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倍和中谷元大臣拿中国的钻井平台做文章,把它想象成中国的军事基地,完全是 居.心.叵.测.,其用意是为了强化“中国威胁论”,为国会通过安保法案制造借口。
B. 这几天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刚才还晴空万里,不一会儿就阴云密布,此时竟然下起 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C. 24 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应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热切需求,为中国精神注入了 新能量,更好地聚.集.了国人强烈的爱国精神。
D.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千千万万中老年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引起了他们 强烈的感情共鸣。
2、下列各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人的心灵就像黝黑的泥土,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比如,当你因忙碌而憔悴时,能静下来,品清茗的芬芳,听微风的轻吟,疲惫的心神就会有所慰藉,甚至收获绽放的心花;当你感到思想干瘪、言辞匮乏的时侯,能坐下来,读古人的智慧,阅今人的风流,深邃的思想胚芽就会在心中茁壮成长。
A.“憔悴”“品”“微风”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黝黑的泥土”“言辞匮乏”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
C.“深邃思想的胚芽就会在心中茁壮成长”一句中的谓语中心语是“成长”。
D.“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后的“。”应改为“?”
3、朗读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句子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小明准备在小组探讨中发言,下面是她的发言稿:①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②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③“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④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⑤“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
A.③②⑤①④
B.③④①②⑤
C.②①④⑤③
D.②⑤③①④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 B. 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C. 留二万钱/与渊明 D. 渊明/不解音律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延之临去(_________) (2)渊明悉遣送酒家(________)(3)忽值弘送酒至(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4】陶渊明对王弘的态度如何?从哪些方面可知,请概括。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①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②,星河③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④,月照平沙⑤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潮楼”或“望海楼”,也叫“东楼”。②四畔:四边。③星河:银河,也叫天河。④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⑤平沙:平地。
【1】根据诗歌内容及“晴天雨”的注释,下列对“夏夜霜”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光照在平整的沙滩上,仿佛是夏夜的白霜。
B.夏夜里,月光照在沙滩上,洁白如霜。
C.月光平缓地照在夏夜的沙滩上,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霜。
D.月光照在沙滩上,给夏夜平添了一份凉爽。
【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写景由远及近。
B.“夕茫茫”既点明了所写景物为傍晚之景,也表明了傍晚之景模糊、旷远的特点。
C.诗的颔联描写远景,呈现了灯火阑珊之时的梦幻般的景色,对仗工整。
D.诗的尾联紧扣题目,向朋友发出邀请。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A 为huàn xǐing人们沉睡已久的文化情怀,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并从古人的智慧中jí qǔ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涵养当下生活,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特别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人如橼巨笔下pēn yǒng而出的 B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感,让人们目睹了中华文明的最美姿态,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3】B处应填的词语是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2)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 师表》)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① ,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② ,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填入文段空格中相应的句子,最贴切的一项是( )
A.①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B.①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②田野无语,画家们爱于悠然处静听桥之歌唱
C.①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交错和重叠构成丰富的画面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倾诉
D.①形象的交错和重叠构成丰富的画面,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②田野空旷,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2】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往往”一词在选文中出现了两次,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
B.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使文段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C.选文举例分说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桥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旧庭院
许冬林
①我很喜欢开白花的灌木类花树,像茉莉、木槿、栀子……开起花来,一朵朵都是心思简静,悠然芬芳。
②童年时,我家有一棵单瓣栀子,大伯家有一棵重瓣栀子,都是姑姑出嫁前栽的。花树长大了,开花了,我和堂姐刚好到了戴花的年龄。
③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已经将带露盛开的栀子花掐回来,就给我梳辫子戴花。我坐在窗台边的椅子上,闻着花香,觉得晨晓潮凉的空气都有殷勤待我的情意。我戴着洁白的栀子花,穿着杏黄色的连衣裙,背着小书包,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觉得整个世界都很美。觉得自己是一只白色的蝴蝶,幻作了人形,来人间游览,处处都有新奇和感动。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觉得那一段时光最有人间的美意。
④少年时读过一首古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读过就喜欢得要命。成家后,住公寓楼,住在楼上,养花不易。幸运的是住一楼的邻居家有个庭院,院子里栽有栀子花。我就有福气了,时常傍在阳台边,享受那摇荡蓬勃的花香,领受那饱满甜蜜的情意。后来,又贪心,终于抱回一大盆的栀子花,养在家里,一养多年。养到后来,就像养了一个女儿,一边欢喜一边念念放不下。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我们枕着花香入睡,浮游在花香里饮食起居,世事悠然,无哀无忧。
⑤有一年,在北京的一处广场边,看到人卖花,其中就有栀子花。那花枝叶稀疏,花开胆怯,眉目之间甚是楚楚可怜。可能还是气候和水土的原因,养得不够丰润有神采。我彼时离家已有些日子,再见栀子花,如遇流落在此的故人,又感动又心酸。身边有一位西北长大的朋友,我问他,知道那是什么花吗?他一脸懵懂茫然。他说他们那边没有栀子花,也没有莲藕,没有菱角……我听了,替他遗憾半天。我一直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有栀子花,有村庄的地方就有栀子花。人总要在水气和花气里长大。
⑥我奶奶年轻时守寡,她自觉是个不幸的人,自此穿衣再不穿艳色,连从前的绣花鞋子也摁进了箱底。但是,却一辈子保持着戴栀子花的习惯。初夏的浓荫下,坐着一位身穿藏青色斜襟褂子的老人,她头发绕在脑后,绕成一个扁圆的髻,髻边斜插一朵栀子花。她颤颤走动在树荫下,一阵一阵的香气软软袭来。戴花的奶奶,有着观音一样的慈悲温和的美。
⑦栀子花,开在南方多雨的庭院里,开在简洁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她多像一个素色的女子,没有遗世独立,也不轻易伤感。她只以一种温婉清美的姿态,将一种小格局的生活撑得格外饱满,撑得别具情味。
(选编自《散文》2015年8月刊,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南方的栀子花有哪些特点?请从色、味、神等角度加以概括。
(1)色:_________(2)味:__________(3)神: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第④小节引用古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开时节,一朵一朵的白蝴蝶落在绿叶里,灿然开放。”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第⑤小节,分析加点词语“感动”“心酸”的原因。
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乐观坚毅,引导你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月迹》中的奶奶童心未泯,有生活热情,带领你走进高尚的境地。请简要分析本文中奶奶的形象并写出她对你的启示。(80—100字)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 )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待: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 )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pēng(______)然一动 (2)兀自jié(_______)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2、阅读卜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小孩为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整齐地摆放好,但风总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于是小男孩想了一个办法。他去井边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橡木桶里。
然后小男孩发现那些橡木桶没有一个被风吹倒的,也没有一个被风吹歪的。
给自我加重,这是一个人不被“风”吹倒的最好方法。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