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原著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真实性、及时性和公开性。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正文、背景和结语。
B.传记,要求真实可信,在此基础上,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D.“采薇”即采食野菜,《诗经》有《采薇》一诗,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史记》中有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因此后人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 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朝宋文学家、史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信的一部分。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4、下面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一篇小说,文章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往事的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使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紊乱。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不同的生活。
C.《伤仲永》的作者是唐代王安石。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阐明后天教育与天生资质之间的关系。
D.《十三岁的际遇》是作者学习生活的真实记录,描绘了作者用灿烂的青春岁月追求美丽梦想的历程。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②。
浮云③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④鸣。
【1】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联是诗人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B.甲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联中,“无为”的意思是“不必、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C.乙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联中,诗人以“孤蓬”自喻,生动地描摹出自己在朋友离去后的漂泊不定,孤单无依。
D.乙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联描写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别之情。
【2】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悠闲垂钓的微妙心理。
B.《卖炭翁》中“翩翩两骑来是谁”一句中“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在此是嘲讽朝廷爪牙得意忘形的丑态。
C.《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愉悦、宁静淡泊的内心感悟。
D.《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6、默写
(1)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2)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6)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语段一】孩子,你尽管忙,家信还是要多写,即使短短几行也可以;你不知父母常常在心里惦念,沉默久了,就要怕你身体是否健康;我这一星期就是精神不安定,虽则忙着工作,肚里老是有个疙瘩;一定要收到了你的信,才“一块石头落地”!
【语段二】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
【语段三】多少过分的谈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1)以上三个语段摘自《傅雷家书》,傅雷通过书信形式关心在外求学的儿子________(人名)的生活和成长。
(2)【语段二】和【语段三】中,傅雷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8、 麦香如故
张金凤
(1)日头朗照,麦叶泛黄,空气中弥漫着麦之将熟的香气,那香是一种灵药,瞬间将村庄唤醒。端午粽香荡漾的村庄,镰刀在石头上嗷嗷地叫,村头是碾场的身影。
(2)人们在村头选一块平整的空地,用耙把地翻一遍,打碎坷垃,泼水浸泡。在睡足了的湿地上,撒上麦糠和灶底灰,拉碾子一圈圈碾轧。
(3)场轧好了就等开镰,麦子从地里割回来要“铡场”。铡场常常在黄昏或者晚上。收工早的,天黑前摆下铡刀,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也有那生手,越铡那麦子越像棉线,柔软难断,那放麦子的老把式就站起来,将铡刀高擎,一脚轻踩垂在一遍的麦穗,“咔”一声,干脆利落,后生看得心服口服。
(4)打场的时间选择在午后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麦子晒得最焦爽的时候,恨不得风一碰就崩裂出麦粒。一头温驯的老牛或者精干的驴子,拉着碌碡或磙子在骄阳下转圈,戴斗笠的男人,不时吆喝一下牲口,调整着它的步幅。一遍遍地翻看着麦秆,一遍遍地碾轧。等那毛隆隆的麦穗软塌塌铺在场院上,就该“起场”了。用木杈、四股杈将麦秸挑起,抖净藏在草里的麦粒,然后才将麦秸叉走,这时候的麦秸叫作麦瓤了。起走了草,就剩下粮和糠,混着麦糠的麦粒拢成堆才算起完了场。
(5)“扬场”就是把麦粒和麦糠分开。木锨迎风扬起混合物,麦糠较轻被风吹走,留下麦粒则哗哗落下。有风的时候,扬场简单,只要将一木锨带着麦糠的麦粒斜着扬出去,风就给分得很明白,麦粒落地,粒粒饱满,麦糠就飘开了。倘若响晴无风,扬场就见了高低。手艺差的,一木锨撇出去,麦粒麦糠又齐刷刷落到一起。那人就懊恼地把木锨一扔,在场院角点上根烟,等风来。女人不放弃,在重新和好的麦子前用扫帚掠几下,企图通过自己的扫掠,分离出粮食。好把式此时不紧不慢,一木锨撇出去,麦糠落在原地,麦粒却斜飞出去,干净利落地落在旁边的空地上。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有学识的后生仔,看着看着就明白了门道,回去操起木锨慢慢也有了样子。
(6)扬场的副手做着“掠场”的活计。男人一锨一锨有板有眼地扬,女人待扬几锨就去用大扫帚掠出没有飘出来的麦糠。扫掠力度均匀,将未飞走的麦糠扫走。那些堆积如金砂的麦粒,在日头的蒸腾下散发浓烈的香气,在场院劳作的人就像被一坛老酒熏醉了似的,摇摇晃晃着腿脚,憨笑着。孩子们抽空就跑进麦粒的堆里去,越堆越高像小山一样的粮食,把孩子顽劣的翅膀收回来了。
(7)如今,一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一趟走过去,就将田里个个精神抖擞的麦子直接分离成粮食和草。那打麦场上的旧时光,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那些辛劳和企盼,交织着满足和汗水,成为一种深深的怀念。
【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本文围绕“打麦”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请借助知识小贴士,思考文章第(1)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年轻的按着铡刀柄,年长的将麦捆子放进铡刀口,麦穗垂在外侧,麦秸草留在手边这一侧,掌铡刀的年轻人迅速将铡刀按下,一猛子劲,铡刀落地,麦草纷飞,铡得干脆利落。
(2)他的手艺招来那些轻浮的后生,老把式淡淡一笑,说:“靠风扬场那叫本事?”
【4】请阅读全文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正处于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漫步于自然风景,欣赏四季花开花落;穿行在街头巷道,体察市井众生百态;徜徉在茫茫书海,沉迷文学浪漫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才让我们顿悟,催人奋发,促进成长。
请以《行走在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先把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