大突破,抓住机遇大规模引入技术设备,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准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外交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诉求。
(2)从材料二新中国外交大事年表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外交重点是团结哪些国家?任举其中一例,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列举20世纪70年代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两例重大历史事件。概述七十年代外交成就对中国发展的积极影响。
(4)综上所述,归纳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