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人们措手不及,导致十余万人丧生。

B. 奥佛士坐在石头上弹奏他的七弦琴,几只狮子卑躬屈膝的伏在他面前。

C. 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D. 所有这些选 出来的作品,均属雅俗共赏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若春景明   政通人

B. 亦无穷也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C. 长烟一空   异二者之为

D. 重修岳阳楼   记之而去

3、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多听听消费者的吐槽,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让直播带货不“带祸”。

B.好的初衷是否与好的结果相统一,还要看手段是否文明合法、合常理。

C.火箭控制系统软件部分做了大量更改工作,飞行软件代码重新编写了30%左右,目的就是适应发射轨道的变化。

D.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hài 伛偻提   一碧万(qǐng)   风雅

B.(gèng)   樯倾   晖夕阴(zhāo)   言不及

C.(zūn) 有礼 筹交错(gōng)   回路转

D.yòu 横无际   不惊(lán) 雾凇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亷。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髮: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髮: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茬:草垫。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悉割半为  薪______

②明去   旦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结合全文举例说明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B.从“明月几时有?”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C.“高处不胜寒”揭示了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表达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展现的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校准备在11月份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面是有关“研学旅行收获”的圆环图,请仔细读图,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研学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12字)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

(3)有的家长不支持研学活动,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加减乘除的世界

李子燕

①父亲的抽屉里有一把老式珠算盘,木框和细杆是浅褐色的,算盘珠是白色的。有事儿没事儿,他喜欢戴着老花镜,熟练地拔弄那些算盘珠。偶尔,我会调侃他,口算就能完成,干吗非像账房先生似的?偶尔,我会督促他,与时俱进使用计算器。父亲并不气恼:“珠坚梁正角分明,加减乘除账目清。这珠来珠往的妙处,你还不懂吗?”

②七十多岁的父亲并不显老态,多年的会计生涯,令他的头脑始终睿智敏捷。因此,我拒绝把他当成古稀老人;换句话说,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年轻时的模样,只不过头发花白了一些,皱纹增多了一点儿。

③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拥有一套神奇装备——算盘、账簿、钢笔。每当春耕秋收,村里有账目需要统计,他就会起早贪黑坐在桌旁,左手翻阅厚厚的账簿,右手快速地拨动着算盘珠,指法娴熟。时而左手翻得累了,便轻轻向指尖吐些唾沫,当作润滑油;时而右手略停下来,拿起笔快速记录着;再反复对比,确认准确无误后,才继续拨动算盘珠……全村年终大结算,也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天寒地冻,他顶风冒雪去附近各个小队作统计,为的是让家家户户“仓中有粮,账上有钱,心中有数”。几个小队的会计都是新手,对父亲的业务非常佩服,亲切地喊他“李叔”,或者尊敬地称他为“李会计”。几乎所有认识的人,都夸父亲算账快、账目明晰、井然有序,无论是统筹还是预算,无论是村里的大账还是各家的小账,从未出现过丝毫差错。于是,慢慢地,十里八村都知道了“李会计”业务精湛,每每他们村里遇到难题,就特意过来邀请父亲去帮忙,父亲也都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完成。

④上小学后,父亲的“会计”身份,令我感到无比的荣耀——四年级时,全乡举行数学竞赛,我竟然取得第一名;接着代表乡里去县里参赛;后来又代表县里,去省里参赛……当学校举行表彰大会时,我听到最多的话是——“虎父无犬女,这丫头将来是清华的苗子!”10岁的我,从此种下“清华梦”,尽管后来没有实现,但至今仍在心底闪亮着。从此,我更加崇拜父亲,常常学着他的样子,“三下五除二”地拨弄算盘珠;也效仿他的样子,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偶尔还帮助老师批改卷子。当然,也跟父亲一样,从来没出现过差错。

⑤再长大些,脑袋里的想法逐渐多了起来,这把长方形的“神器”是谁发明的呢?父亲回答: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我追问:古代谁啊?父亲被难住了,摇了摇头,常年拨弄算盘,竟然不知其来处,总是有些遗憾。后来,他去县里参加会计培训,第一时间跑到新华书店查阅资料,回来后第一时间讲给我听:“珠算盘起源于北宋时代,运算方便、快速。中国是算盘的故乡,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关于算盘的来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分时期,据说是关羽所发明,当时叫算板……”

