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

A.急风 B.过雁 C.黄花 D.梧桐细雨

2、下列各组短语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熟悉情况 提高警惕   听从指挥

B.关系融洽 道路曲折   发挥失常

C.改善生活 展望未来   要求严格

D.尖刻的问题 恬静的微笑   庄严地宣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医生的出现,使得普通家庭可望而不可即的高端医疗服务登堂入室,给普通人家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却没有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B. 他们这些同学,虽然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经过若干年打拼,有的大红大紫成为明星,有的则灰头土脸,地位和身价已是天壤之别。

C. 徜徉在秀色可餐的山水间。从上屋场到铜像广场,再到秀拔的韶峰,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游子披一袭风尘,在袅袅的炊烟下归来的画图。

D. “撸起袖子加油干”已成为2017年的流行语,受此鼓舞,各行各业的人们无不以枕戈待旦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生活和工作中去。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要务

B.有䁇……杜赫之为之谋     属:下属                      秦人开关                 延:迎击

C.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于九国之师也          抗:抗争

D.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B.家训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女教导或训诫的话。我国古代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C.家谱是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又称族谱、谱牒、宗谱等。

D.”“”“”“”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 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 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 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 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 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 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 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3《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劝告,悬赏求谏,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给予下等奖赏。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使用夸张,以铁钉数量之多表现阿房宫的庞大与奢华。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汹涌澎湃的江水拍打江岸,展示了赤壁的雄奇壮阔。

8、按要求填空。

(1)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________。(《〈论语〉七则》)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________”两句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触发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宋荣子不逍遥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列子不逍遥的原因。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表明蜀国年代久远,“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说明蜀道弯多路险。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

(2)仰之弥高,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5)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江上行船恢弘阔大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将掠夺的其他国家的财宝运到阿房宫后,“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都不爱惜。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歌行(节选)

高适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注]①腓:枯萎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描写战前敌我双方部署军事行动的情景,动词“飞、照”说明军情危急。

B.敌人骑兵深入中原,来势汹汹,像狂风暴雨发动猛攻,衬托了战士们的形象。

C.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突出边塞的萧条凄凉,烘托了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D.八句诗虽是节选,却逐步推进,完整再现了战斗前、战斗中和战斗后的场景。

【2】清代学者吴汝纶评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时说“二句最为沈至”,“沈至”即感情沉厚深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句是怎样做到“沈至”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总丱(guàn):即总角。燕寝讲堂: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冠:婚礼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文中用作仕宦的代称。

C.博士: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又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

D.经文: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中的“注”是对经的注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如果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晚年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不要在无益的事情上尽力,对于弄清楚“仲尼居”是在闲居之处还是在讲习之所,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荒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个可。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35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每年有二百多天生活在环境艰苦的太行山区,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帮老百姓搞山区生态经济,最终让140万荒山披绿,帮千百农民变成种植“专家”,带领十万农民脱贫致富;而自己积劳成疾,因病离开人世。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请以“我看新愚公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微信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不少关于微信的故事。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与微信有关的故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