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二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青铜用闪亮的冰凌坐了( )给葵花     ( )

A. 一串冰项链   B. 冰雕   C. 冰球

2、“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下定义

3、下列关于古典名著的阅读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可以借助资料,比如通过了解曹雪芹的身世更好的理解《红楼梦》的故事。

B.可以联系上文猜测语句的意思。

C.古典名著中难懂的语句,我们要反复琢磨,彻底弄清楚、弄明白。

D.可以通过观看影视剧,和课文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看拼音,写词语。

fēn fù   lǎn duò   qīn lüè   wú jià zhī bǎo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gōng diàn   huī huáng   líng lóng   cùn cǎo bù shē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我是拼音小能手

wán shuă ruì lì shū shì xiē li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uāng huá zhē bì fèng xì xùn liá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精彩回放(按原文内容填空)。

1.我们平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离不开汉字。

2.汉字大约产生于____________多年前,它经历了漫长的____________过程。

3.汉字是世界上____________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的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

4.汉字____________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7、把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 )一律          如醉( )( )     囫囵( )( )     别出( )

( )( )有味     ( )( )似渴     悲欢( )        ( )( )理得

①上面词语中有一组反义词,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酷爱读书,最早看“香烟人”小画片时,看得______________;后来,看连环画时______________;渐渐地,读文艺书籍时“______________”。作者正是不断地从书中________________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

8、把下列诗句、名言或文言文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短笛无腔信口吹。

2.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

3.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5.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

材料一:

人们常常把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碳排放”。也许你还不知道,我们身边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碳排放”!

衣:跟棉质衣服相比,化纤材质的衣服在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提炼出许多化学纤维材料,期间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远远超过天然织物。这些人造材料难以回收使用,自然降解也需要很长时间。

食:肉食的碳排放量远高于素食。在肉类消费中,牛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每烧制1公斤牛肉,相当于烧制25公斤土豆的排放量。

住:在房间里每用1度电,碳排放为1千克;使用台式电脑1小时,碳排放约为0.06千克;冬季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度,夏季调高2度,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0千克。

行:二氧化碳的另一大来源是交通。出租车碳排放量最高,每公里0.5千克,私家车次之,自行车最少。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第一步就是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能步行的时候尽量步行。

材料二:

以下是2001至2013年碳排放量及增长速度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进行判断。

(1)暑假里,小明待在舒适的空调房里,想要降低碳排放量,他可以将空调温度降低2度。( )

(2)为了降低碳排放,我们要多选择棉质衣物。( )

(3)使用台式电脑1小时,碳排放约为0.06克。( )

(4)外出时,距离目的地不远,选择步行可以降低碳排放量。 ( )

【2】阅读材料二中的图表,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至少写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午,爸爸要开车带小明去远在郊区的奶奶家吃饭。小明想起老师讲过的环保知识,想让爸爸放弃开车,低碳出行。请你结合材料一,帮助他说服爸爸,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狼牙山五壮士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miáo zhǔn(   )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

2这段话抓住细节描写人物,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五壮士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3班长马宝玉等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副班长葛振林边吼边打是因为心中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给选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向日葵

“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知道向日葵是从这首诗开始的。从老师那儿得知,向日葵是向着太阳转的。早晨,花儿向东。到了下午,花儿又转向西。儿时,我就对向日葵充满着仰慕和好奇。我曾在我家的菜地里种过向日葵,那年,我种的向日葵长高了,长出了花瓣,我有事没事就会跑到菜地里去看,看花瓣是不是会向着太阳转。我看见,上午下午向日葵的花儿朝向就是不一样。我觉得好玩,但花儿为什么向着太阳转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

去年夏天,我去了趟新疆。在新疆,我目睹了从没见过的那么大气势的向日葵。那天,我们乘坐的车游过喀纳斯湖,出了布尔津后,车在如诗如画的新疆的天空下快速奔驰。车内,刀郎的歌声粗犷豪放,荡气回肠;车外,一路上的风景在不断地变化,让人心旷神怡。快到哈巴河时,突然,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向日葵,正迎着太阳在微微转动,朵朵向日葵就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迎接着远方来的客人。那一刻,我惊呆了!我从没见过如此规模、如此漂亮的向日葵。在我的请求下,车停了下来,我目不转睛地望着,仿佛望着一片金黄色的海洋,仿佛望着一张张澎湃的笑脸,仿佛望着一颗颗赤胆忠心。

我站在多姿多彩魅力无限的哈巴河边,欣赏着这波澜壮阔的灿烂,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葵花籽,聆听着新疆的朋友给我讲述的美丽的传说……

