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位同学为大家讲述了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收获,请指出其中讲述有误的一项( )
A.“这个不法之徒的大胆勇敢、轻率鲁莽很快在整个西北名闻遐迩,传开了‘刀枪不入’的神话。”这里的“不法之徒”贬词褒用,是斯诺借反动派之口赞扬刘志丹的英雄行为。
B.“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个片段是贺龙对斯诺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
C.“远处有了炮声,很远,但清清楚楚的是炮声。他不敢动,可是马上营里乱起来。他闭住了气,机会到了!”这里的“机会到了”是指祥子逃跑的时候到了。
D.“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这个片段用坐车人的冷酷表现祥子命运的悲惨。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奔丧(sàng) 差使(chāi) 拣定(jiǎn)
B. 妥帖(tuǒ) 栅栏(zhà) 游逛(guàng)
C. 蹒跚(mǎn) 簌簌(sù) 典质(zhì)
D. 举箸(zhuó) 踌躇(chú) 惦记(diàn)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别人批评他,他嘴上不说,心里却总是不以为然。
B.这次,学校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C.假如你知道这位博士走出小山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心中又怎能无动于衷?
D.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4、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拂晓(fó) 琐屑(xiè) 五彩斑斓(lán)
B.脊椎(jǐ) 镂空(lóu) 日薄西山(bó)
C.两栖(qī) 焦灼(zhuó) 束手无策(sù)
D.愧怍(jiù) 阻遏(è) 风雪载途(zài)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城郭 暮年 藏污纳垢 诚慌诚恐
B.漫延 酒肆 不怀好意 交头结耳
C.蔷薇 滞留 无动于衷 春寒料峭
D.宛然 婆娑 浅滋暗长 坦荡如坻
6、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包括座右铭、墓志铭、居室铭。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D.《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字晓岚,是明代学者、文学家。
7、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渺茫 终南捷径 篡改(zuàn) 舍身求法(shě)
B. 阑姗 怀古伤今 谬论(miù) 重蹈覆辙(zhé)
C. 疏漏 拭目以待 殉难(xùn) 循序渐进(xún)
D. 天崖 错综复杂 省悟(xǐnɡ) 重信守诺(nuò)
8、阅读(甲)(乙)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阔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几,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加点字 |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 字义 |
(1)起事其子武侯 | ①事情。②服事,侍奉。 ③从事。④事故,变故。 | _________ |
(2)汤放之 | ①驱逐,流放。②放纵,放任。 ③散放,放出。④释放。 | 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3】(甲)文开头写“匈奴大入边”,结尾写“群臣皆惊”,对刻画周亚夫的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4】(甲)文第二段中,周亚夫几次三番对天子说“不”,天子为何“改容式车”?(乙)文中吴起对、武侯说“不”,武侯为什么说“善”?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10、综合实践
学校开展“光影流年——电影主题周”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校定于本周五下午举办“电影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李源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电影文化讲座,需推迟一会儿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短信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信中推迟放学的时间交代不具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会开展“对对联,赢影票”活动,请帮助李源同学为下面的上联选出合适的下联,将选项内容工整美观地抄写在横线上。
上联:咫尺银幕,流转千般光影
下联:
A. 斗室方桌,遍览万古文章 B. 方寸镜头,透视万种风情
C. 琳琅满布,经营百样繁华 D. 小小梨园,上演生且净丑
【3】校团委组织了“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并在电影展映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对这些电影的“喜爱与支持率”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电影 时间 | 《花木兰》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智取威虎山》 |
展映前 | 13% | 26% | 19% |
展映后 | 35% | 42% | 77% |
你从团委统计的调查结果了解到怎样的现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默写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由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奇异边塞风光,我们会想到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________”的萧瑟孤寂之景,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的破败荒凉之境。
12、结合秃鹤演伪军连长(《草房子》)的具体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或谈谈阅读感悟。
13、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佘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顷,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著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莱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莱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3】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E.母亲来到“我”这里,吃饭时仍然小心客气地坐在“挂角”的位置,这让“我”黯然神伤。
【4】学习本文,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举一例说说父母(或亲人)怎样关爱你,你将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14、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小题。
在可可西里回头
骆非翔
(1)思贤是我们在楚玛尔河东岸的一个保护站认识的少年,他来自河北廊坊,17 岁,是保 护站里的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去年,我们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的时候,听到了前方路段出现坍塌的消息,于是我们在保护站停了下来,遇到了保护站的一伙青年志愿者,而思贤正是其中的一位。
(2)他在这里当志愿者的生活,就是每天和其他朋友们扯着横幅在黝黑的青藏公路上,为试图越过青藏公路向西迁徙的藏羚羊“开路”。藏羚羊每年的初夏都要赶往水草丰茂的卓乃湖、太阳湖去产崽。每一天,他们都在藏羚羊经常出现的地方静静守候,如果这些可爱的藏羚羊机警地来到了马路旁,他们就和朋友远远地站起来,在马路上扯一条上面写着“藏羚羊过公路,请停车熄火”的横幅拦住来往的车辆,然后人们就停下车、熄火,安静地等待着那被藏人称为神物的藏羚羊慢慢地犹豫着走过公路,前往可可西里的西部腹地,去繁衍后代。
(3)他说,我们虽然干的事情很简单,但是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
(4)我问他:“你这么小,怎么就想到来这里当志愿者呢?你的父母不担心吗?”
