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州2025届六年级语文上册三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而学(喜好)

B.心既到矣,眼口不到乎?(难道)

C.干将发(磨刀石)

D.三到之中,心到最。(着急)

2、下列词组中的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与另外三组不同的一项是( )

A.欣喜若狂 悲痛欲绝

B.哀鸿遍野 兵荒马乱

C.奢侈浪费 勤俭节约

D.遗臭万年 流芳百世

3、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B.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D.“这是谁的主意”?将军问道。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本文以父亲和母亲对作品的评价为标题,别出心裁。请试着拟题。

1.童年趣事——写自己做饭把盐当成糖放到菜里的事,题目可以定为:____________

2.难忘的经历——回家没带钥匙,在邻居家等候的事,题目可以定为:____________

5、填字,并解释所填的字。

情有独(   ):________   (   )天遨游:________

神态各(   ):________   (   )眉善目:________

6、梳理《牛郎织女(二)》中的故事脉络

织女被抓,天河相隔。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并选择。

(1)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______住织女往外走。

(2)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______着织女走,就跑过来拉住织女的衣裳。

(3)王母娘娘狠狠一______,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______起来。

从这些动词中,我体会到了______

A.王母娘娘不顾骨肉亲情,非常凶狠。B.王母娘娘十分伤心。

2.为下面这幅图画配上恰当的文字解说。

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

2.火焰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像天空的云霞,像燃烧的火炬。(   )

3.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

花,比我们栽在盆里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   )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难道不是颇耐人寻味的吗?(   )

8、请写一写关于“风雨”的成语。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这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读读想想做做。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果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认出了他,上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 慈善)的上帝呀,你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图 盼望)着你的降临,你终于来了。”

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在祈祷什么呢?”

“我总是在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农夫跪下来 吻上帝的脚 全能的主啊 可不可以在明年答应我的请求 只要一年的时间 不要风 不要雨 不要烈日 不要灾害 别人的田我不管 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第二年,农夫的田里果然长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一倍,农夫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到了收威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果然 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__________________?”

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 )避开了所有的(实验 考验),麦子( )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有一个空壳罢了。”

【1】认真读短文,请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读一读第8自然段,请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仔细阅读第4自然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4】下面这段话应加在第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_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风雨,也创造了干旱,也创造了蝗虫和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所愿的世界。”

【5】联系上下文,在第7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6】“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有一个空壳罢了。”

读了这句话,我有一些感受: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鲸》片段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   )乳(   )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变故),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应 适合)了海洋的生活。

【1】用“\”划掉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词语。

【2】这段话主要讲了鲸的生活环境由( )—浅海—( )

【3】“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对这几个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些词可以删掉,不影响句子表达的意思。

B.这些词说明鲸的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变成鱼的样子,是不能删去的。

【4】这段话是从多方面介绍鲸的(   )

A.鲸的生长

B.鲸的种类

C.鲸的进化

【5】鲸是哺乳动物,变成现在鱼的样子,是由于(   )

A.生活习惯变化

B.环境变化

C.形体变化

【6】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其实它不属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鲸”称“鲸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鲸”与鱼类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暖流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 )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王辉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 )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江主席( )问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王辉说:“这是我们必读的书。”江主席又问:“能背诵一些吗?”王辉没敢肯定地回答。虽然不少名篇名段他都能背诵,但又怕江主席当面指定内容让他背,就( )告诉江主席:“我都熟读了。”江主席强调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熟读,重要的地方还应该背下来。”说着,便( )地背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背得抑扬顿挫,当背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1】照样子,写词语。

兴致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

频频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描写人物神态、表情、动作等的词。

【3】这段话中提到的的优秀作品有:________,你阅读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有: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表现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课文题目,想一想,江主席为青年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和探究。

