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选出对上堂拜阿母情节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 上堂拜阿母,是为了和阿母道别,讲清妇难为的道理。

B. 上堂拜阿母,表现了刘兰芝临别时的态度镇定,性格坚强。

C. 刘兰芝打扮一新,上堂拜别阿母,是为了使阿母回心转意。

D. 上堂拜阿母,不卑不亢,礼节周到,集善良与刚强于一身。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②1957年,甘祖昌将军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解甲归田,开始了29年的“农民生涯”。

③他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使他名垂千古。

⑤这篇报道,背景介绍详尽细致,而对事件的叙述却有些隐约其辞,让人看不明白。

⑥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的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像雾像雨又像风,抑或雨后的七色彩虹,使人捉摸不定,很多事情不一定会按照你事先设计好的那样发展。

B. 为了买一架钢琴,妻子结婚后就开始攒钱,如今,钢琴已经买回家了,闲暇时妻子会坐下来弹着玩玩,其乐融融

C. 这种誓死相依、生死与共的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国戏曲的舞台上,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感天动地、回肠九转的爱情传奇。

D. 老张是远近出了名的能人,他无所不为,不管谁家有什么困难,都乐意去帮,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他这里就迎刃而解了。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

②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③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④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

⑤阅历不等于经历。

⑥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A.②①③④⑥⑤

B.③②⑤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①⑥

D.②⑤③④⑥①

5、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根据文艺符号学,语言符号可以描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可见景象,人类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交流活动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但是当语言碰到一些不可言表的东西,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起来,比如内在的生命运动和情感活动。而语言无法达到的表现力,就要通过另一种方式:艺术来表现了。通过艺术品我们可以之间观察到浸透情感的真实景象,而不是标志情感的记号。艺术是为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而生的,由纯粹的自我表现所诞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那些艺术家如画家、小说家、雕塑家、诗人等,给我们呈现出隐藏在世界万物和社会经验背后的规律,艺术的本质就是其表现出的生命情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是生命运动的真实体现,通过艺术让我们能更近距离的了解与认识它。

艺术是一种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人的本质的符号,它也创造了人本质耳钉一个方面。由于艺术主要表现了生命情感,而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艺术的探讨又是对人类情感构型的探讨。艺术所表现的生命情感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自然流露,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感。欣赏者作为艺术的主体,其情感主体便是创造性,艺术作为符号形式能带给欣赏者审美感受,就是因为艺术所表现的生命情感和欣赏者的审美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艺术情感和个人情感又有所不同,艺术情感是联系个人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媒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来获取艺术情感的感悟。通过文艺符号学可以看出,艺术情感具有感性直观,具有象征性和间接性,也表达了富豪背后的思想与意义。这使得艺术创造不仅依赖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还依赖人的普遍情感经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那种过于追求语言艺术表达和制作,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主题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的倾向;或者说是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单纯视为个人的情感宣泄而无视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观点是不合理的,片面的,自我封闭的。

文艺符号学认为,艺术的主体是创造性和生命情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情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型力量。而在版画作品欣赏时,欣赏者不仅需要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历程,还要加入创作者的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便是情感构型:艺术家通过联想与想象,按照自身的理解将情感赋予独特的构型,欣赏者通过重建这个过程达到与创作者共鸣的目的,从而欣赏了版画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品能隐晦、强烈的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与体验,这是艺术带给人美的享受,更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展现大众意识形态,表达自我思想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浅谈当代版画艺术的情感构型即人文关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梓的表现自我的痛苦、只抒发自我情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为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而生的。

B.使用语官符号就可以描述世界上肉眼可见的所有景象,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交流活动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

C.文字语言有时无法真切传神地表达出人的内在的生命运动和情感活动,这时候就需要借助艺术这一表现形式。

D.对艺术的探讨又是对人类情感构型的探讨,因为艺术主要表现了生命情感,而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要表现出生命情感,这种生命情感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感。

B.欣赏者是艺术的主体.艺术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的生命情感,如不能和欣赏者的审美产生共呜,就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

C.艺术情感和个人情感有所不同,它具有感性直观性、象征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使得艺术创造不仅依赖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还依赖人的普遍情感经历。

D.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构型力量,因为文艺符号学认为艺术的主体是创造性和生命情感。版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可以迫求语言艺术表达和制作,但不能忽视人文精神和主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的倾向。

B.人们在欣赏版画作品时,既要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历程,还要加人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

C.欣赏版画作品时,欣赏者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按照自身的理解将情感赋予独特的构型,并通过重建这个过程达到与创作者共鸣的目的。

D.版画作品作为艺术品,能隐晦、强烈地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与休验,传递社会价位观、展现大众意识形态,这是艺术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写出农家款客尽其盛情的句子是   ________”,写出诗人山间漫步迷惘之际豁然开朗的句子是“______”。

(2)《蜀道难》中由上至下正面写出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写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   ____”;文中“___________”的学习观,阐明了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使命和价值追求。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在自我标榜之后,以反问语气做出了“____”的结论,而庄子在用生活常理论述一番后,也以反问语气质问:“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了。

(3)韩愈在《师说》中两次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第一次说他们“____”,意在与士大夫以从师为耻形成对照;第二次说他们不被士大夫看重,可士大夫们的智慧比不上他们,最后以反问语气感叹道:“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从写景逐渐转向抒情,以互文手法直接写出游子、思妇两地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北方统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作者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骂和侮辱的极端痛苦之状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注)唐宝应元年(762)秋,诗人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在成都作乱,遂避往梓州(今四川三台),途中作此诗。客亭,驿亭,古代迎送官员或宾客的处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景,第一句即以“犹”字与“曙色”相组合,言客旅漂泊之所见。

B.诗歌颔联,写时间推移,太阳虽从寒山上升起,但江面上还是平日里浓雾笼罩的样子。

C.诗歌颈联,委婉深致,与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谓异曲同工。

D.本诗尾联,写诗人年老体病,余生辗转飘零,更增添了凄寒冷落的悲情气氛。

【2】清代杨伦《杜诗镜铨》中评价此诗:“怨而不怒,见诗人忠厚。”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旬内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节选自《宋史·薛居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B.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C.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D.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宾客:原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东汉以后用作对依附世家豪族人口的一种称谓。太子宾客是一种官职,简称宾客。

B.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登第”犹言“登科”,即通过某一级科举考试而被列出次第,获得功名。

C.侍郎: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代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三省六部制之后,侍郎为各部的正职。

D.贡举: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后来科举考试施行,贡举就指科举考试。“ 知贡举”则指特派去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居正执法为民,避免冤案。当百姓被诬告触犯盐禁,将被处死,千余僧人被怀疑为贼党,他都想办法澄清事实,使百姓和僧人免受屠戮。

B.薛居正耿介刚正,不畏强权。史弘肇当侍卫亲军头领时,胡作非为,诬陷百姓犯法,以泄私愤,薛居正问明事实,将相关官吏伏法,史弘肇怒而无奈。

C.薛居正谨遵钦旨,为国效力。河南府饥荒,逃亡者众多,皇上派他前往招集,十天内百姓尽皆复业;年丰岁安时,他勤修政事以实现皇上意愿。

D.薛居正品行端正,却死于意外。他酒至数斗而不胡乱行事,居家勤朴节俭,为相宽仁简约;但因求长寿而服用丹砂,不幸殒命,令人叹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2)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你经历了“新冠肺炎”这场声势浩大的全球“战疫”,一定有许多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