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美双方感到已作好实现正常化的准备之前,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必须要有所缓和……中方转而作出了一些微妙的让步,对这些让步,美国的三届总统已等待了将近七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B. 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 中美建交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思想路线是( )
A. 三个代表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 发展才是硬道理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①共同的社会制度 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反对殖民主义 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他们的较量是现代的祸根。”“该死的联盟体系”指的是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同盟国和反法西斯联盟 D.北约和华约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条约是(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四国条约》 D. 《五国海军条约》
6、“(这一事件)推翻了‘洪宪帝制’,埋葬了‘窃国大盗’┉┉然而国家政权最终没能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无法根本性改变。”。“这一事件”是指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7、以下四位人物中,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人物是
A.瓦特 B.哈格里夫斯 C.斯蒂芬森 D.爱迪生
8、联合国教科文准备去考察古代巴比伦文明被毁坏的情况,他们应该去下图中的哪一地区( )
A.A
B.B
C.C
D.D
9、利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成果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中重要特点之一。其中提出限制王权,为确立君主立宪制提供法律文件的是( )
A. 《独立宣言》 B. 《人权宣言》 C. 1787年宪法 D. 《权利法案》
10、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1、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
B | 明太祖设立军机处 |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
C |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
D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
A. A B. B C. C D. D
12、秦朝时,巴郡的首府就设在原巴国的都城江州.江州现在重庆的哪个区?( )
A.江北区 B.巴南区 C.渝中区 D.南岸区
13、《人权宣言》宣扬“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该法令的颁布
A.使平民与统治者享有平等权利 B.彻底摧毁法国宗教神学统治
C.推动了法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推翻英国殖民者统治
14、在全球视角下学习历史,“国际秩序”是重要的历史概念。下列选项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国际秩序是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D.世界多极化趋势
15、以下生产工具属于河姆渡居民的是
A. B.
C. D.
16、西欧主要国家的历史是从法兰克王国开始的,法兰克王国( )
A.开国国王是屋大维 B.作为蛮族建立的政权实行限制基督教的政策
C.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D.国王查理统治时期版图与罗马旁国相当
17、下图中的这些主要成就的原因在于实施(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新经济政策
C.土地改革
D.改革开放
18、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是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山西大学堂
D.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19、流行语反映着时代思潮和热点。如果置身于1917年底的俄国,你将感受到的流行语是
A. “十月革命”
B. “新经济政策”
C. “实现工业化”
D. “苏联新宪法”
20、2017年4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时表示,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20年来,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和平统一”方针
2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是________。
A.鸦片战争 B.新中国的成立
C.虎门销烟 D.洋务运动
22、生态与______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认真应对。
23、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___________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4、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_____不断壮大。________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________。同时,越来越多的________走出家庭,成为________,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______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5、1936年,日本 _____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的______策源地形成。
26、内战爆发:
林肯贡献:为维护___________________和解放________________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27、影响:
(1)积极: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 )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 )的道路。
(2)消极:但是,( )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8、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国家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分治后的印度
B.分治后的巴基斯坦
29、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内容,
(1)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差异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
(2)汉代开通沟通东西方的最早陆上要道——
(3)隋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南北交通而开凿的工程——
(4)唐朝见证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促进文化交流的壮举——
30、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的内容。
(1)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被消灭的阶级——
(2)1988年建立的经济特区——
(3)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的地区——
31、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创立的思想理论是什么?这一思想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出版的哪一部著作中提出的哪一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造万物”的神创论?
(3)1911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20世纪早期,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是什么?它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5)邓小平在带领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32、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引自《李文忠公全书》
材料三: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四:追本溯源……中因为拥护那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四幅图文材料,列举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两幅图示所对应的运动名称。
(2)材料二基于“独火器万万不能及”的认识,洋务派创办了什么类型工业?列举一例。
(3)依据材料三,列举这次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
(4)图三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最大意义是什么?
(5)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
(6)结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3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
3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经济大危机下)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牲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他(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1)材料一中列宁“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而后在1921年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所描述的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哪一个国家?经济大危机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罗斯福提及的“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列宁和罗斯福所实行的政策,从结果上看有何相同之处?(写出一点即可)
(5)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