凡是花都有花语的。如牡丹象征繁华富贵,紫荆象征兄弟和睦,铁树象征庄严,菊花象征高洁,向日葵的花语是“欢颜”。传说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位美丽的女神,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一见面,她眼睛就发亮,就迷上了太阳神。可是,太阳神没有回应,尽管如此,女神痴情不改,转而化身为一朵花,天天对着太阳绽放着她美丽动人的笑脸,诉说着她海枯石烂、永远不变的爱恋。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花叫作向日葵。

看着这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片的向日葵,听着这动人的故事,我在想,任何灿烂的背后是不是都有一种坚强和执著?向日葵为什么给点阳光就灿烂?为什么总是源源不断坚持不懈地永远绽放着绚丽笑颜?我在想,向日葵的精神多么可贵,我们军人,也需要有这种忠诚奉献、绽放美丽的精神,也需要一种特殊的情感和超然的境界,也需要那种执著,那种坚定不变的信念!

1从短文中找出和下面句子意思相同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______

(2)心情愉快,精神舒畅。______

2细读文章有关段落,回答问题。

(1)快到哈巴河时,“我”为什么会突然感到“眼前一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文中加点的“我惊呆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希腊神话中关于向日葵的传说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牡丹象征繁华富贵,紫荆象征兄弟和睦,铁树象征庄严,菊花象征高洁”,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一些花的象征意义吗?(请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名人读书法

周士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无论…………   即使…………

…………   虽然……但是……

为了说明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作者举了三个例子,

一个是鲁迅的  

一个是爱因斯坦的  

另一个是毛姆的  

你喜欢哪种读书法(可以是本文介绍的,也可以是其他的)?为什么?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鲤鱼跳龙门

①黄河鲤鱼,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龙门山之北,它们很早就听说龙门山南边的风景特别好,都想去看一看。可是,挡在它们面前的龙门山却有万丈高,没有山路,也没有水路。鱼儿们望“山”兴叹,不得不摆尾洄游。

②途中,猛然间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红鲤鱼,它高声喊道【 】难道我们黄河鲤鱼一辈子只能困在龙门山之北吗【 】我要跳龙门【 】

③“跳龙门?你疯了!这山连鸟儿都飞不过去,你竟然要跳过去,你不知道掉下来会粉身碎骨吗?”众鱼吃惊地说道。

④“不试怎么知道不行?”红鲤鱼坚定地说,“我偏要跳!”

⑤正说着,只听一声巨响,一根水柱直冲云霄,红鲤鱼的身影掠过了龙门山顶,朝着山那边跃去!天庭被惊动了,急派火神前来堵截。红鲤鱼被击退回来,它浑身起火,尾巴几乎烧掉了!围观的鱼儿吓得心惊肉跳,东躲西藏。可是红鲤鱼没有放弃,它忍着剧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此刻,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红鲤鱼次次跃起,将黄河水掀起万丈巨浪!“哗哗!”浪涛声响彻天际,仿佛在警告红鲤鱼,让它知难而退,但又像在鼓励它!

⑥一而再,再而三,红鲤鱼不放弃,越战越勇。最终,它把握时机,奋身一跃,越过了龙门山,消失不见了。

⑦“它一定是摔死了!唉,真可怜!”“这是我们的命,它偏不信,太可惜了!”

⑧就在众鱼连连叹息的时候,忽然,天空闪出一道亮光,一条巨龙破云而出:“伙伴们,别害怕!我就是跃过龙门的红鲤鱼,因为我跃过了龙门,所以变成了龙,你们也勇敢地跳过来吧!”

⑨鲤鱼们受到鼓舞,开始挨个儿跳龙门山。跳过去的变成了龙,没有跳过去的,从空中摔下来,额头上就落下了一道黑疤,但是没有一个停下来。直到今天,这些长着黑疤的鲤鱼还在不停地跳跃,想翻过那座高大的龙门山呢!

【1】在第二自然段的“【 】”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望“山”兴叹:________

心惊肉跳:________

【3】红鲤鱼跳龙门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用“ ”在短文中画出来。

【4】下面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红鲤鱼怎样的精神?