⑥历史究竟怎样,虽暂时无法考证,但关羽的名字已经令我激动不已。谁都知道,他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估仁勇成显”的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那么算盘与他产生关联,立刻从单纯的运算工具被提升到一种精神高度,仿佛每一粒算盘珠都镌刻着“忠义”二字。父亲用手拨动着算盘珠神情比我更加庄严凝重:“丫头你看,这算盘珠不拨不动,一拨就动,要想最后不出错,我们的心里必须有颗定盘珠,这才能把握整体方向。做人啊,跟珠算一个道理……”

⑦彼时年纪小,只道这句话是简单的珠算法则;如今人到中年,慢慢悟出其中的人生奥妙。如果某天回娘家,父亲再问我珠来珠往的妙处,我想我的答案会很清晰了。其实,“珠坚梁正角分明”,正是父亲品格的写照,他一生勤奋严谨、思路清晰,以大隐隐于世的态度,过与世无争的生活。春去秋来数十载,岁月的风,染白的只是他的头发,却无法拨乱他心中那颗定盘珠。无论何年何月,身在何处,父亲都能唯实是求,珠起还落间,“加减乘除账目清”,清清爽爽面对流年碎影。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6月23日,有删改)

【1】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父亲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第③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

【3】“我”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父亲”的世界中“珠坚梁正角分明”的用意。

10、   豆花儿三开

吴昌勇

①陕南黄土赛黄金。相比成片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不高的黄豆不是农田里的主角,也不是饭碗里的主粮。黄豆生来硬气,是不挑剔的庄稼,通常播种在向阳的沙土地。

②春深,泥土被阳光的酵母活化。伴着农人高举的锄头接地,一个个大若碗口的窝坑,盛情等待着圆滚滚的豆子如春天的雨点落下。少则十天,多则半月,黄豆从大地的怀抱中抽出新绿,指甲大小的叶芽如婴儿柔软的唇瓣,嗷嗷待哺。

③夏天的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藏在叶子背面的,是豆花儿明媚的笑脸,如野葛花,清瘦玲珑;似荞麦花,素净内敛。或白或紫,或胖或瘦的花朵,如无数翅翼颤颤的蝴蝶,在油绿的豆田里翻滚一簇簇浪朵。花香袅袅,母亲头戴草帽,弯腰在豆田里除草,豆花儿大小的汗珠,从洒满阳光的额头轻轻滑落。晌午,日头的万道光芒如一柄柄鼓槌,敲打着豆叶蒙起来的大地鼓面,欢快热烈的音符在豆荚里排列成饱满的豆粒。黄豆粒婴儿般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带给豆田一片蓬勃的生机。

④秋夜里的豆田更是美丽。逐着夜风起舞的萤火虫,为肥壮的豆秆挑起晶莹的灯盏,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次成簇成片,温热的豆田再次迎来明明暗暗的一地碎花。劳累了一夏的母亲,隐约听见不远处的那片豆田,传来丰收的夜歌。那些被她用汗水呵护长大的豆子,高举着荧光的花朵,在豆田里狂欢,也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秋收布置盛大的庆典。秋色一日浓过一日,伴着南飞的雁群,漫山红叶围着一地豆黄,沉甸甸的豆荚将豆秆压弯。豆田里,母亲的腰身比豆秆压得更低。她要趁着天高云淡,在豆荚还没有炸开之前,将它们搬到屋前的晒场。(甲)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

⑤转眼年关到。腊月最后几天,农家厨房年味渐浓,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满满当当俨然蔬菜仓储,一抹抹光鲜的色彩,让灶台的四周首先有了春的气息。乡间人认为,在迎春的菜谱里,水嫩爽滑的豆腐,是植物精华调制的奶酪,浓郁的豆香能消融大鱼大肉的油腻,让舌尖漾起暖暖的春意。

⑥母亲用升子从粮柜里舀出秋收的黄豆,有节奏地颠动着簸箕,肥圆肥圆的豆子,哗啦啦落进笸篮里。在母亲看来,做豆腐和种地一样,最好的籽种撒进田里,才能开花结果。干瘪的豆粒和泥沙,会坏了自己做豆腐的手艺,也损了黄土地的名声。在完成最初的分拣之后,豆子摊薄晾晒在竹篾席上,让每一颗都露出秋黄的原色。

