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化学

一、选择题(共26题,共 130分)

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O2

B.2O

C.2O2

D.2O2-

2、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石墨用于制铅笔芯

C.稀有气体用于制作各种电光源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3、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以下关于物质的构成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由水分子构成

B.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C.铁由铁原子构成

D.二氧化碳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4、从化学视角看,“烟”和“雾”、“光”与“火”是有区别的,因此,描述实验现象时用词必须准确、严谨。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干冰放置在空气中产生白雾

C.木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5、N(NO23是一种新型的火箭燃料。下列有关N(NO23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3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152g

C.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D.1个分子中含有7个原子

6、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A.水、二氧化碳、双氧水都是氧化物

B.镁、水银、生铁都是金属材料

C.金刚石、石墨、C60组成元素不同

D.食盐水、盐酸、氯化亚铁是混合物

7、下列实验现象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氧气少的是

A.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呼出的气体能在干燥玻璃片上留下水雾

D.呼出的气体质量增加了

8、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食品保鲜的办法

B

日常物质的鉴别

固态二氧化碳—冷藏保鲜

充入氮气—防食品被氧化

盐和糖—看颜色

酒精和水—用燃着的木条靠近

C

灭火实例与原理

D

化学中常见的“三”

吹灭蜡烛—隔绝空气

镁带着火时用沙土盖灭—降低温度

三种常见可燃性气体—H2、CO、O2

三种可加热仪器—试管、烧杯、燃烧匙

A.A

B.B

C.C

D.D

9、化学家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铟、锑、铈、铕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张青莲

C.侯德榜

D.卢瑟福

10、由镁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共20g,将其放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将所得的溶液蒸干,共得到固体55.5g,求此过程产生氢气的质量

A.3g

B.4g

C.1g

D.2g

11、将燃着的镁带伸入二氧化碳气体中,镁带继续剧烈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定条件下CO2有助燃性

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一定条件下CO2有可燃性

D.镁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12、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过滤

B.倾倒液体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加热液体

13、规范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闻气体气味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过滤

D.   加热液体

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B.干冰不是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常用来进行人工降雨

C.在农业生产中,熟石灰常用来改良碱性土壤

D.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平衡,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①⑤

B.③④

C.②⑥

D.④⑤

16、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风力发电

B.矿石炼铁

C.煤矿开采

D.海水晒盐

17、在“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

B.生成物丙是大气的污染物之一

C.生成物丙和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D.参加反应的甲和生成的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8、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诗词、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对相关内容解释不合理的是

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一一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B.“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一一海水“晒盐”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一只涉及化学变化

D.“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一一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

19、下列实验中有关水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B.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减少空气污染

C.仅隔绝空气,防止与白磷反应

D.通过集气瓶中水位的变化,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0、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在此过程中属于

A.反应物

B.生成物

C.催化剂

D.无任何作用

2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探究铁钉锈蚀条件与氧气有关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

D.验证硝酸铵溶解吸热

22、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舱外太空行走

B.宇航员的呼吸作用

C.接收图像信号

D.抓取月球土壤样品

23、碳元素能组成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化学性质都不活泼

B.都可用来裁玻璃

C.都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D.都是黑色固体

24、下列劳动实践与所述的化学知识关联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

B

用厨余垃圾自制花肥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C

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氧气有可燃性

D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有导电性

A.A

B.B

C.C

D.D

25、“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下列做法中, 不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践行低碳理念

B.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再利用

C.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减少水体污染

D.露天焚烧塑料垃圾,防止“白色污染”

26、家庭生活和化学实验室都是化学实验的场所,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探究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B.验证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C.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D.鉴别硬水和软水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2℃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g,______℃时,甲和乙溶液的溶解度相等,t2℃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2)t1℃时,若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则该溶液属于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2℃时,将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能确定

28、工业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此过程为 ________变化。

29、手机中使用的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以质量轻,电容量大而受到普遍重视。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以表示为,在此反应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从___________价变为+3价,锂元素的的化合价从___________价变为___________价。

30、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请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氧气 ②二氧化锰 ③大理石 ④镁 ⑤蒸馏水 ⑥四氧化三铁 ⑦空气 ⑧碳酸氢铵(用对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

属于单质的是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

31、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按体积分数分,氮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32、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镁元素__________

(2)两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金属冶炼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格古要论》中记载有:鍮(tou,铜矿石)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碳酸锌)炼成者,假鍮(铜锌合金)也。《淮南万毕术》中也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

(1)古人将炉甘石(碳酸锌)与木炭一起密封在泥罐中高温加热得到锌。木炭在该反应中的作用是提供 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2)某同学欲从“假鍮”中分离出铜,可以在“假鍮”中加入过量的___(填化学式),然后通过_______(填操作)即可。

(3)区分“假鍮”与铜的方法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写一个即可)。

(4)“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是指硫酸铜溶液。请写出其中涉及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4、2019年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一个完整体系。

(1)图1为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氟原子及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写出图中①代表的元素符号______,镁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由氟和镁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氟化镁的化学式为______

(3)图2所示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与镁原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填序号)。

35、下列七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______。有氧分子的有______

空气        氯化钠    硫燃烧后的生成物过氧化氢溶液   氧气和臭氧     氧气和液氧

36、初三化学复习接近一月,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利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材料一:2021年3月11日,有好事者爆料:38岁的孙娘娘还能保持90斤的体重,原因之一跟她饮食有密切关系。还爆出孙娘娘某次的晚餐:照烧胡萝卜、红枣水。

请从营养素要均衡摄入和健康角度分析,孙娘娘的晚餐除了需要米饭,还需要的一道配菜可以是____

材料二:2021年2月21日,上海刘先生带着儿子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光明生态园的一片草坪上,用放大镜做“聚焦生火”实验,没想到天干物燥,且当天有风,火苗转眼成了大火,虽然消防队员奋力扑灭了大火,但近2000平米草坪因火势过大而未能幸免。

请你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角度分析,“风”所起的作用是____;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___

材料三:2021年4月2日上午9点28,台湾太鲁阁号408次列车,在通过台湾花莲大清水隧道时,与一辆因手刹未拉紧而下滑的工程车发生碰撞,造成50人死亡的一起重大列车脱轨事故。

(1)轨道和列车上,有多种金属材料,其中用作轨道的材料最好是下列_______(填字母代号)。

A 不锈钢         B 硬铝          C 锰钢         D 武德合金

(2)列车上有些钢铁制品锈蚀了,铁锈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 10分)

3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该装置作为气体发生装置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_____

2)实验乙中,气体a_____;通电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丙实验结束后,若先熄灭酒精灯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

38、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小明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双氧水洒到水泥地面上,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小明联想到化学课上老师曾用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小明想,水泥块是否也能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找来了一些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洗净,烘干,进行下列探究.

【作出猜想】水泥块也能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双氧水,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极少量气泡产生,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实验二

 

 

 

 

 

 

【得出结论】水泥块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率.

【交流反思】小红认为:仅凭上述两个实验不能说明水泥块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探究:探究

【实验操作】①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实验结束时,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过滤、洗涤、烘干、  ;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

【拓展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在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小华认为:要证明小明的猜想,小红补充的实验还不够,还需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究:  

上述探究实验证明水泥块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四、简答题(共2题,共 10分)

39、小天用47.4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生成二氧化锰8.7g。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40、如图所示装置,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

1)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虽然天平不平衡,但是该反应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他们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

2)同学们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