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退(kuì)     婆娑     锐不可(dǎng)          因地罝宜

B.强(jué)     鲜臾     痛疾(è)               诚惶诚恐

C.黑(yǒu)     雕镂     恹欲睡(yān)            络绎不绝

D.热(zhì)     暄器     惟妙惟(xiào)          重峦叠峰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是(   )

A.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 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 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荧光     抑扬顿错     秀欣     长途跋涉

B.建树     振聋发聩     踌躇     自出心裁

C.邃道     为富不仁     曼延     张目结舌

D.繁殖     正经危坐     喧嚣     眼花潦乱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书中,法布尔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B.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向全世界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真实情况的一部纪实作品。它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C.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其小说代表作《背影》语言素雅、情感真挚,被称赞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D. 郦道元,北宋人,其著作《水经注》被誉为“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小语认为“悠”字需重读,小文则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名句填空默写(三个填空题中选两句填空,两首诗选一首默写)

(1)__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2)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王维《使至塞上》后四句或王绩《野望》的前四句。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__的不朽经典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它还有一个中文名是《______________》。

(2)你能写出作品中有关长征的几个故事吗?(至少写四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迷人的酱香

孟德会

①母亲从乡下的弟弟家归来,提了一桶豆酱趔趄着走进家门。哥嫂都在,大家已经计算好了母亲回来的日子,一是迎候母亲,再者就是想分享母亲辗转500多里辛苦的路途拿回来的豆酱。母亲知晓我们的心思,一边讲述回乡的见闻,一边给哥哥和我分发豆酱。酱桶打开了,久违的浓郁的酱香在屋子里漫溢开来。母亲笑呵呵地分发着,我小心地帮忙,生怕糟践了母亲的劳动。望着桶中汩汩流出的金黄、浓稠的豆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家乡——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村落。

②我家住在村子的西头,三间茅草房,房屋前是一方足有半亩大小用矮树篱笆围成的菜园。打我记事起,父亲在村上供职,所以农活、家务大多由母亲操持。记得小时候,每到开饭的时候,饭桌上总要摆一碟母亲舀上来的豆酱以佐餐。就是这一碟豆酱,使我的童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③在家乡,母亲算得上是下酱的高手。每到秋季,豆子成熟收割了,一包包的豆子刚从谷场上运抵家中,母亲就开始着手制作起豆酱来。豆酱的制作需要一道道烦冗、细致的工艺。先是选定新收的上好豆子,放在铁锅里煮。灶子里燃起了熊熊的火,屋子里热烘烘的,铁锅里的豆子在沸水中“噗噗”响。大约两个小时的光景,豆子煮熟了,煮烂了,锅里的水也干了,母亲开始挽起袖子,用木制的瓢捣起豆子来。因为秋季里农活忙,这样的活大多在晚上掌灯的时候进行。灶里生着火,土炕被炕洞里的浓烟熏烤得像烙铁一样。我和哥、弟睡不着,赤裸着脊背在灶房里串来串去。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烛火,神色专注地捣着豆子——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工匠。

④豆子捣好了,母亲的头上早已是汗涔涔的了。接下来,母亲把捣碎的豆子用黄皮纸打包成近似窝头状的块,置在荆条筐里,酵藏在房梁上。等到次年的四五月份,村子里飘起鹅绒一般轻盈的柳絮的时候,母亲才把豆子块从房梁上拿下来。

⑤该下酱了。这个程序有很多的门道:一是要有一口洁净的瓦缸,里面不能装过鱼、肉,也不能腌过酸菜,否则下出的豆酱口味不够纯正。瓦缸备好了,需盛上调合适中的盐水(盐水过浓寄会变苦,盐水过淡酱会变酸),然后将发酵好的豆子浸入盐水里,用一方透气透光的白布或纱布罩上,再用伞状的白铁帽遮盖住,为的是防止夏日的暴雨灌入。这个时候,豆酱尚不能食用,豆子需要在盐水里再次发酵。这期间,豆酱需要精心打理。每日除了让豆酱经受充足的日照,还要用木制的酱把上下搅动。随着时日的推移,豆酱渐渐地发酵了,每每用酱耙搅动时,瓦缸里会泛出许多白沫。母亲便用勺子将白沫舀起,倒掉。我至今能清晰地忆起母亲用酱耙搅动豆酱的情形。那个时候,我经常伴在母亲的身边,听着酱耙撞击瓦缸时发出的闷闷的声响,看着橙黄的豆酱上下滚涌,我小小的鼻孔里充盈着芳醇的酱香……

⑥如今,离开家乡二十余年,母亲被我接到了城里,哥嫂也进城寻了一份工作,只有弟弟仍在乡下。当初一铺炕上戏耍滚爬的兄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现在房子住得宽故,装潢考究的居室里却没有放置瓦缸的一隅之地,终日三餐尽是儿时无法企及的美食甘味,可我总觉得缺少一碟母亲条手制作的金黄的豆酱。我不知多少次在梦里咀嚼过那醇香的豆酱,那醇香会时时勾起我对童年、对那个养育过我的遥远的村落和那个普通宅院的幸福回忆。这回忆经过酱香的浸润变得愈发经久、纯美,令人陶醉。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线索A、B、C处内容。

A____________→回忆吃豆酱→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笑可可地分发着,我小心地帮忙,生怕糟践了母亲的劳动。(从词语的角度)

(2)母亲借着一盏微弱的烛火,神色专注地捣着豆子——此时的母亲俨然成了一位身怀技艺的工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3】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划线句的理解。

这回忆经过酱香的浸润变得愈发经久、纯美,令人陶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我的  

要求:

1.横线上可以填写“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姥姥、姥爷”,或者其他你熟悉的亲属。

2.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文章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学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