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今餐饮行业可谓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广大群众最爱的“川辣麻辣烫”在众多加盟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广大群众陈陈相因的美食。

②目前,车辆礼让斑马线已在岛城蔚然成风,驾驶员们看到斑马线上的行人都会停下等他们走过马路,这样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捧。

③太湖石是古代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自然形成的观赏石,“瘦、皱、漏、透”是其主要特征,颇有玲珑剔透之姿。

④在刘华强眼中,余旭是个对工作很执着的女孩子,自信心特别强,心理素质特别好,生活中大而化之,但工作认真,关键时刻能顶得住。

⑤江南游泳队未经申报,私自组织近百名队员举行“横渡长江”活动,致现场人船混杂,波诡云谲,险象环生,严重影响了航道安全秩序。

⑥习近平在做知青的七年时间里,办夜校扫肓,带领村民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至今津津乐道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xìng)  长(hāo)  漫(sù)

B. 箫(shēng) 开(chēng)  怨(āi)

C. 寥(jì)   徨(páng)   亍(cì)

D. (wǎn)   斑(lǎn) 笙(xiāo)

 

3、儒家将(   )视为“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A.《桃夭》 B.《静女》 C.《关雎》 D.《小星》

4、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这件事想得有点儿简单了,你想啊,走访留守儿童需要大量准备工作,我惠允了,但也要提个醒。

B.你们这种富有爱心的活动感动了我、教育了我,我不是过奖你们,你们的做法真的值得大家学习。

C.你请家严赐教之心令人感动,当今像你这样向学的年轻人不多了,我想老人家一定会抽出时间的。

D.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最近全家都迷上了《中国诗词大会》,连门口卖菜的阿姨都看得津津有味”,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发这样的状态。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

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观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文中写道:“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网友“红松林海”表示,“一些选手的坎坷人生,离不开诗词给予的慰藉和激励,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选自“中国文明网”《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

材料三:

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朗读者》的收视群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刚好也是社交媒体上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群体,这就造成了《朗读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热闹的场景。

比如我周边许多朋友都在转发《朗读者》的相关文章,但我家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一个转发,一问,她们都不看。如果我们将收视率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诗词大会》也许是这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唯一叫好叫座的。在这之前,许多地方卫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虽然不能说惨淡,但也颇为普通,多数不及《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的一个零头。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至于讨论度颇高的《见字如面》,其在黑龙江卫视播出时寂寂无闻,节目连冠名商都没有,目前全网点击率还不到一亿;《朗读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董卿主持,但首期节目的实时关注度,在当晚排在第16位,真的称不上亮眼。

也就是说,虽然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努力地想接地气,想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并喜欢,但真正做到的仍只是少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如何打通它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节目真正喜闻乐见,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考验。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确初衷好,站位高,也不得不承认,文化类综艺节目出彩的不多,并开始出现雷同的趋势。目前的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围绕的都是诗词、汉字、成语、名人故事,很多都是竞赛的形式,再辅以嘉宾点评。观众看一两档节目可能新鲜感还在,要是每一转台都是诗词竞赛,这效果就跟现在一转台都是明星游戏一样,只会被观众抛弃得更快。

因此,《朗读者》等有口碑,固然值得喝彩,但如何让文化综艺节目真正火起来,并能够长久走下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搜狐网”公众平台《文化类综艺多了,但真的“火”了吗?》2017年3月2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新闻报道,对《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赞许。

B.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接地气,受到欢迎,但材料三认为这并不代表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春天已经到来。

C. 材料二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能红,是因为平凡选手从诗词中得到慰藉和激励的经历,打动了观众,而不在于诗词本身的魅力。

D. 材料三指出,文化综艺类节目形式单调雷同,暗示《中国诗词大会》会很快被观众抛弃,而材料一、二并未涉及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后续发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展示了很多具体数据,显得真实可信,而材料二与材料三,则更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述,不够客观真实。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典型的“零度写作”,新闻价值大,而材料三则在“零度写作”方面有所减弱,价值有限。

C. 材料三认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受众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大火持质疑态度,这与材料一、二的看法有所不同。

D. 三则材料各有出处,材料一出自官方媒体,注重客观严谨,而后两则出自网络媒体,难免不够客观严谨,观点态度随意。

3文化综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离骚》中表达保持清白、死于直道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关系。

8、补写出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人弃置珍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描写夜雨绵绵,不知何时归家并为后面的想象铺设情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谁家今夜扁舟子? _____” 的设问,写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东船西舫悄无言, ____”烘托了琵琶女演奏之高妙。

(2)借古讽今、针砭现实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讽谏当时统治者应汲取秦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洵在《六国论》中以“苟以天下之大,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政策。

(3)古人登高,情怀各异: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极写飘泊孤独与年老多病之悲;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则以“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决意归隐江湖、不存世俗机心的情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的心理。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其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音乐演奏的一种特殊效果:虽然中间暂时停顿,但听众仍会沉浸在原来的审美情境中。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3】试分析结句之妙。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略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奖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今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经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求仁让国之义不大迳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高巍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B.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C.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D. 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子也       旌:表彰

B. 其言,许之     壮:认为……豪壮

C. 兴师旅       毒:毒害

D. 巍自南归       拔:脱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 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亲人间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 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 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岛市政府出台《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小学校对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的学生,可进行适当惩戒,且应将惩戒规定向学生公开。此消息一出,迅速引起广泛讨论。赞成方认为,中小学和教师应该拥有“惩戒权”,小惩大诫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反对方则认为,中小学和教师不应拥有“惩戒权”,惩戒容易助长体罚学生现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态度中立方认为,学生犯错应该惩戒,但须明确惩戒的范围和方式,把握好惩戒尺度。

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