观雨(节选)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韵味十足的雨让人有了诗情。眼瞅着热毒毒的天,忽然一阵风起,飘来一片黑云。人们奔走着.喊着:“快落雨了!”晒谷的赶紧搬进箩筐,摆摊的马上躲进骑楼。我们乱跑着,让人推来搡去,又骂着“绊手绊脚”,还觉得有趣得很。雨点打在发烫的路面,不知冒尘土还是冒白烟,带一股辣鼻 的“地气”不一会儿,雨大起来,大颗的雨点撞击水面,炸开了,却似朵朵盛开的玉兰——倘若世上真有那样一种透明的玉兰转瞬之间,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看着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只有路两边窄窄的阳沟里奔腾着流水,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半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不过,雨的神采并未消减。此时,它让人品味出一种韵律,这韵律生动而诱人。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听,叮咚,铮淙……有如童话里的十音钟。下雨过后,空气非常的清新,视野也特别的清晰。雨就像一位拥有魔法的巫女,用她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洗去了城市的尘埃与污秽。

1文章是按照________的结构来写的,围绕“________”这句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韵味十足的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比作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有哪些?请写出来,然后再写两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你观察过雨吗?大雨来临前是什么样子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莺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叫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一一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文章的第一段只有一句简短的话,你认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着重写白鹭的同时,还写了白鹤、朱鹭、苍鹭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从全文来看,白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散文表现了郭沫若创作的何种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国古典诗词中描写杜鹃黄鹂白鹭的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少,请各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天坛之美(节选)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清幽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1选文的结构是(   )

A.总—分 B.分—总 C.分—分—总

2文中用“——”画出一处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一处运用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

3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其中,“________”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______”是天的一种特性;“_______”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

4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监色琉璃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rèn)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折磨自己,同时也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是关于爱和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爱。

当她一觉醒来,突然明白,能(zhěng)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的(jiǎn)。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候,背上长出了两片多彩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

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注音的汉字。

        rèn

zhěng

jiǎ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指________

3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这句话中,作者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

4各用一个成语概括前五段和后六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够表达文章中心的那句话是________

16、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给女儿的一封信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 )浪费了时间,( )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就会有新的收获,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过的东西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在第②小节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文中的“展览室”是指:_______________;“种子”又是指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化用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写出孔子的两句原话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思”也即朱熹所说的“三到”中的_______

【4】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带问号,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小节中,作者提到了哪两种读书方法?请结合短文和实际对这两种阅读方法进行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爸爸希望女儿怎样的读书? 读了此文你觉得自己以前的读书方式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芳草地。

爸爸的胳膊长(节选)

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长方形的餐桌旁,爸爸总是坐在最远的地方,什么样的好菜佳肴,都搁在我们兄妹的眼皮底下。

我们吧唧吧唧吃得香甜,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哥哥读了大学,他第一次从省外回家,带了爸爸爱喝的铁观音。他沏好茶,一圈圈的烟雾飘向坐在餐桌角落里的爸爸。爸爸欣慰地笑,哥哥说:“爸,你坐中间来吧,这会儿就不用体现你的优势了。”爸爸依然跟平时一样,叨唠一句:①“爸的胳膊长。”坐在那里不移动。妈妈在一旁看了,推推他:“你这老头子,总是仗势胳膊长咋的?快,往前凑凑!”

从此以后,只要哥哥在家,爸爸就不再争夺,幸福地被哥哥推拥到中间的位置。

后来,哥哥带了女朋友回来——不用说,连我这个小妹也得往边儿靠。妈妈在摆放碗筷的时候,依然把爸爸的位置安排得最远,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妈妈总是堆在哥哥和他女朋友的眼前。直到我嫂子进了门,爸爸依然是因为“胳膊长”而坐得离菜们汤们远远的。

等到我也带了男朋友回家,那时又有了小侄儿,爸爸的胳膊变得更长,坐在最远的角落里,任凭谁劝,他也不换地方。有时,妈妈干脆就专门拿个菜碟,各样菜给他夹一些。“独享”的时候,②他时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后来,爸爸比妈妈先离休了,他天天上早市采购各样食材,烹调各种美味,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以神厨自居的爸爸,总是坐在偏席,③看着儿孙们吃得香甜,他花白的眉毛里洋溢着喜悦。④“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爸这辈子都胳膊长哩!

唉,亲爱的老爸,哪里是您的胳膊长,分明是您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无边呢!

