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爱唱的歌曲是《高山青》。”
B.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C.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D.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抗战的地方。
2、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
一位顾客到某品牌专卖店购买相机,他对店里的相机都不满意。售货员小李说:“仓库里有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如果您想看看,我让人尽快送来。”顾客说:“我只能等半个小时。”于是小李给仓库送货员小张打电话说:
A.“小张,你赶紧把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送几台来,有顾客要看。你快点,别耽误了我卖货,影响了我的收入。”
B.“小张,现在店里的旧型号相机卖得不好,你把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送几台来。你别着急,路上注意安全。”
C.“小张,你务必在半小时之内把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送几台来。耽误了卖货,老板扣你工资,别说我没提醒你。”
D.“小张,请你在半小时之内把刚到货的新型号相机送几台来,有顾客等着看。辛苦你了,谢谢!”
3、下面与名著内容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跟随尼摩船长,乘坐潜艇,在海底两万里环球旅行的故事。
B.诺第留斯号潜艇是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可利用海洋来发电。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杀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堕落,逐渐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人。
D.曹先生是一个普通的教书人,有知识、讲道理、爱好传统美术,因为信奉共产主义,所以待人宽和民主,被祥子认为是“圣人”。
4、阅读以下文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而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中。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A.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出了一组当代“自己的英雄”。
B.画线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同类列举的省略。
C.加点词“寻找英雄”“恪尽职守”都是动宾短语。
D.“执着”这个名词修饰“坚守”,概括了英雄精神的实质。
5、选择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烂漫 喧嚣 交头接耳 旁逸斜出 B.漕运 序慕 锐不可当 油光可鉴
C.罅隙 檐漏 恹恹欲睡 张目接舌 D.鲜腴 僻邪 踌躇满志 夕日欲颓
6、判断下面一段文字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应当心胸开阔如大海,应该乐于助人,与人为善,试想,如果心眼儿比针鼻还小,老是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同学们相处得好呢?
A. 明喻 夸张 设问
B. 夸张 暗喻 反问
C. 明喻 夸张 反问
D. 夸张 暗喻 设问
7、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领域(yù) 襁褓(qiǎng) 寒噤(jìn) 拙劣(zhuō)
B. 妩媚(wǔ) 眩晕(xuán) 翌日(yì) 拾级(shí)
C. 祈祷(qǐ) 霎时(shà) 模样(mó) 顷刻(qǐng)
D. 扎寨(zhá) 酝酿(niàng) 腈纶(jīng) 徘徊(huí)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
(2)名之者谁______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
9、钟陵禁烟①寄从弟
[唐]李中
落絮飞花日又西,踏青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②啼。
[注]①禁烟:指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需禁烟火,只吃冷食。②杜宇:即杜鹃,又称“子规”。
诗意角度 | 联系诗文 | 归纳发现 |
叠词妙用 | 水何澹澹,①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 *从形态、色彩等角度进行描摹,增强视觉上的形象美 *(1)_____ *增进情感的强度 |
泉水激石,②_________;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 ||
满面尘灰烟火色,③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 ||
④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 ||
意象巧设 | 以“落絮”为例: 试问闲情都几许。⑤_________,_________,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⑥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______________ |
(3)联系“归纳发现”,请从以上两个“鉴赏角度”,为该诗写一段鉴赏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根据表格提示,完成①—⑥处古诗文填空。
【2】根据表格提示,作答(1)—(3)处。
10、阅读下面的“垃圾分类倡议书”,按要求回答问题。
垃圾分类倡议书
全校广大师生:
你们好!
为了使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处置,减少直至消灭垃圾污染,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美丽家园,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严正倡议。
一、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希望所有人主动去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确保能正确分拣各种生活垃圾。
二、要做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能分类投放垃圾,保证所投出的每一份垃圾都能很方便地得到回收利用或处置。
三、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大家要能利用一切机会,抓住一切机遇,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公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吧!
