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相( )并论 刻舟求( ) 杯弓蛇( ) 邯郸学( )
画蛇添( ) 井( )之蛙 叶公好( ) 滥竽充( )
2、组词语。
匣(_______) 萎(______) 炊(_______) 逆(______)
匪(_______) 委(_______) 饺(________) 送(______)
挪(______)(______)
3、查字典填空。
“赖”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音节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再查______画。“赖”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 依赖;依靠; ② 无赖;③ 留在某处不肯走开;④不好;坏;⑤责怪。在下列句子里“赖”应选择哪种解释?(填序号)
1.他说话不算数,太耍赖了。(_____)
2.完成任务,有赖于大家的努力。(_____)
3.大家都有责任,不能赖哪一个人。(_____)
4.今年庄稼长得真不赖。(_____)
4、填一填。
(1)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
(2)“怕别人听到声音,就捂住自己耳朵”出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读准拼音,正确写出词语吗?试试看。
guàn gài yuán gù jiǎn cái bēi cǎn
( ) ( ) ( ) ( )
zhàn lán dīng zhǔ fán zhí qínɡ bù zì jīn
( ) ( )( ) ( )
6、阅读与理解。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____。
【2】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给人澄澈、空明之感,由此你想到了李白的哪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古诗内容,把诗人笔下的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委婉地表达了游子( )之情。
A.喜爱秋天 B.热爱祖国 C.热爱大自然 D.思念家乡和亲人
【5】望月怀远的诗还有很多,请你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歌赏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原文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喜踏岷山。
【3】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8、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遍插茱萸少一人。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
【3】选择:“山东”是指( )
A. 太行山以东,现在的山东省 B. 华山以东
【4】解释词语。
独: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
【5】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________,古人在这一天有________、佩戴茱萸、__________的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请写两句连续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9、课外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②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③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④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⑥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⑦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1】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事件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环境: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中对人物总体概括的是第______句话,第______句话是对人物的具体介绍。
(3)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人物的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焦急”和“耐心”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望灵车―→____________
【4】“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里的“不约而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5】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展开了联想,请说出这段联想的作用: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喜欢探究的聂利
①有位六年级的小学生聂利很喜欢探究。有一次她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就立刻停止。于是,她便到一个养蜂场观察。但经仔细观察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扇动仍然嗡嗡地叫,这是怎么回事呢?
②聂利带着好奇开始了对蜜蜂的研究之旅。为了一探究竟,她首先把一只蜜蜂的双翅用强力胶粘在木板上,让翅膀一动不动,蜜蜂还是在发出声音。她又剪去了蜜蜂的翅膀,继续观察,仔细倾听。结果,依然能听到蜜蜂发出的嗡嗡叫声。
③蜜蜂不靠翅膀振动还能发声,难道它有发声的器官?她又反复、持续地观察、研究了一个多月,终于发现在蜜蜂双翅的根部有两个黑点,比两粒油菜籽还小。蜜蜂每当发出声音时,小黑点就不停地上下鼓动。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聂利用大头针轻轻地刺破了小黑点。果然,蜜蜂立刻就不发声了,等了好久还是不发声。聂利又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蜜蜂在不飞行且不振动时,仍会发出嗡嗡声,而且是靠双翅根部的两个小黑点发声的。
④那么,蜜蜂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是不是主要就是翅膀振动的结果,或者是小黑点和翅膀振动的二重唱呢?她又反复进行了探究: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翅膀,只刺破那些小黑点,放在蚊帐里。结果是蜜蜂在蚊帐里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却悄然无声了……
⑤最后终于解决了一开始的疑问,得出了新的探究结论。深思熟虑后,她写了小论文《蜜蜂并不是靠振动发声》,在全国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了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选自《科学课》,有删减。)
阅读链接:
《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5册,九百多个“为什么”。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3册。1962年12月出齐8册,共收1484个问题,105万字。目前,《十万个为什么》已经出版了第六版,每一版都在不断修改、完善与更新。该书由21位两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5位两院院士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来自全球各个学科的700余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了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十万个为什么》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1】请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
悄然无声 _____
深思熟虑 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疑问 | 探究 | 发现 | 最终结论 |
翅膀不动仍叫是怎么回事 | _____ | 依然听到叫声 | _____ |
_____ | 发现黑点 刺破黑点 | _____ | |
叫声是翅膀与黑点二重唱吗 | _____ | _____ |
【3】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
【4】你认为聂利是一个怎样的小学生?请结合她探究蜜蜂发声这件事与“阅读链接”回答。 _____
【5】从文章结尾部分找出一个句子,能与开头画线句子前后照应。 _____
