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热(chén)身(jī) 胡(zī) 下车始(yǐn)

B.懂(měng)延(mào) 水(chàn) 海市楼(shèn)

C.益(pí) 宽(yòu) 泊(dàn) 虚与委(yí)

D.鄙(bó) 重(hè) 醒(huō) 卷浩繁(zhì)

2、下列汉语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这句话中“为”“目标”“奋斗”“它”四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名词、动词、代词。

B.“庄子与惠子”“登勃朗峰”“壶口瀑布”“大雁归来”依次是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C.“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此句中的“老师”“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依次是主语、宾语。

D.“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勤俭节约的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燥热 茂腾腾 翻云覆雨 人情事故

B.震撼 闹嚷嚷 再接再厉 消声匿迹

C.彗星 熙熙然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D.弥漫 暖融融 白首起家 肃然起敬

4、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诚(qián)       离析(bēng)        怒不可(è)

B.怀(miǎn)       流不息(chuān)       耳欲聋(zhèn)

C.污(miè)        挑拨离(jiān)          不经心(màn)

D.日(yì)            不知所(cuò)        纷至来(tà)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①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②改火:古时候钻木取火,四时换用不同木材,故称“改火”,后指一年。③筠:竹。④逆旅:客舍,旅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词人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愁怨。

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托出词人惆怅、感伤的心情。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

(1)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故曰: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6)下面是清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的端方题写在黄鹤楼的对联,请将崔颢《黄鹤楼》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中的诗句写在横线上。上联:我辈复登临,_______________。下联: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欧盟。

(7)唐代诗歌气象万千,传颂百代:有的雄浑壮阔: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的忧国伤时: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有的悲壮惨烈: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你敬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敬佩他(她)的原因。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介绍了榫卯的哪些功能和功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及“背起行囊走四方”等,在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能时时感受到第二课堂的多姿多彩。其实,生活中处处是课堂,这些课堂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开发智力,锻炼体魄,磨炼意志,……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在上面综合性学习中任选一个为中心内容,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