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研究”“了解”互换位置)
B. 随着秦始皇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删掉“随着”)
C. 为了避免溺水伤亡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切实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于未然。(把“避免”改为“防止”)
D. 近一两个月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开始严惩无视红绿灯信号乱穿马路。(在“乱穿马路”后加“的行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瞭望(liào) 卑鄙(bì) 苍劲(jìng) 强词夺理(qiǎng)
B.萦绕(yíng) 拙劣(zhuō) 襁褓(qiáng) 纷至沓来(tà)
C.翌日(yì) 旷野(kuǎng) 徘徊(huái) 挑拨离间(jiàn)
D.翡翠(fěi) 颠簸(bǒ) 棱角(léng) 拾级而上(shè)
3、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画花卉的人,大多不喜欢花圃里那些开得饱满而鲜艳的花,因为那些花总是欠缺了一份劲拔与含蓄的美。略被虫蚀的叶片、几分残破的花瓣、① ,稍带残缺却体现着生命的力量,这才是画家们特别钟爱的。这种生命的力量就是一种美,唯有② ,才能够拥有这种生命之美。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A.①枝干的盘错孤挺 ②艰苦地冲出地面,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
B.①盘错孤挺的枝干 ②艰苦地冲出地面,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
C.①枝干的盘错孤挺 ②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艰苦地冲出地面
D.①盘错孤挺的枝干 ②受尽风霜雨雪打击而获得成长,艰苦地冲出地面
4、下列关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谈读书》中认为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因此要多请教批评家和专门学者,选择有价值的书来读。
B.《谈作文》中认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C.《谈情与理》中认为理智的生活胜于情感生活,情感生活是片面的生活,情感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理智。
D.《谈人生与我》作者认为“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
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中千古传唱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和李白的《送友人》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6分)
(1)小说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往往对人物的思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人物的命运: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经历了某些事件后,却成为了一个身残志坚的革命战士,请你列举两个对保尔的思想或命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件。(2分)
(2)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坎坷,有些人因为坎坷一蹶不振,也有些人愈挫愈勇,走向人生巅峰,保尔正是后者的代表,请你分析保尔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的打击,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布尔什维克的原因。(4分)
8、放心不下
她患了肺癌,住了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说她癌症晚期,在人世间的日子,也就一个月了。起初孩子们忍着悲痛,不愿意把这消息告诉她,可越掩盖她越怀疑,因为从女儿的眼睛里,她已经读到了她的病情。到她的男人真正把病情的真相告诉了她时,她倒平静下来。死,她倒不怕,人早一天或晚一天,都要死的,这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可目前,她不愿死,也不能死,因为她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照顾自己,他有高血压,连按时吃药都不知道。
他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几十万字的书,能写;可连热了减件衣服、冷了添件衣服都不会。这衣食住行,一切都得她操心。一次,单位要她去外地出差,她就去了三天,可回来,家里锅、碗、瓢、勺都翻了天。大女儿在外地工作,生孩子的时候,她去了一个月,家里便去了电话,说老头子高血压病犯了,住了院,她急急忙忙地回来,到了医院,据医生说,老头子这病,就是不按时吃药闹的。你看,她离开一天行吗?她想,在她的有生之年,得教会他做饭、洗衣,按时吃药,他知道自己照顾自己了,她再去死,到那时,她死也瞑目了。
在住院的日子里,本来医院的饭菜很好,汤汤水水的都有,可她不吃,她要让他送饭,让他亲自做了饭给她送来。她要吃他炒的菜、熬的鸡汤,尽管他做得不好吃,她也要他来做。
他第一次送的小米饭,有点糊味了,她仍说好吃,好吃。他含着泪,看着她把饭吃了。他每次送饭来,她都忍着疼痛,问他,衣服洗了没有?药按时吃了没有?老头点点头。
老头知道他的用意,便有意地穿上件新洗的衣服让她看,她看了,那苍白的脸上,便泛上一丝的笑。
女儿知道了,便说,爸爸的衣服我来洗,饭我来做。她说,还是让你爸自己做吧,自己洗吧。你们上班,时间有限,再说,他自己会做了,我死了也放心了。
这些,老头心里明白。
她在医院里住了20余天,便出院了。回家来,她还忙着培养老头的自立能力。他做饭,她亲自看着他往锅里添水,添几碗水,放多少米,米熬到什么时候才好吃,她都告诉他,这是她平时的经验,她像一个老师教小学生那样,耐心地细心地,看着他炒菜、洗衣,每天都提醒他吃药……
可是他饭菜、洗衣等家务活却学得那么的慢,而且,那高血压的药,他总忘了吃。
她想,我还是不能死啊!
夜里,老头躺在她的身边,深情地说:“其实,做饭、洗衣,我早就学会了。可我知道,你总牵挂着我,就不离开我。有个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二战时集中营的人,自然死亡中毫无牵挂的占多数,而那些牵肠挂肚的人大都活下来。我总希望你牵挂着我,始终不离开我……”
女人笑了,她因放心不下他,她竟然,熬过了预死期,一个30天,又一个30天,转眼已过了五十个30天了,老天,竟然,让她奇迹般地活下来。
【1】试对小说中的“她”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加以概括。
【2】小说在情节上多设伏笔与照应,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本文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任选一处并加以赏析。
【4】让她奇迹般地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小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也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