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D.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人运用了“黑”“金”“燕脂”“紫”“红”等浓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正面描写战争的规模。
C.“临易水”表达出将士们悲壮激烈的豪情;“霜重”点明天冷霜重,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战争形势的严峻。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东真是别出心裁,制作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B.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地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D.“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16年举世瞩目的大事。
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厂里举办30周年庆祝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共度良宵。
B.不懂得害怕的人不能算勇敢,因为勇敢指的是面对一切风云变幻而坚强不屈的能力。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进入高中,但儿时有奶奶陪伴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D.家电用品厂牌很多,消费者购买时应精挑细选,以免被名副其实的“名牌”所骗。
5、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的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天接云涛连晓雾,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4)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崔颢《黄鹤楼》)
(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1】结合文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2】结合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3】《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酒酿王
凌鼎年
⑴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⑵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⑶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⑷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⑸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若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⑹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⑺黄阿二的酒酿不论斤不论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若要比比看,挑挑看,他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则,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⑻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⑼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若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⑽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提高点。
⑾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⑿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⒀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⒁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⒂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毛病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小说开头说“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文中黄阿二的语言极具个性。请任选三处,分点写出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特征。
【3】除了黄阿二以外,小说还具体写了哪些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4】请将本文第(4)节对黄阿二的神态描写与下面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在描写内容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孔乙己》)
9、生活是很奇妙的。外在的人和事可能让我们发生改变,一句话、一本书、一堂课、一次旅游、一次交流……都可能在我们心中埋下某颗种子,让我们心灵的原野上生长出粗壮美丽的大树;同样,我们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别人,一句暖言、一次鼓励、一次合作、一次帮忙……都可能在他人心中埋下善意的种子,让他人的心灵原野绿树成荫。
进入初中以来,别人曾在你心中埋下过种子吗?或是你曾在别人心中埋下种子?试着回想这样的经历,以“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为题目,形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
(2)请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3)字数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