(乙)磨豆腐,不仅是磨豆子,也是磨水性,磨心性,磨脾性。清亮清亮的山泉水,能让豆粒的身子骨松泛起来,让豆壳如隆冬的腊梅花一般绽放,让放在灶头旁的小水筲里溢满醇厚的豆香。天擦黑,父亲早已经将屋檐下的石磨擦洗干净,搬上半人高的磨架。父亲握着拐把,沿着磨身推拉出一个浑圆的弧线。母亲则将早已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从磨眼里喂进去。石磨里滚动的声响,好似天边遥远的春雷,磨沿周边满挂着雪白雪白的豆浆,牛乳般牵着长线落进广口木盆。母亲从木桶里捞起最后一勺黄豆灌进磨眼,转身用细纱布滤去豆渣。豆子的原浆从布眼里涌出,如泉眼的清流淌入灶台上的浅口盆。见状,我便赶紧将晌午拾回来的木柴塞进灶膛,把锅暖热。

⑧最终让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是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母亲将豆浆入锅,先是小火温煎浆汁,待锅里腾起热气,再大火提香。而后,就着铺满锅口的热气,从泡菜坛舀出一勺一勺酸汤倒入沸腾的豆浆里。少顷,泛着油光的豆浆,在卤汁中结出雪白的絮朵,一眨眼工夫,又如初晴的天空,云朵绕着日头倏然散开。起豆花了,满锅的豆花儿!雾气沉沉的灶台背后,母亲舀出几朵豆花儿放在碗里。案板的另几只碗里,是提前切好的蒜苗,是红油辣椒,是陈年米醋,有时还有少许只有母亲才清楚的香料。“就热吃,凉了伤胃呢。”母亲递话道。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端起碗便狼吞入肚。那份豆香,那份滑溜,那份酸辣,成为乡村少年冬夜里最值得回味的丰年馈赠。

⑨放下碗筷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早已将白嫩嫩的一锅豆花儿捞入铺着细纱布的竹篾筐,用木板压稳压瓷实。天亮之后,揭开纱布,便是满满的一筐豆腐。母亲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小水缸里浸泡着。水做的豆腐离不开水,否则就失了新鲜,就会变柴,不再细腻如膏。

⑩做完豆腐,年就真的到了。和棉朵一色,和白米细面一色,和瑞雪一色的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景。和豆腐一起端上餐桌的,就是一份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

(有删改)

1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多幅农家劳动的场景,请用短语形式概括出来。

2通读全文,说说“豆花儿三开”具体是指什么。

3语言赏析:

(甲)语言表达及效果。

(乙)句子含义与作用。

4结合文中的描写,说说母亲的形象特点。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的理解。

11、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国粮食产量从2012年的61223万吨,提高到2019年的66384万吨。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2亿斤;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470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粮食连年丰收,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

(摘编自《始终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人民日报》2020年08月07日)

材料二:

在粮食供给方面,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自然条件的极大约束。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俄罗斯的1/9,美国的1/5;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惊人。人口增加、饮食结构改善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加,都使得我国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如果按照人均每年粮食消费量400公斤计算,未来一年至少要保证6.4亿吨的粮食需求总量。虽然我国目前三大口粮—大米、小麦、玉米的国内自给率平均在97%以上,进口粮食以品种调剂为主,但巨大的消费量仍然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3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8551万吨。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将处于粮食供需的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危机意识不容放松。

全球疫情暴发后,一些粮食出口国立即宣布限制粮食出口,以确保本国粮食消费。3月,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宣布开始封国,世界小麦第一出口国俄罗斯在7月初宣布,计划将俄罗斯粮食出口配额制常态化。截至目前,包括俄罗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至少13个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出口限制措施。疫情、蝗灾、洪水等因素,必将极大影响粮食生产、储运、加工、交易等各个环节,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对粮食进口国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

(摘编自《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大众日报》2020年08 月20日)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浪费粮食虽然看上去是个人行为,但却可能产生全局性的危害。粮食产业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开源节流,才能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凤田说。

制止餐饮浪费,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手段,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重塑,加快形成全民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气。

(摘编自《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1】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水平的一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因素使我国处于中长期粮食供需紧平衡态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通过推动粮食安全观念的更新,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B.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C.虽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达到97%以上,但伴随着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成为第一大粮食进口国,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1.3亿吨。

D.浪费粮食不只是个人行为,它还会危害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接近年产量的6%,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刻不容缓。

【3】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遗失的灵魂,也许忙碌的你慢一点,它就能追上;

突来的病毒,也许好动的你宅一下,它就会消失;

动与静,快与慢,进与退,得与失……看似矛盾,其实相通。也许生活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但生活就是这样子,甚至有时你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子!

上述文字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事实,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展开议论,也可以介绍某一种生活现象或常识……结尾部分务必使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子”这句话。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