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         凭苏东坡的作品研究其内在的本性,藉此以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         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处何处,         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A.无论       但是              

B.因为       然而       便       总是

C.不管       然而              

D.不管       但是       便       总是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秦王矢遗镞之费   亡:丢失,失去

B. 追亡逐,伏尸百万   北:北边的军队

C. 斩木为兵,竿为旗   揭:举

D. 八州而朝同列   序:引、招致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事君②其称文小而指极大

剌世事    浮游尘埃之外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______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_______。

A.落地生根       置疑       不绝如缕

B.入乡随俗       质疑       若隐若现

C.落地生根       质疑       不绝如缕

D.入乡随俗       置疑       若隐若现

5、下面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一词起源于《周易》,将人文与地理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古人对人文的重视程度。

B.古代的人文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

C.中国文化尚群、尚和、尚力,注重整体思维,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各类事物都彼此联系,互相影响。

D.中国古人遵循大自然运行的重要规律,并引申出自强不息和开放兼容的人生的准则,因此,传统文化没有抱残守缺等糟粕。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认知应告别无限度“啃老”

提起文化符号,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孔子、书法等传统中国文化,两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秉承了中国文化的先驱与精髓。事关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宏篇叙事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譬如京剧,譬如书法,譬如造纸术,譬如中医。中国文化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彰显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彪炳着国人在现代性社会里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特别是在功利主义洪流大举进犯的文明危机下,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无需附庸风雅,也无需故作清高,在传统文化符号的推选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中国特色“古色古味”。

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是好事,至少说明其在开化性的文明发展史中有其立足之地。但我们又应该有所认知,与之相对应的当代文化缺失使我们的切肤之痛。

无限度的透支传统文化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中,我们鲜有看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对普罗性的大众而言,传统文化成了万金油——大家都大概了解,大家都为之骄傲,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对其体认也仅停留在骄傲和谈资的深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啃老”行为。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现代性社会的建构中被屡屡搬上台面,能够和国外媲美,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被用了再用;另一方面,当代文化的发展和架构始终落后半拍,或者说上不了台,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里面有个心态问题。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情结根深蒂固,固化的思维和逻辑锁导致的是容不下其他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存在,即使是当代先进文化也不能上升到“中国符号”的高度,对被抽查的大学生而言如此,对广大国人亦是如此。因为可能无需多想,提到文化符号,脑子里都会理所当然的将孔子、书法、中医等“文化元老”拿出来,这已经变成一种毋庸置疑的体认习惯——这就衍生为在文化符号选择上出现的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的情况。

另外的问题还在于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中,功利主义泛滥,肤浅和偏执文化如洪水猛兽,文化多元化的一种弊病就是文化冗杂繁多,核心文化价值缺失。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因为即使是传统文化都会出现最近的“糟粕精华”如何界定的学术争论,而当代文化虽然批判性和抵制性大有,却依然不能消弭和摆脱落后和腐朽文化的扰攘侵蚀。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下,当代文化缺少“领头羊”,既有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尚需锤炼,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需要拯救和弘扬的,正是那些身处庞杂文化侵扰的“中国味”,譬如鲁迅,譬如鸟巢等等。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情况下,中国当代文化既要自证清白,出污泥而不如染,还要自我升华,自我琢磨。而这一切,都得依靠国人的力量,那么在这场当代文化符号的提格与抛光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纠偏——不能无限度“啃老”。——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

A. 文化多元的弊病是文化的多样化,然而核心文化价值缺失。

B. 文化符号选择出现趋同性和理性化及其与日常文化趣味的分离。

C. 文化功利主义、肤浅和偏执文化影响当代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

D. 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自证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京剧、书法、造纸术、中医等等,这些祖辈先烈世代相传的“中国味”实际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B. 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显示着国人对历史的一种认知和阐释,常怀缅怀传统文化之心能实现价值观的自我扬弃。

C. 当前,传统文化符号被大举推崇,不但如此,我们也已经常看到,大多数将其托起至扬弃和革弊的层面。

D. 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符号岌岌可危,譬如鲁迅、鸟巢等等,尤其需要我们的拯救和弘扬。

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摹写蜀道山势高危和人们行走的艰难无奈情态。

(3)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________,它至今仍为人乐道认可。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矢志不渝、“九死”不悔地坚守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将宫中之事先咨询董允等良臣再去实施,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营中之事先咨询将军向宠,就能军中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舟”不仅是古时载人远游的重要交通工具,也作为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_____________,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8)我自横刀向天笑,_____________。(谭嗣同《狱中题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啼声哀婉的杜鹃传达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凄凉之意。

(2)同是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的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谈到“文”与“质”辩证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怀之情,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3)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例如“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高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城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7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因病辟去四川制置一职,乘舟东去。八月十四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晚赴知州刘邦翰设于黄鹤山南楼的赏月宴会。②老子个中不浅:东晋庚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殷浩等人秋夜登南楼,曰:“老子于此处兴复(恢复)不浅。”老子:老夫。作者此时地位与庚亮不相上下。③空敝黑貂裘:用《战国策·秦策》的故事。苏秦游说秦王,十次上书均未被采纳,资用乏绝,所穿黑貂皮衣服也已破旧不堪,只好离秦返家。④沧洲:水边之地,隐者所居。此处指故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新梦”,未曾料到,下以“忽到”照应,并传达了宦海沉浮的悲伤之情。

B.“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诗人以庾亮自比,仰慕庾亮的丰功伟业,感叹自己一事无成。

C.“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写月色,“秦”,泛指江北以外的地方,“楚”,指江汉一带。江北江南,长烟一空,皓月当空。

D.“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离合”,这里用作偏义复词,意分裂,山河分裂,月光仿佛笼罩着无边的“清愁”。

E.这首词的意境豪放、阔大,风格飘逸潇洒,激奋中带有苍凉之感,可以看出它受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响。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初,尚书省柄臣构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有旨: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入白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谢让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C.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D.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唐宋时,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直至明清,各部仍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

B. “律学”于此处是指中国古代研究、注释法律的学问。始于西汉,原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因古代法律多称“律”而得名。

C. “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各级职官均由吏部按照规定铨选举官。

D. “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有等辈、群类之义,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比如兵曹、功曹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让一身正气。担任南台御史时,皇帝让他与被他审理过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众人为此担忧,他却能仪态安闲,如若无事。

B. 谢让正直敢言。郑阿尔思兰遭遇冤屈被诛杀抄家,尚书省罢免了权臣,却无人敢为郑  伸冤,谢让明正其冤,把抄没的家产归还他家。

C. 谢让深受皇帝信任。他的建议多为皇帝采纳,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决的事情都要让他参与商议,再上报朝廷。

D. 谢让宽厚待人。下属官员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认为对事情没有影响且担心该官员被免职,便说是自己签的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多年前,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年轻的我,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

100多年后,站在历史的潮头,新时代的青年们用各自的行动写下了不同的答案。冬奥火炬手宋玺,逐梦军旅,以一身戎装点缀青春;郑州医生于逸飞,地铁逆行,跪地救人诠释医者仁心;“火箭少女”周承钰,百折不挠,点亮航天漫漫征途;侗族姑娘张国丹,舍弃高薪,返乡唱响非遗传承之曲……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回答百年前陈独秀提出的问题,发表在学校校刊上,署名为李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