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到春联中的传统文化后,你写了下面一段寻访心得。横线上的句子语序有点杂乱,重新排列后,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项应该是( )
春联虽然是一字一音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语言形式,①这是片面的。②它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③有些人却认为春联只是一种喜庆的装饰,④可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A.②③①④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寓言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B.《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容有《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穿井得一人》等。
C.“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示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D.美猴王后来又叫孙悟空,是菩提祖师给取的法名。祖师笑道:“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yùn) 吝啬(lìn) 菡萏(hàng) 人迹罕至(hǎn)
B.莅临(lì) 匿笑(nì) 收敛(liǎn) 不求甚解(kān)
C.莱畦(qǐ) 攲斜(qī) 秕谷(bǐ) 众目睽睽(kuí)
D.憔悴(qiáo) 确凿(záo) 尴尬(gān) 神采奕奕(y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山更青,水更碧。
B.京沪高铁开通以后,从昆明到上海的时间大约需要12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三倍。
C.《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D.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微环保”活动,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否养成的关键。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悲剧》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铭”和“说”都成为一种文体。
D.《未选择的路》作者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它们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就结构而言,新闻(消息)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记承天诗夜游》写于他被贬黄州,担任闲职期间。
D.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7、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原野开阔、大江奔腾、波涛汹涌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C.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揭示时序的交替、暗示时光的流逝,和旧事物中孕有着新事物的自然规律,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又含哲理。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香远益清_____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
③陶后鲜有闻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写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
B.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C.作者在文中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进行对比,使“爱莲”的主题更加鲜明;再通过“菊之爱”“牡丹之爱”进一步衬托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D.文章结尾运用了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孤芳自赏,永远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该诗统领全篇的是哪个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诵读这首诗,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谈谈你由此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10、各文学兴趣小组活动形式多样,话剧社最近开展了“对话青春,致敬经典”的主题活动,并打算评选出优秀演员。作为话剧社的一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下图是话剧社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话剧社委托你根据海报内容邀请你们班的语文江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你会对江老师怎么说?
江老师,你好!
任务二:有同学看了你们的海报,对你们话剧社的Logo(位于海报左侧)很感兴趣,请你向他介绍这一Logo的创意。
任务三:下面是剧本中屈原的一段独白,为了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请你对画线句的朗读给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从语速、语调或重音的处理方面任选两点作答)
屈原 (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11、请按要求正确、工整地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沾衣欲湿杏花雨,________________ 。(志南《绝句》)
(8)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9)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蕴含自然理趣,提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水浒传》中的英雄往往都有传神的绰号。请仿照示例,补充两个英雄的绰号或得名缘由,并写出你对英雄绰号得名缘由的探究发现。
示例:卢俊义因“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故有“玉麒麟”之美誉。
补充:时迁因善飞檐走壁,江湖人称“①_______;武松为躲避官府捉拿扮成行者,故称“行者”;晁盖②_______,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探究发现: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①“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②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③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④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堆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⑤见我再也没有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⑥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⑦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冬的近旁。
【1】选文写景别具特色,试就其中一种写法作简要分析。
【2】探究下列语句,写出你发现的结果。
①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②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③“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1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方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世外桃源,一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的蜿蜒古道,一部从魏晋遗风到大唐气象的文化史,一道尘封在历史烟云中的诗歌长廊……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条中华文化古道——唐诗之路,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国人心向往之的文化胜地。
这里的水平静而不阻滞,滩有急流而不汹涌,给人以舒畅的韵律感,尤其适于乘船游览。这里的山连绵而不险峻,层峦叠嶂而无登临之苦。水尽则登山而歌,青山绿水激发诗人无限的灵感。山水的尺度刚刚好,山水缠绕,百转千回,正对应着诗歌的起承转合,这自成一格的山水,抚慰了那些远道而来的诗人。一千多年前,数百位唐代诗人从钱塘江出发,经浙东运河、绍兴鉴湖,转曹娥江,溯江而上,入剡溪,过新昌,绕天姥,最后抵天台山石梁飞瀑,走过长路,先后完成了他们的朝圣之旅。这群纵情山水的诗人才子,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踏出了一条飘逸潇洒的“唐诗之路”。
材料二
从东晋的浙东运河,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再加上浙江境内溪流纵横、河湖遍布,无论向内还是向外交通都非常便利,这为游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唐诗中出现频率极高 的剡溪为例,它虽然不是一条大河,但是通过密布的水网,与更广阔范围的河流陆路勾 连交错,直至与长江水系连通。在唐代,诗人们大多乘船走水路,乘坐一叶小船,穿行于山水画廊之间,寄情山水,游目骋怀。李白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提及的樟亭、海门、耶溪、剡溪、四明、国清、灵溪、华顶、石梁等一系列地理关键词,清晰勾勒出唐人沿水路上溯、水尽登山而歌的游历之路,这条路不独属于李白,也是整个唐朝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与文化记忆的追寻之路。
材料三
自晋代起,浙江一带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开中国山水诗之先河,南朝谢灵运在越中(绍兴古称)创作并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山水诗派,书圣王羲之邀友兰亭修禊写就《兰亭集序》,这批超级厉害的文案高手,让这里的奇山异水名扬海内。再加上谢安东山再起、王子猷雪夜访戴、任公子南岩钓鳌、刘阮遇仙、十八名士等人文逸事,对于唐代文人来说,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他们来这里追寻名士的足迹。诗人们或从京、洛舟车南下,或自岷、峨沿江东流,络绎而至,临水登山,经丘寻壑。有的是仰慕名山、胸怀大志的“壮游”,有的是淡泊红尘、投闲山水而至的“隐游”,有的是官任在身、伺机酬唱的“宦游”,有的是风餐露宿、寻幽探秘的而行的“考察游”;还有的是“人未至而心已往”的“神游”……浙东浙西随处可见诗人们的吟鞭游屐、棹声帆影, ① 、 ② 记录着“唐诗之路”昔日的盛况。
作为浙东山水的骨灰级粉丝,谢灵运常常游履于山水之间,以兴奋和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方秀美山水,吟出一首首描绘山水的诗篇,还发明了一种便于登山的“驴友装备”——谢公屐。作为谢公的“铁粉”,诗仙李白“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四进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姥山,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二十余首瑰丽诗篇。贺知章、杜甫、白居易等也追慕前贤足迹,曾乘舟溯剡溪而上,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使新昌县东南的天姥山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座高峰。难怪有人说“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1】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将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关于“唐诗之路”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晋唐诗人们的频繁往来,成就了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
B.数百位唐代诗人为唐诗之路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篇。
C.诗人们的名篇佳作因唐诗之路的奇山异水而名扬天下。
D.山水与文化的结合,孕育出唐代诗歌独具灵性的气质。
【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15、有人曾这样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把思考交给了电脑,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行走交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诚然,人们在过分追求便捷、享受便利时,无形中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终生坚守的东西。作为中学生,也应该很好地自我反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曾丢失过什么?例如生活中的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等。
请以“不该丢失的 ”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叙写个人经历,也可以就此发表你的看法、抒发你的感情等。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