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huì) 慷(kǎi) 萧(suǒ)   五(xínɡ)

B. (xùn) 伶(tīnɡ)   廿(niàn) 应(chóu)

C. 本(shé) 色(dài) 隔(mó) 骨(ɡuàn)

D. 斥(hē)   招(lái) 寒(jīn)   梦(è)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翩翩起舞   娓娓道来   历历在目   千山之巅(这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B.为什么我国近年来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呢?(这是祈使句)

C.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揽子“硬核”举措,将“六保”作为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让海内外看到了中国战胜困难的实招。(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很多人都说现在孩子娇生惯养,真是有点冤,像我的自理能力就很强,做起事来基本不用大人操心。(这句话没有用到比喻的修辞)

3、下列词义的范围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拱桥——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

B.桥——石拱桥——拱桥——中国石拱桥

C.中国石拱桥——桥——拱桥——石拱桥

D.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踌chú   临bīn   坦荡如

B.记zài   毁xiāo   长途涉bá

C.雕lòu   名nuò   不断mián

D.责jí     zàn     精竭虑dān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说说你对颔联中“争”“啄”的理解。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细读古诗文,我们总能感悟古人的悠悠心脉。山川胜景,美如画卷,面对秀美奇丽的富春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下“_________,望峰息心;_________,窥谷忘反”的名句。《野望》中王绩遥望山野,用“东皋薄暮望,________”表达他百无聊赖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晏殊感叹光阴易逝,抒发惜春伤时之情。面对战乱时局,杜甫在《春望》中用“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抒发忧国思家的绵绵愁绪。孟子用“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箴言向统治阶级发出居安思危的警示。李贺面对诡谲战场,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卫国誓言,感人肺腑。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_,美国著名记者、作家__________所著。

(2)810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表格的内容。

(辨人物)“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他”指的是_______(填人名)。

(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

(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②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③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④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乙】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节选)

竺可桢

①本校以时局之影响,奉令西迁,自赣来桂,今日得在宜山正式开课,旧学生皆已到齐,新生人数骤增。当此抗战形势日紧、前方牺牲惨重的今日,国家犹费巨款而维持若干大学,一般社会已有责备非难之声。此虽由一般人不明高等教育作育培本之重,然我们反躬自省,正应借此种批评,以增进其责任的自觉,共作加倍的自策。必如何而后能培植真正之学问技术,将来贡献国家,无负国家作育之至意,与社会期望之深厚,正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深省力行者。而在今日艰苦流离之中,将欲增进自觉自奋,尤觉应回溯古来先哲志士之嘉言懿行、丰功伟绩,以资吾人之矜式。因地思人,我觉得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

②阳明先生生于余姚(生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世宗嘉靖七年,即西元1472~1528),在浙江本省讲学之外,其一生事业在江西、广西两省为最大,又谪居贵州两年,也去广西不远。今日广西的境域,多是先生遗惠所在之邦。今浙大以时局影响三迁而入广西,正是蹑着先生的遗踪而来;这并不是偶然的事,我们正不应随便放过,而宜景慕前贤,接受他那艰危中立身报国的伟大精神。

③以理学知名的学者,往往有他的应世的学识和彪炳的事功,他所讲的学问,又很多为无论科学专家或事业家所都应体验实行的。真正的理学不但不迂阔,并且有许多话是切合人生实用的。专家专其所学,果能再来诵习体会古人立身处世之微言大义,最是有益于为学与做人之道。而阳明先生才高学博,无论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造就。在此国家蒙难学府播迁之中,他那一段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我们在迁校以后,起居生活当然不能如平时的舒适,又因家人离散与经济的困难,心理上不免生一种不安的现象。然这次民族战争是一个艰苦的长征,来日也许更要艰苦,我们不能不作更耐苦的准备。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阳明先生平桂乱与谪贵州,正是赖非常的艰苦来成全他,结果果然动心忍性,增长他的学问,造成他的伟大。诸君都受高等教育,是国家优秀的分子,也是国民中幸运的人,当然都要抱定以艰苦的环境增益其所不能为目标,而准备来担当国家许多大任。这就不能苟且因循,而应以阳明先生的精神为精神了。

〖注〗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本文是1938年11月竺可桢在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时的开学演讲词。

【1】若给乙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致敬抗战英雄王阳明先生

B.学习精神榜样王阳明先生

C.才高学博王阳明先生永垂不朽

D.理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二三事

【2】演讲词都有鲜明的观点、明确的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篇演讲词的作者对王阳明所做之事分别持何种观点和态度。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他们是一群专注而寂静的人,每天从一条路的起点走向一个终点,他们代表着中国形象,但是他们没有聚光灯、鲜花和掌声。甚至,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

自1982年以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完成25000多次升降旗,0失误。无论下多大的雨、多恶劣的天气,时间一到,三十六个战士如一人,三十五年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能成为一名护旗手,首先要练好站功,还要练好走功。护卫队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意思是为了训练肌肉产生记忆,每天他们至少踢25000多个正步。刚开始训练的三个月,每个人都踢坏了至少三双鞋。他们流的汗,是可以用盆去接的……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坚持维护着这个国家的庄严和体面。在国旗护卫队,有一句队训是:“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让热血在国旗下沸腾。”“奉献”“勤奋”“刻苦”……这些词,他们是用行动去证明的。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学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