(5)他听后,头一低,然后淡然笑道:“我其实是离家出走的。” (6)他告诉我,他是一名高中学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爱好是摄影。而父母对他的“不务正业”极为不满,经常指责他,父亲气得打他耳光,他从来都没有反抗过。但是就在 两个月前,他最心爱的老相机被愤怒的父亲给摔碎了,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和一群网上 认识的志愿者来到了这里——梦想了好久的目的地。他想一一拍下这世界上最壮美的风景。他说,他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 深深的使命感。
(7)他说完他的故事,我不便相劝,只好拉着他去拍照了。第二天,我们离开保护站,驱 车去那曲。
(8)他把我们送到路上,然后亲切地和我拥抱、道别。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那年 少执着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他并鼓励 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9)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他要我们带他回格尔木。我们带上他就上路了。
(10)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11)他告诉我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原来,三天前,他们在路上为藏羚羊“开路”的时候,有一个鲁莽的司机为了赶路,居然不顾他们的阻拦,闯关而过,直接撞飞了一只可 怜的小羊羔,羊群被切割成两半散去了。他们为此悲愤不已。然后,他们捧着那幼小的羊羔 埋在了保护站特意为羊羔挖的坟墓里。他们葬了羊羔之后,却看到有一只母羊在公路旁徘徊 哀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呼唤。他们知道那是羊羔的母亲,于是,又含泪把羊羔给挖出来, 放到母羊的面前。母羊悲伤的神情令每一个人心碎。直到母羊绝望地离开,他们才重新埋葬 了羊羔。
(12)说完后,思贤的眼中有泪光泛起,年轻的脸上悲愤交集。我们听了也义愤填膺,却 没有人多语。
(13)我搂着他的肩膀问:“你接下来准备去哪?”
(14)思贤忽然泪如泉涌,他握住我的手哭道:“大哥,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
(15)我一把抱住他,将他的哭声拥在怀里。我的眼泪忽然也涌了出来。这个迷失在世界 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附】:可可西里介绍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
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 前我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之一。区内的特有生 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动植物,而且为世界上所瞩目,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十分重要。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
【2】第(3)段中保护站的青年志愿者们“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彼此”指哪些人? 他们彼此感动,真的“莫名其妙”吗?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其妙”的理解。
【3】结合语境,品味第(9)段划线句子,揣摩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半个月后,我们再次遇到了思贤,他看上去神情有些伤感,眼睛像是哭过般的红肿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思贤这一人物形象。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史铁生在《墙下短记》中写道“寂静的墙和寂静的我之间,野花膨胀着花蕾,不尽的路途在不尽的墙间延展,有很多事要慢慢对它谈”,你是否也有一种倚墙诉情的冲动?大千世界,墙无处不在:有温暖人生的墙,也有发人深省的墙;有被赞美的墙,也有被遗忘的墙;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花墙、城墙、人墙、篱笆墙、防火墙、影视墙、玻璃幕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厄运的困扰、道德的底线、亲人的关爱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
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墙下漫步”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