(1)途中,猛然间蹿出一条金光闪闪的红鲤鱼,它高声喊道 难道我们黄河鲤鱼一辈子只能困在龙门山之北吗 我要跳龙门

________

(2)一而再,再而三,红鲤鱼不放弃,越战越勇。

________

【5】“‘哗哗!’浪涛声响彻天际,仿佛在警告红鲤鱼,让它知难而退,但又像在鼓励它!”联系短文内容,想象这句话中“警告”和“鼓励”的内容。

(1)仿佛在警告红鲤鱼:“________

(2)又像在鼓励它:“________

【6】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要求至少用上一句名言警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

【7】假如你就是一条头上长着黑疤的鲤鱼,请你给伙伴们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吧。要说出黑疤的来历,语言生动,能吸引人。

________

14、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那天,来了一伙偷砍树木的人。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激烈的争吵,黑狗的狂吠,老人展开一张布告,那伙人虽然还在吼叫,但他们终于发现,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他们低下了头。

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稳稳地安放在树枝上。

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满头白发,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是一盏明亮的神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树荫    (   )的蒲公英    (   )的争吵

2____画出写老人爱护爱护鸟儿的句子。

3用画  画出文中比喻句。

________比作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老人是尊真正的山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由此,我们想到天天都听的天气预报,世界上许多国家就十分重视天气预报节目的语言艺术,节目主持人的播讲逐渐走向人性化艺术化之路。紧凑之中有松弛,平淡之中见突兀,那些老生常谈变得生动诙谐,使人听天气预报的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1)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   )——(   )  (    )——(    )

(2)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播讲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听现在的天气预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用“﹏﹏﹏”画出文中评价圆明园历史地位和文化艺术价值的句子。

【2】文中画“ ”的句子揭露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的两大罪行: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3】从“凡是”“统统”“掠走”“毁掉”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

(2)这个事件是英法联军侵略我国的罪证。( )

(3)这个事件揭露了帝国主义者野蛮的强盗本性。( )

【5】朗读文段时,我们应该带着(        )的感情。

A.感伤、无奈

B.悲壮、痛惜

C.仇恨、厌恶

17、端午节的传说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现在,请你一边吃粽子,一边听我讲一讲端午节的故事。

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相当强大,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障碍。为了削弱楚国的实力,秦国使用了各种手段。当时的上大夫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在关东六国伐秦失败后,楚国出现了亲秦和亲齐两派。亲齐的屈原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亲秦派的反对,得到秦国贿赂的靳尚等人不断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便死在秦国。继任的楚顷襄王同样改变不了楚国迅速败亡的局面,楚国只是苟延残喘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才最终攻下楚国郑都。

这时,屈原在江南流放中接连听到这些坏消息,万念俱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空怀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投入了今湖南省汨罗江里。江上的渔夫和岸边的百姓,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到江中打捞,他们唯恐江中的鱼虾吞食了屈原的尸体,便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喂鱼。

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屈原带领将士在关东六国伐秦失败后,楚国出现了亲秦和亲齐两派。

B.亲齐的屈原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亲秦派的反对,得到秦国贿赂的靳尚等人不断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

C.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相当强大,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障碍。屈原是当时楚国的上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2】把下面人物序号选择填在括号里。

A楚怀王             B屈原          C秦王

( )识破( )的阴谋,冒死向( )陈述利害。( )不听,将( )逐出都城。( )如期赴会,被( )囚禁忧郁而死。

【3】端午节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有什么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放学(节选)

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麻雀似的冲出教室,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们往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们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大铁门,狼狗就扑过来,小男生们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们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克利斯转弯,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钟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死党”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安安他们在放学路上做了很多事,请简要写出三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试着补写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

4加批注是读书的好习惯,请细读第5自然段,从品词语、悟感情的角度,紧扣两个加点词语,把批注内容写下来__________

5短文中不停地出现时间,如“11点半”“11点45分”“12点整”……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语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

(2)毛主席签字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改写句子。

(1)一枝梅花,没什么稀罕。(改为反问句)

 

(2)我喜欢看《水浒传》、《东莞时报》、《施公案》等闲书。(修改病句)

   

(3)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都是错误的信息。

(改双重否定句)

(4)指导员把雪梨递给我,说我几天没喝水了,雪梨应该由我吃。

  (改为引述句)

(5)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改成转述句。)

 

(6)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改成转述句)

 

(7)妈妈告诉小花,她今天回家会晚一点。(改为直接引用)

 

(8)鸟在枝头唧唧直叫。(改成拟人句)

 

(9)时间快速地流逝着。(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0)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爸爸妈妈经常严厉地斥责法布尔。爸爸妈妈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用上关联词)

 

21、按照要求完成练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句子并把翻译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陈述句,意思保持不变)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些经典的先哲语录对我很感兴趣。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2、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仿照着写一写。

例: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月亮出来了,撒下光辉。

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仿写

(1) 江边的沙鸥也在唱着送别的歌曲。 (   )

 

(2) 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   )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