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人 , 。
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 , 。
①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 ②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
③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熙熙攘攘 ④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B. 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成为斟酌文字的千古佳话。
C. 陶行知校长在《陶校长的演讲》中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我们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D. 太极洞里的水滴和大自然中的雨水一样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3、把下面的词语填入合适的解释后面
触景生情 一气呵成 一挥而就 相映成趣
(1)看到眼前的景象有所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感。( )
(2)互相映衬,显得更有情趣。( )
(3)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
(4)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很快。( )
4、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前一句把战斗之___________,战事之__________写得十分突出;后一句是身经百战的将士_______________的誓言。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连接起来,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______________心情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侧重_____________。一个“尽”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又”字,表现了沦陷区人民对南宋朝廷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__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诗中“入”字和“摩”字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酒家道:“我家的酒(_______)是村里的酒,(________)比得上老酒的滋味。”
2.酒家(______)说(_______)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
6、在横线上填写动词。
____平静 ____光芒 ____祷告 ____窗帘
7、看拼音写词语。
tiě chuí dù jì shén jī miào suàn chǐ xiào
( ) ( ) ( ) ( )
8、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神________ 鬼 ________ ________ 质________彬 ________征________战
千________ 万 ________ ________ 情________脉 ________生________死
含________ 茹 ________ ________ 机________算 ________重________长
绞________ 脑 ________ ________ 罗________布 ________尽________机
9、课内阅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画线的句子用一个成语代替是__________。
(2)用加点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选文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4)选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作者运用了____描写,再现了小艇往来河道间的情景。
A.静态 B.动态
10、阅读。
锁匠的徒弟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的敬重。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他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准备将一身技艺传给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本领。但两个人中只有一个能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短,谁就是胜利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
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微微一笑说:“其实,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信’字,尤其是我们这一行,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技艺高超的锁匠,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有私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说完,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支支吾吾: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如反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班”的“班”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__部。
【3】老锁匠选二徒弟为正式接班人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开好锁后,老锁匠问两个徒弟时,他们各是怎样的表情:大徒弟__________可见他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可见他____________。
【5】老锁匠说:“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这“不能打开的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我是大徒弟,从此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二徒弟,从此我将会: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本篇短文,我的体会是: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1】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发现作者把桃花水当作人来写,突出了桃花水的(____)
A.声音美 B.形态美 C.颜色美
【2】看到这么美的三月桃花水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 )
A.欣喜
B.奇怪
C.难过
【3】文段是围绕哪两句话写的?用“﹏﹏”画出来。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广东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从此,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全长55千米,包括22.9千米的主体桥梁和6.7千米的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遂(suì)道,大桥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可抗8级地震,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特区政府为振兴香港经济,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跨海通道,于是在2002年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中央政府也期望通过建设大桥增强地域(yù)联合,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有300个足球场大小的拱北人工岛建成;2017年,大桥主体工程贯通;2018年元旦,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标志着已具备通车条件;2018年3月,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管理区获批启用;2018年10月,玉带般的大桥迎来了正式开通的时刻。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用钢总量约40万吨,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的重量。这样一项巨型工程,意味着无法想象的技术挑战。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体工程最难、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工程队员们回顾隧道建设过程时说:“那段时间,我们每天的工作好像是在‘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
大洋之上,港珠澳大桥犹如矫健的蛟龙飞越两岸;月光之下,大桥又宛若美丽的银线串起一串珍珠。显然,这座桥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它不仅连接起中国的内地、香港和澳门,还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被连接起来的不只是地城,还有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填空
①第1自然段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两个“世界之最”:一是是目前世界________,二是有世界________。
②工程队员们说自己每天工作好像是在“针尖上跳舞,麦芒上绣花”,意思是说:每天的工作________。
【2】选择。
①作者在(______)说明了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原因。
A.第2自然段B.第3自然段C.第4自然段D.第5自然段
②第3自然段是按照(______)来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开通过程的。
A.事情发展顺序B.空间顺序C.时间顺序D.游览顺序:
③短文中的画线的语句,用(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港珠澳大桥是一项巨型工程。(多选)
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
【3】欣赏图片,恰当运用文中语句,将赞美港澳珠大桥的诗歌补充完整。
雄伟的港珠澳大桥,
你仿佛________,又如同________。
你是一座地域的桥,连接起________,连接起________。
你是一座时间的桥,连接起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降落伞包
①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到重庆去。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十一岁。
②飞机飞得又快又平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不断往下坠。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③大家正忙着背伞包,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她的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伞包,她急得哭了。
④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坚决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⑤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你们要沉着,别慌张……”
