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壮也,犹不如人

A.夫子哂 B.牛何

C.厚,君之薄也 D.孝公用商鞅

2、对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赏析:酒味并不淡薄,只是词人的愁太重了,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词人在这里以酒之淡反衬愁之重。一个“淡”字写出了词人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B.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赏析:这句词人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对比周瑜破曹时的风流俊雅、年轻有为,自己头发花白、功业无成,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赏析:本句词人运用写实的手法,故国的“雕栏玉砌”应当还在,然而物是人非,“朱颜”已改,引起作者无限的感慨。

D.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赏析:这里用“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的形象之美,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拭了拭额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黄宗英谈到演员赵丹之死时说:“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 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急冲冲跑来对母亲说:“着火啦!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遮盖了大地!”

4、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5、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饥瑾 舞雩()   莫不中(zhōng)音 膝之所踦

B.怵然 喟(wèi)然 千乘(chèng)之国 踌躇满志

C.戌守 肯綮(qìn) 毋()无以也 新发于硎

D.铿锵 哂(shěn)笑  夜缒(zhuì)而出   以俟君子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

苗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叙述自由而客观,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他”短暂而平淡的的山居生活,意蕴深刻,发人深省。

B.人物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一条“暗线”,“他”进山时“期待”,山居闲游时“快乐”,遇假隐士时“失落”,居山洞时“清净”,寻隐士未果时“黯然”,翻报纸时“意外”。

C.小说多处引用古诗文,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契合小说主人公向往隐逸的形象;还使小说语言在“白话”中见“典雅”,可谓“雅俗相间”。

D.“他”因为酣睡时受到了掉在枕边的一条蛇的惊吓,而食不香,寝不眠,一天天的憔悴,所以决定搬到一个附近的原始山洞里去,在那里“他”过起了无欲无求的隐士生活。

2请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点,这性格特点在小说中又是如何体现?

3文中划线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请说明缘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这可从“夫子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2)_____________,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4)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吴文英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寒压重帘幔拕①绣。袖炉香,倩②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旧相思、偏供闲昼。春澹情浓半中酒③。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注)①拕:同“拖”②倩:同“请”③中酒:因酒醉而身体不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晴波远岫”勾勒出晴空如洗、水波荡涤、远山如黛的春天的美好景色,具有画面感。

B.“倩东风”中的“倩”与“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倩”的意思是不同的。

C.“花讯催时候”写闺中人对春的盼望,“旧相思、偏供闲昼”流露出对相思之情的厌恶。

D.“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用清瘦的梅花比喻闺中人清瘦的形象,将“闺怨”一笔托出。

E.词的上片从室内和室外描绘了暮春明媚的景象;下片借花写人,抒发作者对故人的相思之情。

2吴文英写景工丽,请分析“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是如何描写春日之景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道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憧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B.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C.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D.生徒悉集/莹夜读倦/乃不觉/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李孝怡《礼》上座/博士严/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乃不遗一字/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B.“孝昌”,是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莹勤奋好学,声名日盛。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偷偷地等父母睡下,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声誉更盛。

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

C.祖莹直爽侠义,受人赞美。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因此他周围的士人越来越多。

D.祖莹博闻多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所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行参军,甚见重。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上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姑娘从后面走来,看到了残疾青年的窘境。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一扔,硬币刚好滚在那青年人的轮椅下,她走到青年人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你的轮椅下了。”说着,就把轮椅稳当地推上了台阶。姑娘说了声:“谢谢!”就捡起钱走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