1短文近65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2第二自然段中“吧唧吧唧”属于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 )的样子。

A.年少无知,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 B.吃饭时感到饭菜不好吃,故意为之

3读画”_______”的句子,判断描写方法。(填序号)

句①:_______  句②:_______  句③:____  句④:_______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E心理描写

4下列对题目“爸爸的胳膊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B.含蓄地表明了对爸爸的感激与敬意

C.文题新颖,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说明爸爸是个有福气的人

5文章按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的事,通过这些事写出了爸爸是一个________的人。

18、阅读与理解

(一)慈母情深(节选)

作者:梁晓声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jūn)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二)母亲(节选)

作者:三毛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又开始重做评价。

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 ?”母亲还是说不晓。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在这40多年与父亲结合的日子里,我从来没有看到一次她发怨气的样子。她是一个永不生气的母亲,这不是因为她脆弱,相反的,这是她的坚强。40多年,她就如一棵大树,在任何风雨里,护住父亲和我们四个孩子。

她从来没有讲过一次爱父亲的话,可是,父亲推迟回家吃晚餐时间的时候,母亲总是叫我们孩子们先吃,而她自己硬是饿着。巷子里的月光偷偷地溜进窗台,让原本温柔的母亲变得更温柔了。许是怕这清冷的月光带走了菜的温度,于是,不停地催促着我们:“赶紧吃,赶紧吃,多吃点!”说完又靠在摇椅上,微笑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她的余光会时不时地飘向窗外。若是突然楼道里传来“咚咚咚咚”越来越近的脚步声,母亲摇晃的身姿便会戛然而止,嘴角微微上扬,仿佛这靠近的每一步都踩在她的心上……就这样,她等待着父亲归来,岁岁如是。

还是9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系上又放下,没有缺过我们一餐饭。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其他地方走来走去。大门虽然没有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它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回想到这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比她更周全了。

【1】读了语段,我觉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中“我”体会到母亲赚钱的不易。

B.“我”的怒声呵斥却换来母亲的一句“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原来,母亲不介意“我”对她的态度,一如既往地操持家务。

C.语段(一)中母亲同事的两次“喊”,衬托出当时家境的贫困,母亲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当时的无可奈何。

D.两篇文章都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塑造母亲的形象。

【2】根据语段(二)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

【3】读下面两组句子,你觉得哪组句子能更好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理解。

①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

②她是真正了解人生的人;她是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她是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

我觉得_______表达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语段(二),再结合下面资料,谈谈你对三毛母亲的看法?

(1)仔细阅读语段(二)你觉得三毛母亲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完下面的补充资料后,你对三毛母亲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母亲也曾年轻过,一张小照片里,三个女子坐在高高的水塔上,母亲的裙子被风卷起了一角,头发也往同一个方向飘扬着。

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了进入沪江大学新闻系就读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婚前的母亲是当年一个受着所谓“洋学堂”教育之下长大的当代女性。姐姐在上海出生之后,外祖父母催促母亲到大后方去与父亲团聚。就是那个年纪,一个小妇人怀抱着初生的婴儿,离别了父母,也永远离开了那个做女儿的家。

母亲如何在战乱中带着不满周岁的姐姐由上海长途跋涉到重庆,永远是我们做孩子的百听不厌的故事。我们没有想到过当时的心情以及毅力,只把这一段往事当成好听又刺激的冒险记录来对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与理解。

《手指》片段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1】大拇指有什么作用?请用“ ”画出相关句子。

【2】大拇指的特点是(       

A.其貌不扬

B.养尊处优

C.吃苦耐劳

D.秀丽可爱

【3】片段的语言很风趣,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A.拟人

B.比喻

C.对比

D.排比

【4】判断下面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片段写大拇指的特点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 )

(2)“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大拇指的样子。( )

(3)“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这几个词语说明大拇指做事讨巧。( )

【5】作者笔下的大拇指让你想到生活中的什么人?并简单写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仿照片段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_____________

(2)松鼠有一条美丽的尾巴。

________________

(3)太阳像一个火球。

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

(5)乡亲们团结有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值得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运用该句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海力布一定要把坏消息告诉大家。     (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展示。

缩写下面的短文《精卫填海》。注意情节要连贯,语句要通顺。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这一天,女娃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不幸的是,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思念自己的女儿,但却不能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jiē)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是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精卫在高空回答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