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选项中句子语意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见识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 。真正的知己,就算是默默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①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要有口才,

② 如果双方的见识悬殊,那就好像下棋让子,玩得总是不畅。

③ 甚至也不必都健谈,而最宜一个健谈,一个善听,

④ 谈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共鸣,更在于默契。

⑤ 因为口才宜于应敌,却不宜用来待友。

A.②①⑤③④

B.④③①②⑤

C.②④①⑤③

D.②①③⑤④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鲜(yú)        (zǎi)                    惟妙惟(xiào)

B.丘(hè)        (sù)                    重峦叠(zhàng)

C.狼(jí)          (sā)                    (yàn)恹欲睡

D.秀(qí)          (zhān)仰    喧          无动于(zhōng)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利用体育课自己偷偷跑去打篮球去了。事后,他坦荡如砥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B. 元旦晚会终于到了,活动现场鳞次栉比地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年礼物。

C. 雾霾又一次肆无忌惮地袭击了扬州城,我校立即要求学生不要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

D. 这次他在扬州电视台小主持人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在学校里引起了强烈的轩然大波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qī)   级(shí) 漫(yì)   挑拨离(jiàn)

B.沙(lì)   徨(pánɡ) 游(shù)  词夺理(qiǎnɡ)

C.媚(wǔ)  掇(cuān) 立(chù)  莺飞(zhǎnɡ)

D.句(pián)  (bó) 杂(rónɡ)  然而止(ji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卖炭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B.全诗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依次写了烧炭、运炭、卖炭和炭被夺这几个情节。

C.“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卖炭翁别无衣食来源,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D.这首诗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叙事简洁而完整,直接表明诗人的爱憎感情。

【2】这首诗讲述了卖炭翁从“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______________,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桃花源记》中用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他们都走了过来,向我握手,我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话。然后我转身蹚过溪流,向他们挥手告别,很快骑上马跟着我的小旅队走了。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最后一个外国人。我心里感到很难过,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文段中的“我”是指________,为什么“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母亲不听话》,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不听话

⑴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

⑵就说前年春节吧。腊月里落了几场鸡爪雪,一层摞一层,到年三十也没消融干净,预料到天冷,路滑,跟前没个亲友照应,怎能心安?临出门,我一再叮咛母亲:吃饭,睡觉,看电视,旁的啥事都甭管,记牢了。千万不要乱走,巷子口也别去,等天晴路好了再出门。

⑶可是母亲却还是摔了跤。

咋搞的?医生看着片子上的裂纹直戳戳问。

怪我,怪我,我嫌炉子太费煤,想拉那树根回来,剁成节子续着烧……你不知道,娃们刚刚买了房,手头紧,能省一点是一点,谁能料到这……嗨,运气瞎瞎的……今年运气瞎瞎的。母亲懊悔不迭,话语挂了石头,沉甸甸的。

妈真是太犟了,不听旁人说,好好的受了伤,可不能再由着她了。晚上,避开母亲,妻子有些怨言。对!得记住教训。我看着妻子坚定地说。

⑺打这以后,我和妻子得空就守在母亲身边说故事,而且挑的都是鲜活事例。

我从同乡嘴里得知,邻村有人摔伤,马上用一本正经的口气添油加醋地告诉母亲:妈,根宝他妈,骨折了。啥时候摔的嘛?母亲嘴巴张得像瓦窑。前天骨折的,半夜里打老鼠,摔了跤,伤了骨盆,还有大腿,医生说,年内甭想下炕!”“唉,这可咋办呀。母亲听了一脸忧戚:还是怪她不小心,老鼠能糟践多少,吆喝一声不就跑了。

就是的,就是的!我和妻子一唱一和。

⑽像这样的例子,我和妻子举了不下八例,都是有根有底,真人真事。母亲听得眉毛一皱一皱的,过了半晌,好像明白过味儿了,自顾自地嘀咕道: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

⑾我知道,母亲在为自己的事而深感不安。心头不觉掠过一丝凄凉。

⑿一月后,拆了纱布,去了石膏。医生叮嘱母亲右手不能太动,不能擀面条,不能提水桶,不能拎重物,至少要休养半年以上。即使彻底好了,也不能干太重的活儿,一定得小心为上。我和妻子留母亲再住了一段时间。母亲说啥也不肯留了,在客厅里转圈圈,唠叨家里的菜地荒了,唠叨父亲一辈子没上过锅,几个月了,不知道咋糊弄吃的,熬坏了身子怎么好。

⒀送母亲回老家,临走时妻子反复叮咛。母亲觉得自己给全家惹了麻烦,拉着孩子,看着我们,分外沉静地说:俗话说,不跌跤,不长智,这回算是记到骨头里去了,不会再犯糊涂了,你们放心走吧。话里透出诚恳。

⒁端午前的一天,母亲挑水时扭了腰,原因是多挑了几瓢水浇园子里的蔬菜。她想着自家的菜长得旺势了,省得到街上买,又是省一点是一点的想法作怪。怎奈人毕竟上了岁数,脚跟不稳,踉跄了一下,水桶滚到深沟里,扁担甩出去老远,人倒在了柴刺丛中。我们又气又急,轮番劝说。母亲痛定思痛,再次后悔。过一阵,又自顾自地轻声嘀咕: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

⒂去年,老家大拆迁,乡亲们四处投亲靠友寻住处,我将父亲母亲接到了城里。母亲知道城里花销大,愈加手细了。洗衣服的水不舍得倒,洗抹布,涮拖把。房间在二楼,室内楼梯,几乎透不进光线,大白天都难以看清楚台阶,母亲不管这些,上下楼梯扶着墙试探着走,很少开灯,就一次碰破了鼻子,一次崴了脚。我和妻子一再劝说,母亲连连后悔,可就是说着忘着。

⒃医生叮嘱过,母亲右手不能太过用力。父亲和母亲吃的面条、馍馍,都是在对门的菜店里买现成的。可当我去看他们时,总有擀细切薄的面条摆在案板上。母亲知道我自小喜欢吃宽面条,宁可忍着疼,冒着险,挪动病胳膊,也要为儿子擀出像样的吃食来。

端起热气腾腾的蓝沿儿瓷碗,挑着长长的筋道异常的面条,那一刻,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⒅唉,我那不听话的母亲。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题“母亲不听话”贯穿全文,也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的“我和妻子得空就守在母亲身边说故事”可以看出他们孝顺老人。

C.“母亲七十岁了,越来越听不进我的话了”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老顽固,不体恤子女的老人。

D.“母亲嘴巴张得像瓦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听到邻人摔倒后的吃惊的样子。

2通读全文,概括出文中“母亲不听话”的具体表现。(三点即可)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

⑴我从同乡嘴里得知,邻村有人摔伤,马上用一本正经的口气添油加醋地告诉母亲:“妈,根宝他妈,骨折了。”(从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赏析)

⑵母亲听得眉毛一皱一皱的,过了半晌,好像明白过味儿了,自顾自地嘀咕道:“谁知道跌跤呀么,又花钱又受疼的,唉!谁知道跌跤呀么……”(从人物描写角度)

4文章第(17)段中划横线句子“我心里真是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请说说这“滋味”中包含了“我”的哪些情感?

5生活中,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像文中母亲这样“不听话”的时候?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并谈谈你的感受。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给材料作文

纪伯伦讲了一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光中的身影说:“我能吃掉一只骆驼呢!”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当正午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时,它再次地看见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大师笔下的这只狐狸在现实中也大有人在。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人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假象所迷惑;人要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