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贬谪是古代官员的一种降级处理方式。常用“左迁”委婉表示贬谪,“右迁”则表示升迁。
B.成语“教学相长”“鹏程万里”“无人问津”分别出自《礼记》《孟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其艺术成就是最高的。
D.《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回忆了一段自己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难忘经历。
2、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和语法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
B.“粮食丰收”“文化繁茂”“思想解放”都是主谓短语。
C.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该句的主干是:大地散发气息。
D.通讯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8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B.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认同、支持和理解,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C. “双11”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大促销力度,以红包、优惠券、超前预售等方式吸引消费者。
D. 参赛选手不仅能尽情欣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还可以真切感受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厚重历史。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榻(tà) 呜咽(yè) 逶迤(wēiyí) 无所事事
B.辍学(chuò) 深谙(ān) 蹊跷(qīqiǎo) 哙炙人口
C.狼籍(jí) 愠怒(wēn) 惺忪(xīngsōng) 故弄悬虚
D.歉疚(jiǔ) 风靡(mí) 澎湃(péngpài) 如火如荼
5、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以“______”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诗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暗示了______的变化;而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则点明了______的变化。
【2】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6、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诗文中空缺的内容。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诗文永恒的主题。“__________,壮心不已”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寄寓了刘桢期望堂弟精神坚贞的情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孟子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李贺笔下戍边将士忘身报国的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运用拟人手法移情花鸟感时伤世。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润着每一代人的精神家园。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文后的题目。
在路上,我们遇见了一〇五师的一些部队,他们都是东北人,正从延安回到洛川去。他们是瘦削而结实的青年,大多数比一般中国士兵的身材高些。我们在路边的一家小客店歇下米喝茶,有几个士兵在那里休息,我在他们的附近坐了下来。他们是刚从陕北的瓦窑堡回来的,在那里曾经和红军发生过遭遇战。我听到了他们相互间谈话的一些片断。他们是在那里谈论红军。
“他们吃得比我们好得多,”一个说。“是的,他们吃的是老百姓的肉呀!”另一个答道。“那没有关系,不过是少数地主,反而有好处。我们到瓦窑堡去,有谁感谢我们呢?是地主!你说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他们说现在有三千多东北军已经加入他们一边了……”“这又是他们有理的一件事。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来呢?”一个军官走了过来,于是这番引人入胜的谈话就中止了。那个军官命令他们上路。他们拣起了他们的枪,拖着脚步走上了公路。不久我们也坐车走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注释】①一○五师:国民革命军一〇五师早期属于东北军序列,前身系张学良的卫队。②老百姓:字面的意思就是“一百个姓氏”,中国口语中指乡下人。
【1】从文中的画线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军的哪些情况?
【2】一○五师士兵的对话,反映出他们有哪些想法?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⑴儿子比我高了。
⑵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⑶“你病了。”我说。“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⑷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⑸“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我说。
⑹“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找你。”他成竹在胸。“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⑺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⑻“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你们早晚会回家。”儿子说。“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你到外面去‘打的’。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什么本?”他不解。“就是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妈妈,你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⑼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⑽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虽说很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
⑾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我虽然知道医院是一个缓慢的地方,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⑿虽然我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的感冒,如果寻找什么适宜做看病锻炼的病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会教他独自去看病。万一他以后遇到独自生病的时候,一切再说吧。我只要这一刻他在我身边!
⒀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只是较平日有些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⒁“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儿子骄傲地宣布。又补充说:“你让我记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⒂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自己将要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⒃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包括生病在内的许多苦难。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作者:毕淑敏 选文有删改)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2】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
【3】结合文意,说说第⒁段加点词“骄傲”的表达效果。
【4】第⒂段,为什么说“我”在“不断地磨炼他”的同时,也是“磨炼自己”?
【5】品析下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独句成段,强调“儿子”长大了,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 第⑹段“我”逼问“儿子”和第⑻段“喋喋不休地指教”,表现母亲是一个冷漠的人。
C. 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
D. 文中的“儿子”愿意接受磨炼,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独自去医院看病。
9、“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 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 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