⑥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1】用“/”划去下列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机翼(jì yì) 下坠(duò zhuì) 机械(xiè jiè) 口吻(wù wěn)
【2】从文中画“ ”的句子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在下面。
( )——( ) ( )——( )
【3】飞机遇到险情,小扬眉的座位上却没有降落伞包,这时候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
【4】通过这件事迹,你从周恩来同志身上感受到怎样的品质?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意外赔偿
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
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
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
15、阅读。
心底盛开一朵花
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出了我不像经常逃票的人,没有把我撵(niǎn)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个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得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中,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位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说话时,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连忙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于是我迫不(及 急)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南京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zàn zhàn)时保存在你那里。”
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或读音。
【2】请你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求30字进行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自然段中“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题“心底盛开一朵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老太太的心灵如花儿般美好。
B.本文题目很特别,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题目暗示了文章中心。
D.题目别出心裁,这样定题目是为了与众不同。
16、拓展题
小书屋
这间小巧玲珑的小书屋,被挤在两幢高大的楼房中间。
小书屋门前,摆着几张临时搭起的书架,上面挨挨 ( )挤挤地摆满各种书刊杂志: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有适合青年人阅读的,也有适合中老年人阅读的,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小书屋主人的态度很好,不仅百问不烦,百拿不厌,而且还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主动介绍你所喜爱的精神食粮。
小书屋内,有一个柜台,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四周的墙壁上,从上到下也用铁丝和绳子挂了四行 ( )书刊,就连两扇打开的小门上,店主人也没让它空 ( )闲着。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数 ( )九严寒,只要你来到这个书店小屋,都可以随意选择你喜爱的书刊,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这个小书屋,没有宽敞豪华的门面,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却有着琳琅满目的书刊杂志、热情和蔼的笑容、亲切温柔的话语,这一切,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它像一叶小舟,载 ( )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1】在短文中的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或词注音。
【2】联系上下文说明加点的词各代指什么。
(1)它们都争着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过路的读者。( )
(2)它分上下两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 )
(3)它像一叶小舟,载着人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
【3】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明用什么比喻什么。
。
【4】在熟读短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小书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段话选自《_______》,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
A.外貌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3】读了这段话,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18、阅读
湘西吊脚楼(节选)
聂鑫森
我曾数次叩访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独特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于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脚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意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正如沈从文先生说的:“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我曾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端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1】根据短文填空,再连起来读一读,感受湘西吊脚楼的奇特韵致。
(1)美丽的湘西山______水______,其间点缀着__________、建筑风格独特的吊脚楼。
(2)吊脚楼的大体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吊”着悬柱,并嵌有花窗,花窗上的图案________而_______。
(3)吊脚楼的堂屋很敞亮,______而________,楼旁饰以几丛茂林修竹,__________而有__________。
【2】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A.举例子( ) B.列数字( )
C.引用 ( ) D.作诠释( )
【4】为什么长江流域地区的人们修建吊脚楼作为自己的居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外阅读。
弹琴姑娘
不论清早、夜晚,我走在这条长的胡同里老是听到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出一阵阵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沥淅沥地下着。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稀湿稀湿,耀出一片亮光来。它们多么淘气啊,跳着快乐的集体舞,跟着琴声的节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老是在想,这个弹琴的人是谁呢?
夏天的黄昏,屋子里还滞留着一股热气。人们都到街头湖滨、广场、公园里去乘凉,然而在那窗口里,仍然不断地传出好听的琴声—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在长长的胡同里走着,听着,想着,钦佩着这个弹琴的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秋天天高气爽。晴朗的夜里,月牙儿分外清明。它悄悄地挂在树梢,静静地倾听着悠扬的琴声。顽皮的星孩子们,一刻不停地眨着眼睛,逗着那个弹琴的人。可是像夜莺般的、流水般的琴声却一直从那窗口里传出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我赞美着这个弹琴的人,“锲而不舍”啊!
冬天的寒夜,有时刮风,有时飘雪,我夜深回来,走进这条长长的胡同,没遇见过一个人,可是一阵熟悉的、使人感到安慰的琴声却来迎接我这个风雪夜归人—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谁在弹琴呢?弹琴的又是谁呢?”我非常想知道他,并且想见一见他。一天,音乐界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到了最后一个节目了,一个年纪小小的、脖子上还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每弹完一支曲子,总是欲罢不能地一次又一次地谢幕。
我疑惑,这琴声是那样的优美、轻松,有甜味儿,却又是那样的亲切、熟悉,如逢故友,“难道弹琴的就是她?”
事情真凑巧,隔不上半个月,有一个黄昏我刚从街东口进来,又听到了琴声,就踏着“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拍子,轻快地走着,忽然琴声陡地停住了。当我快走到家门口时,猛一抬头,在那窗口的楼下,一个脸蛋儿俊秀、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正扶着一个头发全白、臂弯里夹着一叠琴谱的老教师,安步地走出来。
我愣住了,“原来就是她!”
我回到家里,刚在书桌旁坐下来,“叮咚!叮咚!叮叮咚咚!”的琴声,又响三了起来。
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1】本文约900余字,你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了速读。
【2】写出描写小姑娘外貌的句子。为什么这些句子在文章的最后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表示季节的词语。作者写四个季节的变化想告诉读者 。
【4】用“﹏﹏﹏”画出短文中描写雨点、月亮和星星的语句。作者为什么要写雨点、月亮和星星?这种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5】本文赞美的是弹琴的小姑娘,但是作者却一直在说“我”的感受,而且只是说琴声的美妙,一点都没提到小姑娘练琴的场景。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大象的舞蹈很精彩。大象很笨重。(加上恰当的关联词,使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3)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1、(仿写)你从第一个盲盒中开出了三个字,要求你从中选择一个,仿照下面的例句进行造句。
甜 静 辣
例句:冷——雪后的天多冷啊,蛇冷得身体僵硬,猫冷得躲在窝里不愿出来,鸟冷得不知如何是好。
造句: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7分)
(1)谁不知道这是风车呢?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黄道婆创造出了更先进的纺织工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老人喂海鸥。(扩句)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珍珠鸟在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冬不拉牺牲了。冬不拉活在哈萨克人心中。(加上关联词合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自由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