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B.重庆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傍山而建,每根木柱、每片青瓦都闪烁着山城文明的光芒。
C.这位老人小心谨慎了一生,如有风吹草动,就马上诚惶诚恐地替别人、替自己担忧。
D.这篇散文的确是当年的妙手偶得,构思精巧,不愧是大手笔!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优良传统美德。
B.蜀绣又名“川绣”,具有精美细腻、色彩明快的艺术享受,是观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
C.“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
D.能不能切实提高来宾市民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来宾的关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C.当前,全国多个城市市民响应“全国共享单车行业文明骑行倡议活动”,主动规范自身用车行为。
D.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鲁迅的散文《社戏》,以自由的笔法,抒写了他少年时代关于社戏的生活记忆。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 是指“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为贵族文人所作。
C.古代文体中的“记”,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核舟记》侧重记物,《桃花源记》侧重写景,《小石潭记》侧重抒情。
D.“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小孩,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黄发、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及笄、弱冠等。
5、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的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为土灰。 (曹操《龟虽寿》)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杜甫在《春望》中描写了长安城乱草丛生的春景,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感叹前程遥远、难以到达,而自己空有诗才、毫无用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一块土著人投来的石块一下子把贝壳砸碎了。我绝望地惊叫起来。____十分气愤,他一怒之下,拿起枪,瞄准那个向我们投石块的土著人。在我还来不及阻止他的时候,他就扣动了扳机。还好,他只是打中了那个土著人的护身符。那个人受到了惊吓,立即把自己的投石器扔在地上。
以上文字划线处的人物是谁,与选文相关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看戏
北方
①看戏,是我童年记忆最美好的一部分。
②正月过了,瞭一眼对面山头上的篝火,浓厚的年味便在这摇曳的火光、缥缈的烟雾、稀疏的爆竹声中消散殆尽了。似乎已经听到从前沟口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吟唱,那声音抑扬顿挫,忽近忽远,似有似无!记忆深处的戏味融化在春的气息里,扑面而来,与十里八村的老老少少扑个满面、撞个满怀。乡下人过日子,都是这样,一年四季脚踩黄土背朝天,要的就是这份( )。乡下人敬神,其实敬的是自然,是十分( )的。每逢庙会,就那股( )劲儿,必须弄出点响动,奢侈那么一回,通过众筹,请上一班戏,约上几个说书匠,敬神的同时,为自己找一个乐子。庄稼人依靠种地过日子,办庙会看收成,收成好了,请大的戏班,如秦腔、晋剧。收成不好就请当地的道情班子。道情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与秧歌队表演的小节目如出一辙,所以前来观看的人少了许多,热闹也就大打折扣。
③老辈人在我们村修建了古佛寺,寺庙筑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庙会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戏台搭在庙宇侧下方的一个平滩里,四根又粗又高的木椽撑起主戏台,后面两根稍细稍矮的柱子连着主戏台的木椽支起后台,这样的戏台纯属临时性搭建,用完即拆。记得有一年,庙会请了晋剧团。听会长说,晌午要派人去接戏团。对于我们这帮急不可耐的乡野孩子来说,无需分派,早早撂下碗筷不约而同顺着沟滩路前去迎接。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等待实在是一件熬煎人的事,眼巴巴望着前沟,干等半天,等得人垂头丧气。当呼呼的大卡车渐行渐近渐清晰的时候,孩子们欢天喜地,连蹦带跳。
④在家乡,都将领戏的人叫团长,团长和会长一碰头,必有一番久违的寒暄,之后便各司其职,发号施令。团长负责指挥村里的青壮年卸车、搬运、起帐、搭台,会长负责派饭(把戏班演员划成多组,分派给光景好的家户,庙会期间各家要负责两到三名演员的食宿)。孩子看到自己家里领了戏子,手舞足蹈,倍感荣幸。
⑤夜里的第一场戏叫“挂灯戏”,三月二十八是正日子,才是主戏,最后一天是收尾戏。戏,在敲一阵停一阵又敲一阵的清脆的锣、鼓、板合奏声中拉开了帷幕。正经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挑选了正对戏台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占据最好的位置。之后许多中年妇女,三三两两手牵手来了;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衫的年轻俊俏女子,在她们身后,时不时响起挑逗的口哨;最前排是坐姿歪歪斜斜的小孩;紧挨着的是坐毯子、坐报纸、坐塑料袋的老人们;错后是坐在木板上的穿戴整齐的妇女;外围站成一条弧线的是年轻女娃娃、中年男人,还有勾肩搭背的小伙子。看戏的时候,我自有我的好去处,在老婆婆老汉汉们中间自个儿用砖块儿垒个小凳子安身,除了去三婶的衣兜兜里掏一大把瓜子,我轻易不挪窝,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小孩子看戏只能看个大头,戏里的情由还得听长辈们讲。一边看戏,一边听他们讲解,才能把整折戏看懂。
⑥热热闹闹的演出结束了,道具和演员离开了,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村里的某个地方,定会有一群小伙伴相约,拿着剥了皮的玉米秆子舞枪弄棒,或踩着碎步,或翘起兰花指,说说唱唱学着戏班子演员的样子玩耍很长很长时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虔诚 踏实 朴实
B.踏实 虔诚 朴实
C.踏实 朴实 虔诚
D.朴实 踏实 虔诚
(2)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为庙会搭建戏台→___→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___
(3)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4)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蹴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淡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5)简要分析选文结尾段与《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9、根据下面要求,写一篇作文。
⑴请以“留住那份纯真”为题,写一篇文章。
⑵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人骑一匹国马(指平时养于民间,战时由国家征用的马),另一人骑一匹骏马,两人一路同行。骏马咬伤了国马的脖颈,国马血流如注,但若无其事,行走自如。后来骏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饮,浑身颤抖。国马主人说:“它大概是为咬了国马而羞愧,我把国马牵来,劝劝它就好了。”国马奔来后,用鼻子亲近骏马,和骏马同槽共食,不到一个时辰,骏马就恢复如初了。
材料二、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对于“宽容”,你有怎样的体验与认识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
要求:
⑴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⑶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⑷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
⑸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