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市政府就“成都新消费、用券更实惠”活动补贴资金2亿元,令人叹为观止

B.读完此经书,我仿佛大彻大悟一般,体会着每一次的历险,流连于每一处的胜境。

C.虽然我不是很精通园艺,但我不愿从一个专横傲慢、目空一切的园丁那得到帮助。

D.慕名来此的食客们,在品尝了招牌菜后,都会夸赞他们的美食招牌菜名副其实

2、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在安塞遇到了一位会说英语的青年军官,这位军官是(  

A.毛泽东

B.彭德怀

C.周恩来

D.贺龙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惠州期间。

B.《“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评论,报道了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的精彩瞬间。

C.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以事实说话。因此,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通常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新闻不可少的三部分,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新闻中的典范作品。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抒发对恩师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B.新闻以记叙为主导、准确为生命、用事实说话为基本特征,因此不能掺杂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C.《三峡》节选自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校证》,描绘了景色奇绝的三峡风光。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对仗。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甲】【乙】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皆为送别诗,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

B.【甲】诗首联,诗人着一“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

C.【乙】诗颈联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D.【甲】诗尾联垦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音描绘出来。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文化积累。

穿过历史的烟云,有多少诗人在荆楚大地吟唱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文。在长江之滨望荆门,和李白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①_____”的雄浑景象;在黄冈泛舟游赤壁,和杜牧一起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②_____”的无限感慨;到承天寺和苏轼一起赏月,在“庭下如积水空明,③_____,盖竹柏影也”中感受闲适的心境……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现在,他的身体彻底垮了,归队已经无望。他应当如何处置自己呢?他终于从巴扎诺娃口中了解到了真实病情:应当有思想准备,将来他还会遇到更可怕的事。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犹如阴森森的黑洞摆在他的面前。

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作者)的《_______》。“他”是_______,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他”拿起新的武器_______,开始了新的生活。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本文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出其余两件事。

(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_______________

(2)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物品,它可能是一件饰品,可能是学习用品,可能是生活用品……它和我们朝夕相处,你一定非常熟悉它。

请以“我心爱的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