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收紧肌肉  万水千山  夜幕笼罩  竹木青翠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我很想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问题的?(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C. 一个搞人口普查的青年问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 “您今年贵庚?您的配偶还在吗?(解说:这句话表述不得体。)

D. 许知远的“偏见”或许是一种与当下快餐文化极不合拍的深入思考。( 解说:“‘偏见’是思考”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能用最好的砚台,却也能用最坏的书房。 对于一个蛮荒之地,完成了科举的零突破,确实称得上是“破天荒”了。 海南人一直把苏东坡当成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①当年,很多人听说苏东坡在海南授课,不远千里追到海南,跟随苏轼学习。

②在他离开海南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兴奋地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③时至今日,海南依然留存着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帽,甚至还有东坡话。

A. ①③②   B. ①②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3、读下面诗句,没有体现进取精神的一项是(     

A.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鱼化石》)

B.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复活的土地》)

C.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从它发现自己。(《镜子》)

D.河流呀/你奔跑着又跳跃着/越过莽野又跌下崖壁/从不休息也不畏惧/你要到哪儿去呢/我要到东方去。(《河》)

4、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不期而至的疫情,让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成了轰轰烈烈的“网红”。他号召党员医生以身作则,走上抗疫前线;呼吁市民宅家抗疫,“闷死”病毒,人们称专业直率、幽默的张医生为下一个“钟南山”,他是当之无愧的

A.不期而至

B.轰轰烈烈

C.以身作则

D.当之无愧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弦而之   (2)期年出之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本文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序中“丙辰中秋”点明时间,“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作词地点。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简析“朱阁,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小语读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发了一条朋友圈,大家纷纷留言。

小语:今天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震撼了!正是有这样的人,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看世界:普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堪称君子,每个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错了。

新:你的格局决定你的人生。

小文:我们与社会息息相关,每个人的行为都将决定社会的发展。

【1】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表现忧乐观的话?请写下你的留言,留言中要明确观点。

我:

【2】小语给你发来私信,邀你一起参加主题为“忧乐精神”的征文大赛,请你写出一条能表明“为国为人民解忧,无私奉献”证明此征文主题的事例材料。

【3】网名“看世界”说范仲淹堪称“君子”,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君子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

【4】写出表达“君子自强不息”含义的故事名称,请你举出一例。

【5】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国家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默写。 8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右手秉遗穗, (白居易《观刈麦》)

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7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

8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切合他们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很多文学作品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各种各样,不同读书人有着不同的文学标尺,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读书人对“经典”也会有相近的认识。这样,有些作品的“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的边界,有些作品的“经典性”只在特定区域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所共有的爱恨情仇,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教。

③这印证了一种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区域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的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精英们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就是事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构成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就这样跨入了门槛。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就可能过不了经典化的门槛。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界限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知识精英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原文韩少功,有改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控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合力,使经典的价值历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西游记》能成为经典的原因。(至少说出两个)

10、刷屏致命

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睛也离不开屏幕。然而,伦敦大学学院(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早在20123月,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在参与者紧盯屏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会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有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没有听到。

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没留意,或听到了没记住呢?2016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到声音并产生感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聪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大减少了。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为他很有可能没听见你在说什么。

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隐患。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遭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危险……

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1】阅读全文,请你谈谈“沉迷刷屏”的危害性。

【2】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各题。

读书本应很快乐

(张培锋)

①如今很多人都认为上学读书是一件苦事,有媒体报道,有的孩子,甚至因为学业的压力而自杀!这类消息让人叹息不已。我一直以为,读书应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求知是人类固有的天性,顺应天性的事怎么会是痛苦的呢?很多古人留下过吟咏“读书乐”的诗文:“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着这些文字,我们自然会进入一种徜徉书海、遨游探索的无穷快乐之中。从“蹉跎莫遣韶光老”“起弄明月霜天高”等诗句看,读书当然会很辛苦,读书需要我们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需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这些都不在话下。但我们没有听说过谁会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读书生活而去自杀的,因为这“苦”的背后是一种无穷的快乐,这种源自内在心灵的读书动力难道是那些“考试”“升学”等等“压力”能够比拟的吗?

②“读书”和“上学”在很多时候本应是同义语,特别是那些处在求学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进入学校就是为了来读书的,这一点本应毫无疑义。但是曾几何时,“读书”和“上学”分裂了,我就听到不止一个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喜欢读书,但是讨厌上学。”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推求再三,不得不归之于我们的教育体制。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林语堂就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抨击过学堂教育体制下读书的异化。他写道:“因为学堂假定你们不会读书,不肯读书,所以把你们关在课堂,请你们静坐,用‘注射’‘灌输’的形式,由教员将知识注射入你们的脑壳里。无如常人头颅都是不透水的,所以知识注射普通不大成功。”这篇文章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很亲切。

③可惜的是,林老先生的鼓吹,似乎没有起什么作用。时下的教育,已经不限于“注射”和“灌输”,读书的本真目的丧失了。小小的年纪,眼近视了,背驼了,大脑麻木了,心灵暗淡了,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考试机器、分数奴隶。而所有的这些戕害,竟都打着种种冠冕堂皇的旗号!在我看来,教育其实很简单,中小学阶段,不过是培养孩子们对读书的兴趣,体会到读书是一种快乐的事,懂得该读哪些书而已。换句话说,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一颗热爱读书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自然会生长发育,发芽结果。然而,时下的教育正好相反,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是一颗仇恨读书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也会结果,但会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果实呢?

④钱学森先生临终前,提出过一个耐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竟难倒了这位破解过无数难题、制造出原子弹的著名科学家。很多人一听“杰出人才”“大师”等词,便向大学教育中去寻找答案,当然,大学的教育体制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以为根子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根子在弥漫全社会的浮躁心态!总以为孩子多做几道题、多上几个班儿就会成才,其实根本不是那回事儿!而几乎所有的人都无力摆脱这一点,“减负”的呼声不是没有,但有关法令常常变成一纸空文,为什么?看来这确实是一道难题,远比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繁难得多啊!

1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怎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2第①段“读书需要我们付出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需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的精神”是指怎样的精神?

3文章结尾句“看来这确实是一道难题,远比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繁难得多啊”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请结合当前的学校教育说说其根源。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题目:为这样的创意点赞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