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吉林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常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垂髫”指童年,“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岁,“不惑”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B.古代表示降职的词有“左迁”“贬”“谪”等,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降职的意思。

C.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爱莲说》题目中的“铭”“记”“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D.《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间地点,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环境的寥廓苍凉。

B.边声、号角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朱自清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憧憬和崇高的理想。

B.《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其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几位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D.《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写了作者与日本友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的过程。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旁鹜   惊骇   矫揉造作   鸠占雀巢

B.秘诀   端详   彬彬有礼   与日俱增

C.赃物   灰烬   郑重其是   相得益彰

D.制裁   积攒   忸怩做态   形销骨立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实地探察             不言而喻             缅怀

B.情系中华             毫无选择             修身

C.不知所措             一番风顺             模式

D.格物致知             实验精神             盲目

6、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闻着桂花送来的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爱的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当每一朵花开时,都给我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A.“桂花”“自己”都是名词。

B.“在”是介词,“而是”是副词。

C.“淡淡的清香”是偏正短语,“安静古雅”是主谓短语。

D.画线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去掉“当”和“时”。

7、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附一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B.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C.最近,中科院一博士论文致谢走红,我终于大彻大悟,在求学路上,苦难不能阻碍一个有志气的人。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①于:向,对。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尚无蜡烛,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④戏:取笑。⑤而:能够,又能。⑥昧:昏暗。行:此作并列、行列。昧行:有释暗中行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③恐已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亲爱的同学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感受到了爱心的可贵,你们的精神世界也一定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的确,只要人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心,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无比美好的人间。请你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为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写一个主题语。(限于两个四字短语)

(2)自古以来,关于爱的名人名言有很多。其实你也能根据自己的深刻体会自创一句,下面就请一试身手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文默写:

1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4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5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杜甫《望岳》中 两句诗鼓励我们当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以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去开创未来。

7《春望》一诗中杜甫移情于花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复杂情怀的两句诗是:    

8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刻画,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次劫难?请简要叙述最后一次劫难。

(2)在我们连云港花果山山脚下的一处牌楼上,有一幅对联为:“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请你从下面花果山景点中任选一个,概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

景点:水帘洞、晒经石、定海神针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中华金叶椅,中国的金枝玉叶

①从中国的东北大地到西北高原,再到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遍及10多个省份数百个城市和上万个村镇,在城市公园、村镇街道、公路两侧,都能见到一种金黄亮丽的植物,或是高大的乔木,或是丰富多彩的造型,或是婉转曲折的模纹,她耀眼的金黄色,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人们心情愉悦,她就是中华金叶榆——被誉为“中国植物新品种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千亿级品种”

②中华金叶榆,其叶片娇艳喜人,人们也爱称她为“美人榆”“金叶榆”。中华金叶榆是中国人自己的彩叶树,因其源于中国,人们又骄傲的称之为“中华金叶榆”,是河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团队,历时10多年培育出的、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色榆树新品种,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没有高大黄叶景观树种的空白。中华金叶榆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获得中国、美国、欧盟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彩色林木新品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跨越5个温度带应用的彩色林木新品种。

③金叶榆颜色娇艳喜人,四季可观。在乍暖还寒的3月,随着紫红色芽孢的膨大,花芽吐蕊,叶芽绽放,一轮一簇的次第开启。随后,便会生出娇黄的嫩中,到夏初浓荫蔽日,满眼金黄。而冬季,她优美的树姿,或潇洒或飘逸,或俊秀或阳刚,细密的枝条搭配寒气结冰的雾松,在冷冽的空气中,充分展示出一种别样的美。

④中华金叶榆有很好的滞尘释氧能力,其叶片滞尘能力接近白蜡的10倍,新疆杨的5倍,释放负氧离子能力为普通白榆的两倍,对二氧化硫、铅复合污染物、氯气等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抵抗性极强,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⑤中华金叶榆是扮靓美丽中国的好素材。金叶榆可培育为乔木、灌木和工艺造型等丰富多变的苗木类型,应用于城乡道路、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工程。在三北及沿海地区,由中华金叶榆构建的“金光大道”“金色模纹”“黄金篱”有效丰富了当地的城市色彩,结束了我国高寒、高旱、盐碱地区及山体绿化中没有春夏秋三季俱佳观叶树种的历史,使原本只有在华北及以南地区才有的“红、黄、绿”叶片色彩交相辉映的景观,在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也得以呈现,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园林绿化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现在,提到驻守戈壁的“卫士”,人们想到的不再只有胡杨,中华金叶榆已经逐渐成为绿化西北荒漠的主力军。那一棵棵隐在风沙中的“金色护卫”,让那片三毛笔下的“天地玄黄”变成了郭沫若笔下的“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外江南。

⑦金叶榆,千家万户致富的“黄金树”。在2008-2014年,金叶榆掀起了行业的大生产热潮,从接穗到植林,成为苗农致富的“聚宝盆”。现在,金叶榆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涵盖品种培育、种苗繁育、苗木中介、砧木培育、工程育苗的特色林业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其产业总产值已达教百亿元,覆盖我国北方地区以及上万家企业,为近十万苗农带来了财富,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⑧中华金叶榆的叶片、果实、树皮均可食用且营养丰富,若种植在防震减灾区域、城市应急广场处,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作为应急食物储备,以备不时之需,100株乔木中华金叶输的叶片,可够一个小型防空洞的避难人员在没有水源和食物的情况下维持一周的生命。

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我国绿化建设走向深入,绿化主战场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从东部向西部推进,以中华金叶榆为代表的抗逆型景观树种正是大显身手之时。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华金叶榆,中国的金枝玉叶”点明了写作对象,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金叶榆是中国人自己的彩叶树,是世界上仅有的可跨越5个温度带的彩色林木新品种。

C.金叶榆的栽种使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也呈现出“红、黄、绿”叶片色彩交相辉映的景观。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金叶榆的名称、净化空气及美化环境的作用、经济价值等知识。

【2】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中华金叶榆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获得中国、美国、欧盟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彩色林木新品种。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那一棵棵隐在风沙中的“金色护卫”,让那片三毛笔下的“天地玄黄”变成了郭沫若笔下的“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外江南。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心

(1)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2)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3)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4)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5)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6)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7)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8)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9)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请仔细阅读3-6段,用原文来说说作者笔下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3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4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5我国的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秋天,本文就引用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你还知道关于秋的诗句么?请写出一句。(不得照抄原文中的诗句)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严禁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盏盏的明灯。这盏明灯,或许是知识;这盏明灯,或许是亲情;这盏明灯,或许是美德.....你心中的这盏明灯是什么呢?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心底有一盏   的明灯”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