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延 滑翔 突兀 随声附和 咄咄逼人
B.莅临 憔悴 云霄 不漏痕迹 大相径庭
C.温驯 障碍 缥缈 骇人听闻 迫不急待
D.禁锢 怂勇 虐待 怪诞不经 漠不关心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
当它发怒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在天边的云。
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小石潭记》)
那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佳肴》)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3、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雨果是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B.古人用地名称人,苏轼又称苏东坡;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
C.《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D.谪,封建主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作者矛盾,原名沈德鸿,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蚀》三部曲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司马迁,我国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D.《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杰出代表,本首词是她婉约词风的集中体现。
5、虎的形象备受人们敬畏,《水浒传》中也有与虎相关联的人物与事件。下列梁山好汉中,其绰号带“虎”字的人是( )
A.卢俊义
B.林冲
C.杨志
D.李忠
6、下列选项中,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元(xiè) 旁骛(wù) 沆砀(hàng) 强聒不舍(guō)
B.折本(shé) 冠冕(miǎn) 瑟索(sè) 自残形哕(huì)
C.亵渎(dú) 恪守(kè) 桑梓(zhǐ) 彬彬有礼(bīn)
D.眺望(tiào) 诓骗(kuāng) 豢养(huàn) 面面厮觑(qù)
7、(词语擂台)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是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几千年来“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C.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D.武大靖“2018年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8、【甲】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箧中,读而心慕焉。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③,吾侪④小人,当效命。” 遂率其徒畚锸⑤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⑦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嶷然(yí):人品超群。②机阱:陷阱。③涂潦:洪水。④吾侪(chái):我们。⑤锸(chā):锹。⑥版:筑墙用的夹板。⑦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堵。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及冠: ________ (2)死狱也:___________
(3)知徐州:_________ (4)轼诣武卫营:__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1)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
(2)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欧阳修、苏轼在为人为官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暮春 (宋)曹幽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①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注释】①冉冉:也作“苒苒”,柔美的样子。
【1】诗歌一、二两句所写景物体现了暮春景色的什么特点?
【2】“春草池塘独听蛙”,“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宣传图册中还有介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字,请你仔细研读,完成小题。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崇尚山水自然的庭院空间中,水是重要的造园要素,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可见,庭院中对水的经营,是符合传统审美情趣的。园林用水,从布局上看可分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有动。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觉到开朗宁静,而分散用水则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这样便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一般庭院规模较小,以聚水为主。庭院规模不大,利用曲折分散的水体来营造和丰富空间层次。而在规模较大的园林中,则采用带状或聚散结合的水池构图以求空间的丰富。
中国人对奇石的喜爱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奇石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它 、 ,妙在 。奇石如同无言的诗词,立体的图画,无声的乐曲。古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将石头应用于园林的装饰艺术之中,以石来点缀环境,并且根据产地把奇石区分成了不同种类,如江苏太湖石、安徽灵璧石、广东英德石等,都是叠石造景的上等材料。“叠山理水”几乎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代名词。历代的造园家们都十分讲究叠石技巧。根据石头的天人造型,用各种奇巧的手段,将石块堆砌组合成假山景观。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符合 (fǔ) 应用 (yìng)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B. 符合 (fǔ) 应用(yīng) “区”字的第二画是
C. 符合 (fú) 应用(yīng) “区”字的第二画是
D. 符合 (fú) 应用(yìng) “区”字的第二画是“丿”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A.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栩栩如生 B.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C.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自然天成 D.栩栩如生 自然天成 千姿百态
(3)结合文段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经营”一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文名句填空。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有的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①________”;有的坚守道义,“②________,于我如浮云”;更有舍生取义的英雄,如文天祥,他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③________?④________”的铮铮誓言。他们都称得上是“富贵不能淫,⑤________,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12、请你从《水浒传》的人物中任选其一,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品中有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情节及性格特点。
人物名字:
相关情节: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①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②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 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③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④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⑤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 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⑥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⑦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⑧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⑨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的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⑩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⑪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⑫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金灿灿的苞谷做背景,映衬着主人也发出金灿灿的光。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两把硕大的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⑬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⑭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⑮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③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溪的?请简要分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3】试分析第⑦节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有读者认为本文标题换成“老人的守望”更适合,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
【5】请探究本文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14、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①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和较强的理财能力,表现的是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的发展和享受需要。
②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份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修、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
③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
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⑥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节俭主义是近年来出现于青年中的新消费价值理念,本质上与传统节约理念相同。
B.新节俭主义者理性消费、不奢侈、不浪费,以省钱为最高原则,但又注重享受生活。
C.新节俭主义是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务实、适度的消费。
D.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是极简主义为现代人推崇的生活理念,这是新节俭主义的源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及其行为表现,指出新节俭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B.新节俭主义者崇尚理性、追求独立人格,“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
C.文章列举儒、佛、道家等关于节俭的论述,论述了新节俭主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观点。
D.新节俭主义以天理人欲之辩为哲学基础,与惜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中华传统一脉相承。
15、请以“周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按要求直接写作。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包括本卷中的材料)。
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