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牡丹江高考二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第四代核电快堆核主管道及裤行三通在河北研制成功,对于推进核燃料封闭式循环、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 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友好团结、勤劳善良的兰州市民人人参与,同心协力,终于使兰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C.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近日表示,未来会积极把握国家“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

D.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自从1987年被发现后,我们研究宋代船舶制造技术和民间瓷器烧造技术就有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3、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4、下列句子与上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风雨纵横乱人楼

B.天风直送海涛来

C.江上风清一燕来

D.山色迎人秀可餐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孟子文章“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痒序”就是地方上的学校。

B. 中国晋代以后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是“国子学”,北齐改名国子寺,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D.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其名始于西周,西晋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国子学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都是最高学府。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的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的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说的“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除了装饰的作用外,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已发现的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这些瓦件的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这些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其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遣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了解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的制度来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多,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唐代出土的实物中除了大量兽面脊头瓦之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中,还普遍出现了在建筑正脊、角脊、前檐瓦面上设置陶制或金属制火焰宝珠作为装饰的做法,使建筑整体更为华丽精致,同时起到瓦钉的作用,这也是东汉明器与九原岗北朝壁画中叶片形钉帽造型的延续。

北宋后期,“仙人走兽”的面貌已与明清时比较趋近,这应当是经历了较长时间演进后制度化的结果。两宋绘画中的亭台殿阁上,皆形象地描绘了包括各类走兽在内的脊饰。

经历了北宋时期的定型和金元时期的发展,脊兽的使用到明清时更趋向制度化,造型上也发生了新的改变,既不似魏晋南北朝模印的质朴风格,也不似唐宋堆塑的夸张风格,而是呈现出高度程序化的特点。其制作趋近于在方整的空心砖上加以雕饰,大型吻兽则用数块空心琉璃砖拼合,体块感十足。虽然脊兽的类型、方位大致继承了前代,但是调整了宋式脊饰中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以见“威仪”。明清是古代集权制度加强的时代,这在微观的建筑装饰上也体现出来。

(选自于志飞、王紫微的《麟角峥嵘数脊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脊兽是常出现在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的种装饰,能使屋脊轮廓富于变化、造型繁简有度,并呈现出屋脊的构图美。

B.考古发现,至少在春秋晚期,我国传统建筑已经开始使用瓦饰,其样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羊角形、人形等。

C.脊兽大约起源于东周,已发现的最早的瓦饰的捏塑方式表明当时的瓦饰还未大规模生产,还未形成制度化、批量化。

D.秦雍城遗址出土的陶制建筑构件和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等考古发现都能够说明脊兽来源于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传统的木构建筑中,能够起到固定瓦件的作用的除了脊兽外,还有能够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的钉帽一类的瓦饰。

B.先秦到南北朝的脊饰样式少、工艺变化大、具体形象细节缺少统一制度规范等原因使得脊兽的制作和使用发挥空间很大。

C.“仙人走兽”是脊饰的一种,经历较长时间的演进后逐渐制度化,在北宋后期已相对定型,样式与明清时的比较趋近。

D.脊兽在北宋时期定型,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在明清时期更趋向制度化,并且造型的风格在明清时也呈现高度程序化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瓦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瓦饰的生产逐渐由捏塑转变为模制,出土的瓦饰实物中多为兽面脊头瓦。

B.莫高窟晚唐五代寺院建筑类壁画能证明我国一些古建筑沿用叶片形钉帽造型的火焰宝珠作为装饰,固定瓦件。

C.瓦当是传统木构建筑上只放置在脊兽前端的一种瓦饰,比如在东汉陶楼上就有装饰于脊端、上下三个叠在一起的瓦当。

D.明清时,脊兽在设计上改变了宋式浓郁的民间性,追求庄严整肃,显示皇家威仪,体现出明清时集权制度的加强。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杜甫《蜀道难》)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和铠甲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_____________”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通过写鱼游石潭的情景间接表现潭水的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自怜自答,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写内心愁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草”随时序而荣枯,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边际。古诗词中写到边地苦寒或抒发感伤之情时,常以草来映衬或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描绘打猎场面气势宏大、威武壮观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表达“万物各有主宰”这一哲理时,认为不是自己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点也不该占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写下面古诗文空缺的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如娇》)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蒋捷

梨边风紧雪难睛,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绒】窗小,人隔翠阴行。

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

【注】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

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

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写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

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选自《宋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通判:官名。宋初,为制衡各地权势过大的藩镇,乃派朝臣通判府、州的军事,和地方主官共同管理政事。有考察知府或知州忠贞程度的任务。

C. 嘉祐: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 老成人:指年高且资历深厚的人,带有贬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方说得心服口服。

B. 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 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仓中的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方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 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其中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1)在本次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担心”一词共出现了13次。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讲“放心”,让国民信心满满,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放心。但一个真实的中国,应当是既有放心,也有担心。一个国家、民族如此;一个人也应是这样。

(2)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于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有些是有益的,而有些是有害的,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地删除它!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