2021年4月21日
八(3)班全体同学
①格式上有哪两处错误?请改正。
②内容上有哪两处不妥?请改正。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3) ,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4)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5)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6)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7)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2、本学期学了《诗经》,同学对《诗经》很有兴趣,老师推荐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的内容,并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下面内容不符合《〈诗经〉第四》内容的一项是:( )
A.诗的源头是歌谣,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B.孔子的时候,“诗三百”就已经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C.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他们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
D.诗经的所谓“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近人的研究认为风是各地方的乐调。
(2)小明学习《诗经》第四,他采用了选择性阅读方法,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诗言志”——诗的教化作用方面来研究,请帮他完成下表。
《诗经》原句 | 原义 | 教化意义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 |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 ①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 ②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文化
①文化学的奠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1871年首先使用了“文化”一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学论著,罗列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一百六十四种,此后尚有不少新提法,争议甚多。
②各种文化的定义虽有差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产品,本人认同广义的文化定义,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③二百多万年前,人类开始打打砸砸制造较为粗糙的“旧石器”,用以采集狩猎。一万多年前,人类学会了磨制更为精致的“新石器”,用以耕作畜牧。旧石器,新石器,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是最初的文化,最原始的文化。
④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其实就是对自然环境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加工改造的历史。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逐渐增强,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加工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五岳之一的泰山,在地质运动中历经沉浮,到三千万年前大体形成了今天的样貌,它当然是自古而然的自然物。《诗·鲁颂·閟宫》说:“泰山嚴嚴,鲁邦所詹(瞻)。”这是二千六百年前的颂诗,可见其时泰山已属鲁国,已在人类活动范围之内了,其后秦始皇确实上过泰山,有石刻为证,字是李斯写的。刻石已毁,今存最早拓本是宋代的,后世登泰山祭拜天地的君王甚多,文人雅士来游览的更是不计其数,山上有许多建筑、石刻。泰山是中国名山中,添加人文景观最早、数量最多的。泰山被严重“人化”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合物。
⑤文化产生之后,与自然,与人类,共同构成了“世界”。但随着文化的迅速____,自然正在急剧萎缩。十九世纪的世界,被蒸汽机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先是被内燃机,再是被核能和计算机更加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创造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了。
⑥不过,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确实破坏了自然,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人类在不断提高创造力的同时,更必须增长管控自己创造力的智慧。我们不要忘了爱因斯坦的警告: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⑦那么新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呢?我的体会是,了解、研究人类的文化史,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史,是一个极佳的途径。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人,到底创造了些什么,想想其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反理的,哪些是非理的(注释)。在这之后,我们也许会明白,今天的人类,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注释)合理,即合乎理智;反理,即违反理智;非理,即不涉及合理与否。
【1】根据文意,第⑤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是_____。
A.传播
B.膨胀
C.发展
D.融合
【2】请说说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意答题。
【4】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二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创造了文化。
B.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源于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C.随着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人类改变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
D.本文能引起人们对于如何合理创造文化,改变世界的反思。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而,秋原和我就主张微而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生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救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金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因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泰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而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图;圆桥茅舍,桑树莫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到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格,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仲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疫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技灵答,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针,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葫磨了半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诺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雷,只是一味的时明浩荡。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逃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萧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有删改)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游览西溪 | 游踪 | 野趣 | 感受 |
微雨中游览西溪 | 方井旁边 | 参观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 | ①______ |
花坞的溪旁 | 在静莲庵堂喝茶 | 窗明几净 空空脱脱 | |
②______ | 引颈望景 | ③______ | |
船上 | ④______ | 悠闲自在 |
【2】作者写了“微雨里下西溪”的情景后,为什么还要写“前天星期假日”“又来约去西溪”的情景?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这里的“俗物”和“俗益”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青山怎么会“移上面前来”“又匆匆的别了”?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品鉴)
【4】作者的情绪常在字里行间流淌。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体会它们在表达的情感与抒情方式上的异同点。
【甲】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雷,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
——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乙】或许是心事渐老的缘故,我喜欢这样暗明的画面和场面,那份烟水渔庄的心情、总觉得对得起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继梦西溪芦花白》
15、文题二: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给全国青年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年少时与爷爷去割草,一场狂烈的大风阻挡了他们的归途。莫言被风刮倒在地,不敢前行。此刻看到年迈的爷爷即使双腿颤抖,衣服被风撕破,也毫不畏惧,未曾倒退半步,与大风勇敢对峙。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他的脑海中,给予了他无限勇气与力量。
一件事,一个人,听起来足够平淡也足够平凡,但恰恰是这样简单的人和事却拥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莫言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