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是海洋化学起源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成分相同,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C.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D.米勒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降雨现象
2、关于家蚕发育过程,正确的是( )
A.卵→幼虫→蛹→成虫
B.卵→蛹→幼虫→成虫
C.若虫→卵→成虫
D.卵→蛹→成虫→幼虫
3、如图表示某健康人血液流经肾单位后葡萄糖含量变化,图中表示肾小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双壳类动物的外套膜可以( )
A.辅助呼吸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D.保护内部柔软部分和形成贝壳
5、在生产生活中,细菌、真菌、病毒被人们广泛应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可以根据菌落的大小、形态和颜色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B.当微生物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可形成芽孢、真菌可形成孢子、病毒可形成晶状体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C.用冰箱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
D.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但有些真菌确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物质
6、根据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每种物种的科学名称组成是( )
A.科名+属名+种加词
B.科名+属名
C.属名+种加词+命名者(可省)
D.属名+种加词+命名者(缺一不可)
7、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12条
B.6条
C.12对
D.6对
8、绦虫、华枝睾吸虫等寄生虫的某器官特别发达,该器官是( )
A.感觉器官
B.运动器官
C.生殖器官
D.消化器官
9、在动物类群中“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不正确的是( )
A.鲫鱼身体呈流线型与水生生活相适应
B.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C.兔的牙齿分为门齿、臼齿和犬齿是与其食性相适应的
D.家鸽食量大,直肠短,排便快与飞行相适应
1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有特殊作用
B.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C.激素含有很多供人体生长利用的能量
D.激素是由无导管腺体分泌的
11、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下列行为都是学习行为的是( )
A.小狗算数、猴子骑车
B.孔雀开屏、雄鸡报晓
C.蜘蛛结网、老马识途
D.猫捉老鼠、大雁南飞
12、人们曾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大规模捕狼,结果造成野兔大量繁殖,引起蒙古草原逐渐荒漠化。这个事例说明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A.是人类的朋友
B.维持生态平衡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蚕身体分节与躯体运动灵活相适应
B.鲫鱼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小水中的阻力
C.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D.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14、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藏匿着一群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特动物——滇金丝猴。它们可以生活在海拔4500米的地区,是世界上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与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近亲相比,它们四肢短小、躯干健壮、皮毛厚实,这都是为了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损失而发生的进化。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滇金丝猴四肢短小、躯干健壮、皮毛厚实等性状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B.滇金丝猴进化的结果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C.环境的变化使滇金丝猴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
D.滇金丝猴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15、下列叙述不属于蛔虫特点的是( )
A.进行寄生生活
B.运动器官发达
C.消化管结构简单
D.体表有角质层
16、在蔚蓝的海洋里,游荡着美丽又透明的水母,像蘑菇似的悬浮在水中,闪烁着幽光。它是一种低等动物,全身柔软,看似温顺无害,实则凶悍食肉。以下关于水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背腹扁平
B.体表有刺细胞
C.属于软体动物
D.有口有肛门
17、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有(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保持干燥 ④保持湿润 ⑤暴露空气中 ⑥隔绝空气
A.①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18、随着各种病毒导致的“疫情”的发生,人们往往谈“毒”变色,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很小,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B.病毒属于生物,能进行分裂繁殖
C.寄生在细菌内的病毒又叫噬菌体
D.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19、下列有关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B.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C.人类进化阶段中最早学会用火的是能人
D.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能否直立行走
20、下列诗句涉及的各种动物中,不具备“体表都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均分节”的特征的是( )
A.早有蜻蜓立上头
B.儿童急走追黄蝶
C.作蜜不忙采蜜忙
D.正是河豚欲上时
21、接种流感疫苗后,人体内的____________细胞会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提高自身对流感的抵抗力,其中抗原是_________________,这种免疫被称为______性免疫
22、人在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的变化是_____,肱三头肌的变化是_____。在完成屈肘动作时不仅需要运动系统的参与,还需要_____系统的控制和调节、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_____系统的配合。
23、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 和 两种方法。
24、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能够阻挡 侵入人体。它们的 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的 ,具有 作用。
25、我市二中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一起到南海森林公园去游玩,森林公园的植物真多,有油松、肾蕨、葫芦藓、向日葵,池塘里还生长着水绵,回来的路上还看到生活小区里种的玉米等,看的同学们眼花缭乱。小明是一个好学的学生,他把这些植物都记到笔记本上,回来后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他画的分类图表如下:
(1)根据分类表可推知A是 。D是 。
(2)依据上图可知有种子的植物可分为 和 两大类群。根据有无种子植物可分为 、 和 三个类群。
(3)以上分类是根据植物的 和 进行分类的。
26、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27、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______、关节和________组成。
28、某生物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面包霉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他们做出的假设是:低温抑制面包霉的生长。他们将三块大小、质量都相同的面包分别编号为A、B、C。
A至于负十度的地方;B至于五摄氏度的地方;c置于20摄氏度的地方。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十天以后,A上无霉菌产生;B上有少量霉菌产生;C上有大量霉菌产生。
请回答:
(1)、在此实验中,设计者的预期是什么?
(2)、此实验的单一因素是什么?
(3)、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
(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9、导盲犬属于___动物,导盲犬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走路,导盲犬接受主人的口令后,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牵动着所附着的骨绕着____ 而产生活动。
30、家蚕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哪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属于______________发育;蝗虫一生经历了哪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发育时期,属于______________发育。
31、将下列食品与其保存方法用线连接起来。
32、是非题
(1)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____
(2)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戏,这属于社会行为。__
(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__
(4)河蚌的石灰质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__
(5)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又有多细胞个体。____
(6)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__
33、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请据图回答问题:
A.玉米 B.肾蕨 C.水绵 D.向日葵 E.葫芦藓 F.油松
G.家兔 H.鲫鱼 I.蝗虫 J.青蛙 K.蚯蚓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分类等级。其中,_________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请将图中B、C、D、E、F等植物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_________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4)上述植物中,用种子繁殖的植物是:_________;上述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5)青蛙等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_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_________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6)家兔等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_________和__________。
(7)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多种,请写出至少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下图为缩手反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此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_。
(2)填写图中数字所示部位的名称:①_________、④_________。
(3)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会发生缩反发射,在这个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序号表示)。从反射的类型看,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