【6】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又爱思考的人。你在生活当中有什么疑问?你打算如何解决?_____
11、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金色的草地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呵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1】草地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分别是( )
A.金色、绿色、绿色
B.绿色、绿色、金色
C.绿色、金色、绿色
【2】下面对“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这句理解正确的是( )
A.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蒲公英的花比作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花可以张开、合上的特点。
B.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花的喜爱之情。
C.这句话没有用修辞手法,只是真实地写出了蒲公英花的形状和特点。
【3】“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这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草地的______和蒲公英的______,表达了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______与______之情。
A.重复;可爱、有趣;喜爱、赞美
B.反复;有趣、可爱;喜爱、赞美
C.反复;可爱、有趣;喜爱、赞美
【4】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概括上两段的内容
B.总结全文
C.过渡
12、阅读课外短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小河领路
强强随“少年探险队”到大山里探险。他去追一只小兔子,越追离同学们越远。强强迷路了。
他站在那里[辫 辨]别方向。可是,身上没有指南针,不能给他指方向;天黑下来了,没太阳给他做向[异 导];这时,乌云卷过来覆盖(fù gài)了天空,找不到那颗北极星作指路灯;起风了,把树冠摇得晃来晃去,看不清树木枝叶哪边[希 稀]哪边稠,也就分不出南……他不知道该怎么走。
“哗啦啦!”
“咦!是条小河。”强强听到流水声,就急忙奔过去。
他站在小河边,听着水流声想:迷路前[曾 增]经过这条小河。它是从北往南流向大山外面的。噢!我顺着小河走,不就能走出大山吗?
于是,强强就顺着小河走啊走,足足走了一夜。
早晨,天晴了,太阳从大山后面露出了笑脸。
强强朝山脚下营地的帐篷(zhàng peng)跑去。
【1】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___句话。
【2】用“\”划去[ ]里不正确的字。
【3】照样子,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可爱)的小兔子 _____的小河 _____地走
【4】找出文中可以指示方向的三种事物,并写下来。
( 指南针 )__________________
【5】强强迷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强强是怎样走出大山的?请用“______” 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7】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强强说些什么?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一。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芽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________ 生机________
颜色________ 美不________
热闹________ 丰硕________
【2】从短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春天: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
【4】短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描写漓江的景色。
14、阅读《两个鱼罐头》,完成练习。
两个鱼罐头
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那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选。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近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但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六七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
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罐头干吗?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
“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装进塑料袋,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打那以后,三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文章来源:人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同步阅读《理想的风筝》,人民教育出版社,作者吴颢。)
【1】文章结尾处说,“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那件事”指什么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孩的话语让“我”和老板感动,对感动的原因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小女孩为了攒钱费了好大劲
B. 小女孩说话时轻声细语的
C. 小女孩照顾生病母亲的一片孝心
D. 小女孩聪明能干,懂得挑选罐头
【3】文章多次写老板肖像——“和和气气”“平平和和”“和善”等,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A. 直接点明人物身份,表明作者爱憎
B. 显示作者语言丰富,表达更加生动
C. 为下文表现人物举止行为作铺垫
D. 运用反复手法,给读者深刻印象
【4】纵观全文,本文标题具有( )的作用。
A. 点明文章写作对象 B. 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C.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 作为线索贯串故事
【5】有读者认为,文章第8自然段写小女孩手中的钱太啰嗦了,不够简练。你认为如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写道:“从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请结合文章,说说“我”对“什么叫善良”和“如何做人”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会连词成句。
(1)衣服 洗 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 后人 栽树 乘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苍蝇拂拭圆脑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快活地叫起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词序颠倒的病句。
跟我学: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修改方法:找出位置错误的词语,然后调整过来。
5.它们终于不动了,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例:妈妈一边做家务,一边听音乐。
_______一边 ________,一边 _______。
18、根据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树丛掩映着屋顶和宫墙。
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缩句)
2.湖面飘来小船。(扩句)
3.英法联军摧毁了艺术瑰宝圆明园。(改写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被”字句:
“把”字句:
20、把下列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孔隙太窄小了,船怎能进得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天地。
未来是神秘的,未来又是美好的。小朋友,你的未来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请充分发挥想象,以“20年后的今天”为题写一篇作文,为大家展示你心中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